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谁跟我一样因为这个书名而迟迟未读。「效能」听起来和「效率」相近,「习惯」又好像在说「早睡早起」,但它实际上讲的是远比这更本质的东西,讲的是我们如何通过了解、笃信和实践人类文化中那些基本的品德来重塑自我(就像是人生的七个第一性原理),让自己在个人成长和人际沟通中变得更好这件事(哎呀,我总结得好像也挺无趣的)。如果要我来重新起个书名,我觉得《铸就成功的七个品德》或许会更准确一些(准确不等价于诱人)。
与文中观点相悖的,或者说作者反驳的,是一些为了追求世俗的成功而传授各种人际技巧和提高个人魅力的书籍。作者认为在个人领域和公众领域的成功,靠的不能是这些浮于表面的技巧,而应该是从品德、性格、价值观、原则等等入手(也就是作者统称的习惯)由内而外地塑造自我,这更艰难,不能速成,但正确的路从来是艰难的路。
书中的习惯,指的是知识、技巧和意愿的结合,知识告诉我们「是什么」和「为什么」,技巧告诉我们「怎样做」,意愿告诉我们「想要做」,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促成习惯的养成。
而「效能」则来源于产能,产能与产出相对,产出就是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意图施加的各种影响。产出的大小取决于产能的大小,学习各种人际技巧,就是在试图直接提高产出,但这样治标不治本,甚至还可能是杀鸡取卵。只有面向于提高产能(就像某种长期主义),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日常的产出(当然最终是要实现产出和产能的平衡),所以这是一本教我们怎么提高产能而非产出的书,书中谓之效能。效能就是指帮助自己在个人和公众领域取得成功的资产和能力,效能的提高是塑造和更新习惯的目标和衡量标准。
人的成长会经历依赖、独立、互赖三个阶段,依赖阶段的人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独立阶段的人做事情只靠自己,互赖阶段的人懂得互相需要和互相帮助。不懂得独立的人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互赖。所以要先养成独立的习惯,再追求互赖的习惯,由内而外改造自己,而不是反过来。有点像中国的修身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一屋不扫,何以笙箫默」(不是。。)
从依赖走向独立的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它的反义词是消极被动。消极被动是把外界对自身的影响视为「因」,自身的状态视为「果」,行为是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而积极主动则是把自身的行为视为「因」,外界的影响和自身的状态视为「果」,只关注自己能发挥的影响,这就意味着我们其实永远都拥有选择的自由。有点类似《被讨厌的勇气》中的因果论和目的论:情绪不是由外界的刺激产生的,而是由我们的目的产生的
m.okjike.com。积极主动的习惯的基础是我们拥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帮助我们察觉到自我的状态,并且帮助我们相信改变可以发生,而这是一切的起点。
PS:在试图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他自己是不是有积极主动的意识,真的天差地别。帮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就好像帮一个找到 PMF 的产品增长,轻轻一点,火箭起飞。
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以终为始就是目标导向,以人生最重要的目标指导自己当下每一刻的行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只有围绕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恒定的目标来生活,才能在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上获得稳定的增进,如果是被动地围绕其他的中心生活,比如围绕丈夫、围绕金钱、围绕工作来生活,都会因为中心的变动而带来混乱,但围绕目标来生活,目标就像海洋中的灯塔,即使再大的风浪它也岿然不动。因此,要通过确定目标来决定自己人生的走向,而非由他人来书写剧本。积极主动是说我们可以自己书写自己人生的剧本,而以终为始则要求我们写出这个剧本。以终为始的习惯的基础是我们拥有想象力和良知,想象力指导我们对未来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进行畅想,良知对这种畅想进行有限的约束,去除其中有害的部分,最终形成我们人生的剧本。
