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姜Dora在此
331关注12k被关注53夸夸
📜我的创作就是我对世界的贡献
🧀全网200w粉内容博主 爱聊天的ENFP
🏂喜欢聪明/友善/幽默/认真的人类
✌️微信JiangDora02
置顶
姜Dora在此
2年前
🌿生日当天的视频一下子涨粉10w,关于爆款的三个想法:
1.一个账号的粉丝增长绝对不是线性的,往往是那么几个爆款带来大幅跃迁,我自己账号从5w~10w,从15w~25w都是靠爆款带动
2.一个专业的博主要有内容产品化的意识,把每一期内容当做一个标准产品,从选题/内容/结构/表现形式上每个维度都做到极致
3.爆款作品在于面向你的用户做精准的输出,这里面最困难的是精准。在你的脑海里要有非常确定的喊话对象,对象越聚焦,表达越精准。

——姜Dora的第3/100条内容IP创作札记

25岁时没人告诉你的事情,趁早知道的8条建议|关于金钱、爱情、工作、原生家庭、年龄焦虑【姜Dora】_哔哩哔哩_bilibili

4148
姜Dora在此
09:45
我最近对跟人打交道立人设这件事有很多思考:
以前我是不喜欢立人设的,因为我觉得这样人很假,现在发现这样做,其实能给自己省很多事
尤其要立一个「缺点人设」
比如我男友总强调他「极度社恐」,立住了「纯血i 人」的人设,所以很多聚会他可以不去,到现场了可以不说话不营业,大家也都很能理解,他偶尔热情一下,其他人就会觉得: wow你一定很喜欢我们
再比如我有个朋友喜欢强调自己「毒舌」,所以每次她锐评某些人我们都觉得,如果是她就很正常
职场上也有一些地方立人设,比如我「身体不好的早睡人」「酒精过敏」也可以挡掉很多不喜欢的活动

这样一想,有些人分手说是「我父母不让」,是不是也是在用「妈宝人设」来掩饰「其实我没那么喜欢你」

人类的真真假假啊!

Ps 欢迎推荐一些好用的人设!
1811
姜Dora在此
00:05
你的朋友圈有多少人?你有没有好奇谁拉黑单删了你?
因为妙妙的社会实验 ,最近我@Joey乔伊 @鹿妙妙 三个人产生了很多人际关系的大思考,遂录一期播客,欢迎来听听我们为什么被拉黑的欢乐内幕和成年人的社交小九九

E25.单删是朋友圈的狼人杀:把我删了的人,最后一条消息还在让我帮忙

姜Dora在此

32
姜Dora在此
5天前
能够和真诚可靠的人做朋友感觉太好了
好像鱼回到了水里
32
姜Dora在此
5天前
B站百万粉达成
特地向全网200万名股东述职
感谢所有人

一个百万粉UP的创业故事【姜Dora】_哔哩哔哩_bilibili

102
姜Dora在此
7天前
最近很迷《与凤行》
我发现中式情爱的魅力核心就是「禁欲」🥹🥹
60
姜Dora在此
14天前
慕强是失意者的精神代偿
就像减肥的人看吃播一样
32
姜Dora在此
17天前
最近有一种很独特的生命体验,就是跟其他人建立一种「团队」的感觉,我之前在职场其实没有受到很好的团队作战的训练,一方面是互联网行业人事变动过大,再有就是我的弱点: 对求助他人总是缺乏信心,甚至畏惧。

起号做博主,也是自己用手机拍视频干到20w粉,尝试接入其他人后,一开始其实也没有做的很好(其实现在也没有很好):
我们的分工很混乱,信息同步很烂,总不能沉淀稳定机制,频道一搞还断更,上架后也会查出来各种问题,以及我是个忙起来就会忘记分活儿的黄牛型老板……

然而好事是,我们一直在一起。
最久的来了2年,最短来了1年;于是我有机会看到时间带来的变化:
每个人都在笨拙而缓慢地成长,开始能做更复杂的事情,独立占据一块小业务领地并不断扩大;能做更真实的自己,能直言不讳说出对方的问题,和坦承「这事儿我不会」
虽然我们更新还是不稳定,但商业化做的还不错,涨到了200w粉,也有钱招募新的成员进入

我也喜欢自己的变化: 没有那么畏惧跟其他人建立深度协作和高频沟通了,以及更擅长帮助人成长了

今天00后剪辑跟我说,虽然我没跟其他人工作过,但我觉得我喜欢跟你们一起工作。

我不知道成熟的团队是如何搭建和运转的
但最近我有了点信心,即便是一个草台班子,每个人不够完美,性格跟代际都不一样
但成员都很善良彼此尊重,且在一起能挣到钱,再多一点时间给每个人发展探索,这群人也可以成为很棒的队伍吧。
103
姜Dora在此
18天前
真的很爱我的化妆老师🥹
老师说化妆最难的是手法,手法不对只看妆教是不行的
现在是老师画一半脸我跟着画一半
希望有天我可以自己独立画出质感妆容🤞
110
姜Dora在此
19天前
真的好喜欢张颂文
看他的微博会有种「热爱生活 与人为善」的动力
特别是每次评论区还会很认真回复评论 作品又好
我要以他为榜样
32
姜Dora在此
19天前
我之前跟男友7年异地恋并且非常自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童年一直被父母寄养在各种亲戚家,成年后重复童年时的分离模式,并且自我催眠这种分离才是常态,不接受不习惯就是不懂事不成熟的表现。

