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许涵之
56关注2k被关注5夸夸
效率产品 PM
希望我可以用力地思考,用力地生活
许涵之
17天前
# 工作中的激励相容与委托代理

本来是想对一个即刻帖子进行评论的,发现找不到了,气死。原贴大概意思是说:在工作中从为客户考虑转向为领导考虑,觉得这样是成长了。而我因此有了下面的思考。

工作中的价值创造对象有四个:用户(客户)、公司(股东)、领导(管理层)、自己,单一地为某个对象创造价值,或者又单一地转向另一个对象,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

从用户到自己,是一层层的委托-代理关系,用户委托公司做出好的产品,公司委托领导管理复杂的产品业务,领导委托员工直接面向用户交付产品。向不同的对象创造价值,是看到了(或忽视了)不同的委托代理层级。

现实中不存在完美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不信任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激励不相容。所谓激励相容,简单可以理解为,代理人可以选择做很多事情,假设这些事情是互斥的,那么能让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事情,和能让代理人利益最大化的事情,如果是同一件,就是激励相容的,反之则是不相容。

在一个平庸的职场中,领导的利益最大化和用户的利益最大化很可能是不相容的,这就造成了一种典型的现象:初入职场满怀理想的职场小白向擅长汇报向上管理的职场老油条的转变。

其实最好的方式是,寻找一个能让自己激励相容的职场,再其次则是,尽可能平衡不同的对象之间的利益,而不是单一地倒向只为任何一个对象创造价值。

不能只想着为用户创造价值,是因为这种思考在现实处境中确实过于天真,不能只想着为领导创造价值,则是源于一个信念或者暴论:一份工作中为用户(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思考的部分越多,它就是越快乐的。

当然,如果你说,本来就不能从奢望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应该尽可能减少工作,从生活中获得快乐,那么我建议你读一读@评论尸 的《幸福的积分》1q43.blog,我在他那里得到了深刻的启发。
00
许涵之
17天前
想起一个段子
A B 说:你知道吗?我刚刚学到,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来回应,我刚才想了下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诶
B 说:我不信
A 说:那你对我说件事试试
B 说:我绿了你女朋友
A 刚想说,突然支支吾吾,拧巴了几秒之后说,我 喵喵喵
😂😂

林氪LINKR: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简单总结就是: 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

00
许涵之
17天前
就像附近的直播取代附近的人,微信喜欢复用入口,既可以保持简洁,又把不够级别的功能降级了

林氪LINKR: 微信小店订单和卡包共享一个入口了,取而代之指日可待。 不是「卡票证」不努力,而是老板要搞电商的车轮,突然就碾身上了。

00
许涵之
2月前
仍需修炼啊,小 kimi
o1 都是一次答对,k0-math调教了也不行
01
许涵之
2月前
@曲凯 老师的播客,感觉AiPPT这个产品的本质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和李一舟卖课是相似的。

不论李一舟的课程中弄虚作假的部分,它的商业模式本身还是成立的。

虽然课程的内容基本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地获取,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和时间。

而反过来,正因为这个课程是收费的,它才有利润空间去买量,触达更多免费知识无力触达的渠道和人群。有很多非常优质的免费的 AI 知识,但它们都不可能在朋友圈有如此广泛的传播,没有力量可以公益地做这件事。

所以这其实是一种相互成就。

以获取知识能力的高低为维度画一簇同心圆,这同时也是不同成本的知识可触达范围的同心圆。随着从圆心走向外圆,人群获取知识的能力越来越低,免费知识的触达也越来越有限,付费的知识此时就可以作为补充。

初看 AiPPT 这个产品,其实是不理解的,因为它并不会有很强的 AI 能力(调 API+提示词),甚至 AI 参与的环节也只有指令生成大纲这一部分,剩下的都是规则匹配,PPT 的格式理解能力更是会差得远(Office 软件的工程壁垒),看起来是个很没有护城河的模式。但它居然赚了不少钱。

如果微软或者 WPS 提供类似的能力,理论上是可以吊打它的。但实际上,AiPPT 一开始和它们就是错位竞争,AiPPT面向的可能是一年都不会打开几次 PPT 软件的人。

回到那个同心圆,如果是 PPT 面向的人群,圆心有许多 PPT 大牛,往外有 PPT 高手,有PPT 熟手和生手,也有需要用 PPT 的人和完全不用 PPT 的人。微软或 WPS 提供的 AI 能力,至少要考虑几个层次用户的需求,而最外围的人,他们的画像会被平均。