塑造独立的第三个习惯是要事第一,这应该是最为人耳熟能详的习惯了,要事第一帮助我们把写好的剧本演出下去。以终为始是自我领导,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领导是确定方向,管理是监督执行。确定了人生的目标之后,怎样让自己达成人生的目标呢?答案就是只做帮助达成目标的那些最重要的事。这个道理浅显易懂,所以作者也没过多解释,同时这个道理也最知易行难,所以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讲了怎么养成。他介绍的方法就是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则,这应该也是大多数读者耳熟能详的概念了,但说实话,四象限工作法则大多数人也执行不下去。都知道要做重要不紧急的事,但紧急的事确实太多了,其中很多也确实重要。在这里,我觉得不如推荐另外一本我觉得看过的关于时间管理讲得最好的书:《四千周》,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先读一下我在即刻写的介绍
m.okjike.com。要事第一这个习惯的基础是我们拥有独立的意志,它让我们有能力基于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抵抗诱惑和人情,追求意义和理想。
在这三个帮助我们从依赖走向独立的习惯之后,是三个帮助我们从独立走向互赖的习惯。
在了解这三个习惯之前,先了解一下,人际关系之间要追求的效能是什么?它就是人与人之前的情感账户,可以理解为,如果你对一个人礼貌、诚实、仁慈和守信,账户就会储蓄,反之就会扣款。我们要追求的就是培养并储蓄和每个人的情感账户,因为我们也有许多时候需要消耗它。维持情感账户的余额就是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储蓄情感账户的方式有很多,作者列举了七种,分别是理解他人、注意小节、信守承诺、明确期望、正直诚信、勇于致歉和无条件的爱。储蓄情感账户的本质就是通过种种手段培养和维持人们对我的喜欢和信赖。
而维系情感账户、形成好的互赖,首要的习惯就是养成双赢的思维。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存在六种模式,利人利己(双赢)、两败俱伤(输/输)、损人利己(赢/输)、独善其身(赢)、舍己为人(输/赢)、好聚好散(无交易),而唯有双赢模式是长久之计。在和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要时刻思考自己和他人处在什么样的模式之中,怎么构建双赢的模式以彼此帮助、协作共赢。构建双赢模式,需要以自身的双赢品德为前提,与他人的双赢关系为基础,在双赢协议和双赢体系的帮助下,通过双赢过程达到双赢结果,前五点在书中被称为实现双赢的五个要素。
形成互赖的第二个习惯是知彼解己,双赢思维是基础,知彼解己是手段。知彼解己的本质是移情聆听,是养成在表达之前先倾听的习惯。倾听的倾,是倾盆大雨的倾,是倾尽全力的倾,所以倾听就要全力去听。最难的部分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听别人说话只是为了听完之后自己接着表达,这些表达常常陷入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和自以为是的窠臼。倾听的方法可以参照《非暴力沟通》中的指导,从事实、观察、感受、需要的角度拆解。最好的倾听就是在那一刻那件事上成为对方的知己。
互赖的第三个习惯,同时也是公众领域追求高效能的目的,就是统合综效。这个词很拗口,简单理解就是通过认识到每个人的优势和寻找第三条道路的方式在团队中发挥出1+1>2的效果。统合综效的实现极其依赖于前面习惯的养成。
最后,还需要一个不断更新的习惯,来让个人领域和公众领域的六个习惯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虽然六个习惯是有顺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第一个习惯的练习达到极致之后才可以追求第二个习惯,你可以先在每个习惯上都达到较低的层次,然后再追求都达到更高的层次,就像做产品时敏捷迭代的过程。同时,要在身体、精神、智力、社会和情感每个方面都践行七个习惯,不断更新自我。
最终,这七个习惯帮我们由内而外地造就自己。我们可以从自己开始改变,摆脱环境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从自己开始成为一个转型者,把更好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周围的人,传递给下一代。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段距离,那正是幸福和成长发生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确实是一本被书名些许耽误了的书,是我近三年读过最好的书。它讲的实在是太底层的人生认知和思维方式,几乎可以帮一个人串起整个的人生框架。我自己受益良多,也推荐给你。
PS: 柯维在书中讲述道理时举的那些例子是真好呀,比如将原则比作灯塔,将思维方式比作地图,将不能共情比作让他人戴自己的眼镜。用生动的例子来讲述道理真的很有用,只是不知怎样才可以把生活中的例子积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