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算法是如何催生出麻醉你的内容?》
还是回答之前
@穿云真等到了开始1024 那篇帖子里的一个疑问。
什么是麻醉剂内容?我们首先要定义好它,才能讨论它的好坏。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两个概念。
抛开“古典自媒体人”的内容不看,我个人喜欢把“新自媒体人”的内容拆分成两个要素
一个叫价值,另一个叫价值塑造。
说的形象一点,做内容就像你去开一家饭馆。
价值就是你最后给客户上的菜。
这个菜可以是让用户吃饱,也可以让用户吃好,还可以让用户吃了觉得你这个厨师很牛。
总而言之,这个东西一定是去掉了“包装”的产品本体,是用户饿了的时候,实打实的摆在用户面前的“一碗饭”或者“一道菜”。
从价值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发现,内容市场上现在有两种店——
一种卖的东西,好吃,但是吃多了发现不顶饱。
一种卖的东西,可能吃起来费力,但是顶饱。
那什么又是价值塑造呢?
价值塑造,就是所谓的营销、广告、种草。
在我看来,这些本质上都是一个技能,说服别人接受你推荐或者推销的东西。
这个东西放到饭店里,就是你放在门口的广告牌。
而区分“古典自媒体”和“新新自媒体”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他们的创作技巧重心放在哪里。
那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古典自媒体人的技能更多的放在价值本身之上。
即使有所谓的价值塑造,也是放在标题、摘要、封面,这几个有限的场景里。
而现在新新自媒体人的技能,比如抖音、小红书的创作者,大部分的能力都放在了追求价值塑造的技巧上。
举一个更形象的例子就是,“古典自媒体人”思考的是:“我该如何写出一篇信息量大、结构完整、内容精彩的长文,让别人看完转发和传播,获得10w+?”
这个最终消费的东西是向外的,是为了作为社交货币,来进行分享的。
而“新自媒体人”思考的是:“我今天看到了一篇别人的好文章,我该怎么包装一下,安利给我的粉丝?”
用户在博主的推荐下,最后消费的那个东西是向内的,是需要个体独自消化的。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内容的平权,对创作能力一般的人很友好。
因为价值做出来很难,但是价值塑造的技巧是能快速掌握的。
很多人,ta没有很强的创作能力,那就只能整合,然后包装,把别人的好东西推销出去。
我这里列举几个现在常见的一些价值塑造的技巧,
我个人认为,这种从重视价值创造本身,到转向价值塑造技巧的转变,有多种的原因。
比如——
1.用户心智的改变。
用户注意力有限,时间有限,没耐心看深度内容了。
2.推荐算法的倒逼。
过去的算法考核的是什么,点击率、完读率,所以大家追求标题,追求开头,追求结尾。
现在的短视频和图文笔记,考核的可多了。
完播率、跳出率、互动率、转粉率。
每一个指标自然就演化出了新的话术技巧。
3.内容形式的变迁
纯文字内容更加愿意在纸上下功夫,字里行间增强表现力和体验感。
而图文、短视频时代是视听逻辑,增强内容表现力和体验感的手法,可以跳出文字本身之外。
比如字体大小的对比,颜色的对比,效果的对比。
这也必然会导致,价值塑造的重要性,开始大于价值本身。
于是博主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手段,那就是价值本身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我必须利用价值塑造的技巧,来提升我的各项数据。
这也是抖音和小红书的创作技巧,在我看来,源自于知乎和微博,但又进行了发展和改造。
而价值塑造和价值之间的失衡,必然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虚假宣传。
这也是自媒体内容越来越失控的一个原因。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不需要生产价值,只需要掌握价值塑造的技巧,就能获得大量流量的时代。
比如典型的,知乎的内容有些人搬运到小红书为什么会更火?
很多人想不明白,原因就在于,知乎内容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并且它能通过小红书博主的各种价值塑造技巧进行二次放大。
也就是,内容是否是爆款=价值塑造+价值本身。
在算法的时代,只有满足这两个要素,才能批量稳定的生产所谓的爆款内容。
所以,判断一个内容是不是麻醉剂内容,有两种。
第一,内容本身碎片化没价值,这是平庸。
其实可以理解,人家写不出来好内容,但又想吃这碗饭。
第二,内容本身没价值,但是却通过价值塑造的手法,让你觉得有用,这就是恶。
这就是算法催生出来的恶,这也是最强的内容麻醉剂。
但是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
深度的内容,或者说有价值的内容最大的问题就是枯燥,难以消化。
但是同样的,它的解决方法就是加上价值塑造的技巧。
比如最经典的毒舌电影这类账号,就是强在对内容解读的本身加上我所说的价值塑造的技巧。
电影解说领域已经非常成熟,所以即使是再好的内容,如果缺乏技巧也是不容易被推送给更多的人。
最后想说的是。
好的内容不是麻醉剂,但是好的内容一定要装作是麻醉剂。
在算法的时代,你的内容要被用户看到,必须要做到价值+价值塑造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