想象一个县城初三学生的家长,或是小企业人到中年的普通员工,他们突然接到一个做 PPT 的需求,他们上次做 PPT 可能是好几年之前了,这时他们有几个选择:

- 请人帮忙做,但要花点钱
- 同样是花钱,报一个 PPT 课程速度学一下,但要花时间

而现在朋友圈的广告让他有了第三种选择:AI 生成 PPT,不精美但能应付,比人工便宜,比上课省时。

正好AiPPT 这个团队,又极其懂买量。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了。

从这个角度看,AiPPT 这类产品可能并不会颠覆 Office, 而是打击了像秋叶 PPT 这样的 Office 软件培训服务提供者。

就像我最近给家里老人买手机,收到手机后他自己去店里花了198元贴了个膜,我听到后都震惊了,这明明是淘宝10块钱可以解决的事。

但细想下来,好像也是同样的道理,会用淘宝+知道淘宝可以买手机膜+知道贴膜并不困难+有学习的能力,其实还是有在这些能力圈层之外的人。198的客单价是很昂贵,但贴膜的小店可能也并没有什么生意,就像是在边远地区的快递驿站,稀疏的客量必然要求极高的价格以维持存续(小店不可能是暴利,因为这种生意模式无法阻拦新进入者)。

AiPPT 做的也是圈层外的生意,而且它恰好踩在了点上。

赚到 RMB 的 AiPPT、赚到美金的 ACE Studio 和赚到用户留存的捏Ta | AI PMF 系列创始人对话

42章经

15
许涵之
4月前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谁跟我一样因为这个书名而迟迟未读。「效能」听起来和「效率」相近,「习惯」又好像在说「早睡早起」,但它实际上讲的是远比这更本质的东西,讲的是我们如何通过了解、笃信和实践人类文化中那些基本的品德来重塑自我(就像是人生的七个第一性原理),让自己在个人成长和人际沟通中变得更好这件事(哎呀,我总结得好像也挺无趣的)。如果要我来重新起个书名,我觉得《铸就成功的七个品德》或许会更准确一些(准确不等价于诱人)。

与文中观点相悖的,或者说作者反驳的,是一些为了追求世俗的成功而传授各种人际技巧和提高个人魅力的书籍。作者认为在个人领域和公众领域的成功,靠的不能是这些浮于表面的技巧,而应该是从品德、性格、价值观、原则等等入手(也就是作者统称的习惯)由内而外地塑造自我,这更艰难,不能速成,但正确的路从来是艰难的路。

书中的习惯,指的是知识、技巧和意愿的结合,知识告诉我们「是什么」和「为什么」,技巧告诉我们「怎样做」,意愿告诉我们「想要做」,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促成习惯的养成。

而「效能」则来源于产能,产能与产出相对,产出就是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意图施加的各种影响。产出的大小取决于产能的大小,学习各种人际技巧,就是在试图直接提高产出,但这样治标不治本,甚至还可能是杀鸡取卵。只有面向于提高产能(就像某种长期主义),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日常的产出(当然最终是要实现产出和产能的平衡),所以这是一本教我们怎么提高产能而非产出的书,书中谓之效能。效能就是指帮助自己在个人和公众领域取得成功的资产和能力,效能的提高是塑造和更新习惯的目标和衡量标准。

人的成长会经历依赖、独立、互赖三个阶段,依赖阶段的人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独立阶段的人做事情只靠自己,互赖阶段的人懂得互相需要和互相帮助。不懂得独立的人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互赖。所以要先养成独立的习惯,再追求互赖的习惯,由内而外改造自己,而不是反过来。有点像中国的修身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一屋不扫,何以笙箫默」(不是。。)

从依赖走向独立的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它的反义词是消极被动。消极被动是把外界对自身的影响视为「因」,自身的状态视为「果」,行为是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而积极主动则是把自身的行为视为「因」,外界的影响和自身的状态视为「果」,只关注自己能发挥的影响,这就意味着我们其实永远都拥有选择的自由。有点类似《被讨厌的勇气》中的因果论和目的论:情绪不是由外界的刺激产生的,而是由我们的目的产生的 m.okjike.com。积极主动的习惯的基础是我们拥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帮助我们察觉到自我的状态,并且帮助我们相信改变可以发生,而这是一切的起点。

