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铅笔鸭 畅快的聊了两小时,信息量太大啦,很多都很有共鸣,一些之前在想的问题和离散想法,鸭鸭老师一提感觉就狠狠畅通了
这里做一个聊天速记,credit to
@铅笔鸭 老师
-----------
和鸭鸭的一些聊天笔记(信息量很大,这里做个速记)
1)AI应用产品到最后都是内容产品,传统的交互更多是有作业可以抄的,核心的机会点在于如何更好的提供内容。这里则可以推演出3个结论
2)运营和产品一定要有一个人把控,或者团队内要超级拉齐审美和思想。因为全域来看,是产品的内容外溢到公域平台,用户先被公域内容吸引过来,再进入产品深度长期享受内容。这应该是个连续过程,落地到很多细节动作都可以被推导出来可以怎么做
3)结构性的场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结构性场景的话(如泛陪伴类产品),那么整个核心变量只剩下模型基础能力 + 流量成本优势。这两者都不是创业团队的优势项,核心壁垒都在大厂(模型厂家 + 上一台流量平台)
4)一定要对用户有同理心,只有有同理心,你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在早期很多Prompt测试是无法被完全客观工具去刻画和验证的
5)内容生产互动过程中,最关键的元问题是,什么内容对话逻辑是模型自己可以搞定的,什么一定需要你提前定义好结构性的策略。这个问题再往后深挖,可以有3个核心变量(2个先验,一个后验),一个是场景自身的特征结构,这个是通用大模型不太能完全处理好的,需要一些指令结构(对应解构用户需求),再给大模型;二个大模型的基础通用能力,这个越往后面,结构性需求约少,这里可以echo一些所谓的prompt通用技巧是否被持续需要的讨论;最后则是后验的测试迭代,看看体感如何。
6)从上述小点推演,一个产品创业团队,一定要避开没有结构场景的idea,这个会直接被流量方或者大模型厂商直接吃掉。(哪怕你做了,你也只是挣了一个流量钱,因为你比大厂更懂这波用户,所以你有更低的流量成本,但是没有壁垒)
一定要做:1)有结构性的场景 2)你足够懂的用户群体和场景 3)有持续付费能力和用户和场景
7)传统互联网算的是注意力资产的财务账,因此崇尚频次,停留时长;AI产品应该算内容供给服务的帐,因此应该算客单x复购x流量成本的账单
垂直小众产品,可能在传统互联网早期不是好生意;但是到现在,可能是好切入点,且未来有机会构建自己的场景数据壁垒,且有通用复制的可能性
@铅笔鸭 太深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