今天参加了一个巴塞罗那建筑史的walking tour,记录一些有趣的内容:
1. 在高迪之前,19世纪末的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建筑已经发展出三个特点:在同一个建筑中运用多种古典艺术风格(最突出的是哥特风);重点突出自然元素(如广泛运用云彩、花纹、树干等元素);重点突出工业风格(如广泛运用玻璃、铁等作为原材料)。高迪对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的贡献则集中在另外三个方面:建筑要有目的性(purpose,对高迪来说主要是需要为宗教信仰服务);建筑要有故事性(narrative,通过建筑设计来讲一个故事);建筑中不同的元素要互相连接,而非各自孤立。我对后两个方面印象特别深刻,在巴塞罗那看到的高迪的建筑都像能走进去的故事,看到设计师娓娓道来他的想法和灵感。
2. 巴塞罗那最出名的方格状城市规划:这种城市规划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逐渐发展了,比如我们这次住的哥特区,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但它的街区已经有了规整的大街小巷;在1854年,伴随着西班牙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爆发,巴塞罗那开始了城市的大扩张,于是在城市规划师Cerda(塞尔达)的主导下,巴塞罗那开始修建了方格状新城。新城区由一个个方块状superblock组成,每个superblock有同样的大小,具备相对完善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功能,且在superblock中留有一定的open space作为群众集会、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每一个superblock又有一个个小的block组成,每个block是风格相同、高矮一致的建筑,这样既能方便政府进行管理,又能尽可能保证城区的平等主义,富人和穷人能享受相同的社会服务。但这种平等主义的理想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在新城刚刚修建时,它已经是富人聚集的地方,旧城的哥特区因为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和服务而变成穷人生活的地方;直到现在这种状况也没有完全改善,新城的房价仍然比旧城贵很多,服务设施也更好。
3. 以高迪为代表的一系列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建筑家之所以能在巴塞罗那大放光彩,也和这种城市规划大有关系。因为所有街区都被政府设计成了相同的模样,在工业革命中兴起的资产阶级和老牌上层阶级很难通过选择自己的住宅位置来炫耀自己的权势。因此,很多家族开始雇佣负有盛名的建筑师、手工匠人,请他们修建富有特色的、以自己家族为名的私人住宅。比如老牌富商巴特罗家族的巴特罗之家(p4-6),是高迪在政府已经修建好的建筑上进行了精湛的设计,以龙的神话为故事基底,修改了建筑的颜色和设计(蓝色作为龙的血液、阳台是龙的骨架、屋顶是龙鳞),使之与周围的建筑明显区别开,以此来炫耀家族势力;同时通过高迪极具创造性的设计,来展示巴特罗家族作为老牌富商能够积极拥抱工业革命时期的变化。这种“炫耀”的心理甚至构成了那个年代的一种城市内竞赛,各个家族会比拼哪家的建筑更有风格、价格更昂贵,建筑师的身价也就水涨船高。
4. 高迪的很多设计受到了西班牙1936-1939内战的影响。比如米拉之家(p7-9)原本要在房顶修造一个三米高的圣母玛利亚雕像(高迪本人是虔诚的教徒,他的很多设计极具宗教元素),但米拉家族非常担心这会导致他们在内战中成为激进的共和军的目标,所以强烈要求改变这个设计。因此,米拉之家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高迪认为他不应该做和自己观点不符合的设计;从此以后,高迪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圣家堂的设计中。
关于圣家堂的部分更丰富了!明天在火车上有空的话再单独写一些🤣
巴塞罗那的四天旅行到今天就结束啦,明天出发去塞维利亚🚄
#城市路上观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