PS:在试图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他自己是不是有积极主动的意识,真的天差地别。帮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就好像帮一个找到 PMF 的产品增长,轻轻一点,火箭起飞。

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以终为始就是目标导向,以人生最重要的目标指导自己当下每一刻的行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只有围绕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恒定的目标来生活,才能在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上获得稳定的增进,如果是被动地围绕其他的中心生活,比如围绕丈夫、围绕金钱、围绕工作来生活,都会因为中心的变动而带来混乱,但围绕目标来生活,目标就像海洋中的灯塔,即使再大的风浪它也岿然不动。因此,要通过确定目标来决定自己人生的走向,而非由他人来书写剧本。积极主动是说我们可以自己书写自己人生的剧本,而以终为始则要求我们写出这个剧本。以终为始的习惯的基础是我们拥有想象力和良知,想象力指导我们对未来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进行畅想,良知对这种畅想进行有限的约束,去除其中有害的部分,最终形成我们人生的剧本。

塑造独立的第三个习惯是要事第一,这应该是最为人耳熟能详的习惯了,要事第一帮助我们把写好的剧本演出下去。以终为始是自我领导,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领导是确定方向,管理是监督执行。确定了人生的目标之后,怎样让自己达成人生的目标呢?答案就是只做帮助达成目标的那些最重要的事。这个道理浅显易懂,所以作者也没过多解释,同时这个道理也最知易行难,所以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讲了怎么养成。他介绍的方法就是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则,这应该也是大多数读者耳熟能详的概念了,但说实话,四象限工作法则大多数人也执行不下去。都知道要做重要不紧急的事,但紧急的事确实太多了,其中很多也确实重要。在这里,我觉得不如推荐另外一本我觉得看过的关于时间管理讲得最好的书:《四千周》,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先读一下我在即刻写的介绍 m.okjike.com。要事第一这个习惯的基础是我们拥有独立的意志,它让我们有能力基于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抵抗诱惑和人情,追求意义和理想。

在这三个帮助我们从依赖走向独立的习惯之后,是三个帮助我们从独立走向互赖的习惯。

在了解这三个习惯之前,先了解一下,人际关系之间要追求的效能是什么?它就是人与人之前的情感账户,可以理解为,如果你对一个人礼貌、诚实、仁慈和守信,账户就会储蓄,反之就会扣款。我们要追求的就是培养并储蓄和每个人的情感账户,因为我们也有许多时候需要消耗它。维持情感账户的余额就是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储蓄情感账户的方式有很多,作者列举了七种,分别是理解他人、注意小节、信守承诺、明确期望、正直诚信、勇于致歉和无条件的爱。储蓄情感账户的本质就是通过种种手段培养和维持人们对我的喜欢和信赖。

而维系情感账户、形成好的互赖,首要的习惯就是养成双赢的思维。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存在六种模式,利人利己(双赢)、两败俱伤(输/输)、损人利己(赢/输)、独善其身(赢)、舍己为人(输/赢)、好聚好散(无交易),而唯有双赢模式是长久之计。在和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要时刻思考自己和他人处在什么样的模式之中,怎么构建双赢的模式以彼此帮助、协作共赢。构建双赢模式,需要以自身的双赢品德为前提,与他人的双赢关系为基础,在双赢协议和双赢体系的帮助下,通过双赢过程达到双赢结果,前五点在书中被称为实现双赢的五个要素。

形成互赖的第二个习惯是知彼解己,双赢思维是基础,知彼解己是手段。知彼解己的本质是移情聆听,是养成在表达之前先倾听的习惯。倾听的倾,是倾盆大雨的倾,是倾尽全力的倾,所以倾听就要全力去听。最难的部分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听别人说话只是为了听完之后自己接着表达,这些表达常常陷入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和自以为是的窠臼。倾听的方法可以参照《非暴力沟通》中的指导,从事实、观察、感受、需要的角度拆解。最好的倾听就是在那一刻那件事上成为对方的知己。

互赖的第三个习惯,同时也是公众领域追求高效能的目的,就是统合综效。这个词很拗口,简单理解就是通过认识到每个人的优势和寻找第三条道路的方式在团队中发挥出1+1>2的效果。统合综效的实现极其依赖于前面习惯的养成。