而且更好笑的是一一我男友跟我一样,童年被四处寄养,他也在重复并合理化这种分离模式。
有一次他来北京看我,分开时说: 如果你说让我留下来,我就留。我说你还是回去好好创业吧,我不能耽误你。

直到因为做心理学课程,我意识到我内心真正想要的: 我想要被陪伴,我讨厌分离。

后来我劝男友放弃了创业,来北京跟我生活,几年来过的非常幸福,事业也蒸蒸日上。

我现在坚信,爱就是在一起,就是要花很多时间在一起。相爱的人就是要想办法相拥而眠,父母爱孩子就要把孩子带在身边,作为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就算吃的差点也没关系,分离给我滚。

鹿妙妙: 我理解我为什么一直谈异地恋了。 我童年的记忆都是一个人,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我都呆在一间墙面刷成粉色的书房里,一个人趴在床上看书,累了就玩电脑,偶尔照料窗台上的含羞草。 有保姆负责我的饮食,但比如蛋糕放在桌子上,她不敢给我吃,她不能确定是不是给我的,要等妈妈回来获得同意才行。 爸爸妈妈晚上各自有应酬几乎不回家吃饭,寒暑假会带我出去玩一次,传统节日的时候会有隆重的家庭聚会,我们讨论的内容也都很抽象,爸爸喜欢跟我讨论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历史、货币战争、二战武器或者海军陆战队的野外逃生方法,但我几乎没有任何与他“生活”的记忆。 甚至隆重的聚会也十分短暂,除夕夜,酒席散过放完烟花,我们都各自看各自的跨年节目,奶奶再主客厅看央视,爷爷在卧室看戏曲春晚,我在电脑上看火影忍者......如果有什么集体活动的话,就是大家一起在一张宣纸上写毛笔字,相互点评作品,但我们没有内心感受和未来规划的交流,只是那个当下完成某种家族仪式,仅此而已。 心理咨询师说,“在潜意识层面,她只是在重复童年时的经历:长时间地分离,以及短暂相聚时高浓度的快乐和幸福。” 看到这里像被敲了一记闷棍,也许在我的身体记忆里,与人长期分离,偶有相聚,就应该是这样的。在我的体验里,没有朝夕相处也会带来满足和快乐的经验。 神经心理学家贾亚克·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指出,在亲密关系中,人会有两种对于原始恐慌的防御方式: 1.为了从重要的人那里得到肯定和安慰而变得依赖; 2.为了保护自己内心的平静而变得冷漠、回避和退缩; “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当客体恒常性还没有被建立起来时,像“爸爸妈妈去上班了”这样短暂的分离也会给儿童带来很大的恐惧感。因为在那个阶段,儿童无法理解父母只是换了一个空间存在,之后还会回来,他们在心中会以为父母消失了,看不见也摸不着了。” 小时候有一次,我半夜醒来发现家里一个人都没有,非常非常害怕,我穿着带卡通图案的秋裤,光着脚把家里翻了个遍,都没找到,然后把自己蒙在被子里,想象了父母的一百种死法,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他们一定是出车祸被撞死了,我哭到窒息哭到头痛,感觉全世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 结果不久后他们回家了,跟我说他们是和朋友出去K歌了,又拍着我的背把我哄睡,我很清楚如果我睡着,再次醒来,他们又会消失,可是我很累,很困,我就要睡着了..... 那些不满、愤怒和失落,很快转化成对分离的不舍与悲伤,也许幼年时期的我,为了逃避内心的恐惧,早早就学会了与异时空的人在心理上共处。 心理咨询师说:“很多时候,人们以为自己的行动是在追求幸福或者逃离痛苦,实际上却是在追求熟悉的、重复的、已知的模式——虽然有些不舒服,但至少自己经历过这种情况,不会出现超出预期的情况。熟悉往往让人有安全的错觉。” 深以为然。我以前偶尔会觉得委屈,觉得这是为了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不得不做的现实妥协;现在有点认清自己了,或许是我潜意识里选择了熟悉的模式,这让我感到安全舒适,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关注和满足,但如果真的每天在一起,我很快就感到窒息和厌倦了。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在《爱的艺术》里谈到,爱不只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还是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是需要很多思考、体验和练习才能逐渐领悟和掌握的一种能力。 可能也需要一些幸运吧。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