最后,还需要一个不断更新的习惯,来让个人领域和公众领域的六个习惯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虽然六个习惯是有顺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第一个习惯的练习达到极致之后才可以追求第二个习惯,你可以先在每个习惯上都达到较低的层次,然后再追求都达到更高的层次,就像做产品时敏捷迭代的过程。同时,要在身体、精神、智力、社会和情感每个方面都践行七个习惯,不断更新自我。

最终,这七个习惯帮我们由内而外地造就自己。我们可以从自己开始改变,摆脱环境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从自己开始成为一个转型者,把更好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周围的人,传递给下一代。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段距离,那正是幸福和成长发生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确实是一本被书名些许耽误了的书,是我近三年读过最好的书。它讲的实在是太底层的人生认知和思维方式,几乎可以帮一个人串起整个的人生框架。我自己受益良多,也推荐给你。

PS: 柯维在书中讲述道理时举的那些例子是真好呀,比如将原则比作灯塔,将思维方式比作地图,将不能共情比作让他人戴自己的眼镜。用生动的例子来讲述道理真的很有用,只是不知怎样才可以把生活中的例子积累起来。
53
许涵之
4月前
最近和一些工作上的前辈交流,问他们对我的建议,所有人竟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面,就是希望我在人际沟通上可以再提高一些。

这样的建议我在过往的人生中也收到不少,但那时可能阅历未至,没听进心里。如今我却开始反思,而这几天似乎想通了一些。

可能整体上来讲,我过去更关注做事的价值,而非关系的价值,因为后者是一种让我感觉很不市场化、很不高效、很粘滞的状态,我很不喜欢,可能我向往的理想世界就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就事论事的样子。

可现实世界确实不是这样的,关系也确实占据着重要的价值,而它在社会演化中持续存在也必然有着合理的地方。

同时,理解人际关系、培养人际关系、利用人际关系,并不意味着我变成了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钻营的人,因为它可以不是理念而只是手段。我仍然认为理想的世界应该只关注每个人真实的价值,而不附加关系的好坏,但它并不是理想世界中那个最重要的因素,而为了让世界向我的理想靠拢一点点,我却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手段。退一步讲,即便我不打算培养和利用人际关系,也至少应该理解人际关系,达到所谓「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状态。

具体到工作中,我为什么要理解人际关系,理解办公室政治呢?因为「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理解人际关系是自我保护的必要武器。

我为什么要学会向上管理和汇报,对外塑造形象和打造影响力呢?因为工作成果不只取决于我做事的实绩,还取决于我如何表达和展示。同时,自我营销本来就是一项必备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争取更多资源、鼓舞团队信心、建立合作桥梁。

我为什么要积累人脉、强化和更多人的关系呢?因为我工作的目的是赚钱,赚钱的目的是在社会上生存下去,而生存依赖的资源却不是只有钱。钱是对我最重要的资源,其次就是「朋友」或者说「能帮我的人」,有时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需要花很多钱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我认识一个人、说上一句话也许就能解决。不参与社会分工我大概率就会与社会脱节,工作本身也是我积累人脉的最佳途径。

另一方面讲,我很喜欢心理学,我很想弄清楚人和群体是如何互相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想以此帮助每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这也需要我了解更多的人和行为,而且每个人其实都挺有意思的,了解本身也是一种乐趣。最近了解一点 MBTI 之后,感觉我就是一个典型的 T 人在向 F 人靠拢_(:з」∠)_

如何理解、培养和利用人际关系,我还不知道。只是我最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要重视人际关系,而对我来说,know why know how 可能还要重要一些,目的是1,方法是不断叠加的0,所有的方法我都是可以学习和尝试的,进步总会缓慢发生,但如果我没有最开始的起心动念,一切就都是0。

当然,也许我之后并不会去选择叠加这些0,但至少我想清楚了。想清楚的幸福就在于知道了自己原来在这个地方还有一个选择,也知道了做出不同选择后要承担的后果是什么。
34
许涵之
5月前
如果是因为 AI 是下一个能赚到钱的赛道就投入进去,这确实很大概率是在赌博,但如果本身就对 AI 饱含热爱,这就等于在下注时已经回了一些本,领域的发展是对自身额外的馈赠,也会更有长期的耐心。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奥古斯书: @rosicky311_明浩 @潘乱 @托马斯骆 三位老师的播客非常真实,推荐大家都听听。 作为“徘徊在 AI 上空的腾讯幽灵”的一份子,也是看了三位老师各种内容很多年的观众,希望补充一点我的观察和发现。 AI 提供的是智能的价值,不会直接提供信息交换的价值。在现在的大多数的产品设计下,并没有多边的网络效应,DAU 的增长不会给产品带来指数级的价值提升。这和移动互联网大家做超级平台不一样,DAU 高并不一定会碾压其他竞争对手。所以 DAU 之争,目前并不激烈。我也相信 200w DAU 不是天花板,目前还远没有到国内协同办公的天花板。 智能的提升更像是计算机的出现,甚至不是 PC 互联网时代的出现。所以多看乔布斯早年采访视频的启发可能更大。 但我们已经建立在了移动互联网成熟的时代,诚然,劣势是巨头林立,虎视眈眈。而优势是产品的分发速度远超过上个时代。现在不需要去农村刷墙,就可以通过媒介触达到田间地头的农民伯伯。 相比于 PC 时代,现在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好的数字化建设。结合着智能提升的一个不同的产品形态,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机会。在没有新终端、新用户、新场景的情况下,超级平台的可能性确实很低。 生成式 AI 的发展阶段正在技术成熟度曲线第一个波峰往下走的阶段,市场情绪不会那么高歌猛进。技术、产品、人才和市场的发展还都需要些时间。 我之前写过观察 AI 应用爆发的三个信号,结论是:要等。 至于一直在一线的个体,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悲观。毕竟当前大环境下,个人的机会成本也不高嘛。AI 赛道好歹有从零到几百万 DAU 的机会,其他方向连这个机会都不多嘛。 当然,都是一场赌。有人 check,有人 3bet,有人 fold 牌。 年轻人的优势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带着一股子莽劲儿。“现状都知道,道理我都懂”,但是还敢下注赌。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时代,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叙事。 前些天我写了一句话,和大家共勉。 “AI 很稚嫩,我们还年轻。”

00
许涵之
5月前
产品思考应该以终为始。产品经理的思考,目的都是为了确定两件事:「做什么需求」、「怎么做一个具体的需求」,如果思考最终不能得出当下应该做什么需求,或者得出来的需求和未经思考时是一样的,且不能有力地增加做这些需求的信心,那这些思考就没什么意义。这并不是否定产品思考,因为直接通过脑暴、看竞品、看用户反馈、看热门产品来寻找需求也是不可取的,这无异于大海捞针,效率极低,而通过体系化的思考理解产品价值,进而得出产品策略,是更可靠的做法。只是不能舍本逐末,沉湎在看似无懈可击的思考里,忘记了最终还是要给出策略。「以终为始」的另外一种表述是「思辨大于执行、执行掷地有声」。

产品思考应该宽进严出。宽进指的是不拒绝任何假设,不否定任何脑暴,不放过任何一个稀奇古怪的用户建议,积极地和任何人讨论所有的可能性,严出指的是在确定做什么需求时却要保持谨慎,不简单照搬竞品,也不为了创新而创新,做真的对用户有用的需求,做真的对产品目标有帮助的需求。糟糕的思考则是严进宽出,在思考时缺乏想象、思想保守、畏畏缩缩,确定做什么需求时却不假思索、简单放过、ego 过大。「宽进严出」的另外一种表述是「大胆假设、小心论证」。
02
许涵之
7月前
这是美团在点击催单之后给骑手发的消息,我觉得非常好,因为如果让我直接发消息催促,我达不到这个水平。

首先是通过问询的方式来表达着急的情绪,而不是直接使用「我的订单怎么还没到?」「我的订单怎么延迟了?」这样激烈的措辞。

其次是表达感谢,谢谢骑手为我配送,并且不只是说「谢谢」,还说了「您」,说了我感谢的事情是「你为我配送」,具体的谢谢才有诚意。虽然这是骑手的工作,虽然这个任务让他领取了报酬,但每一次相遇就值得感激,保持感恩的心是更好的生活之道。

最后是提醒骑手注意安全,这是非常重要的换位思考,虽然我很重视这个订单,但相比这个订单,我也更注意你的安全。我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我会忘记表达,或者不知道它需要被表达,但哪怕最基本地为对方考虑一下,并且说出来,都比不说要好一些。

我很喜欢这个表达,简单,又能让我学到很多。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