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18关注3被关注0夸夸
24的飞逝和试错是我25的催化剂
觉得做不到时候想想为什么小提琴手和hfson可以
jqj和外公:有能力足够强可以影响他人be kind的人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7天前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昨天下定决心追求卓越的行动 然后晚上做了一个梦 1/ 我梦见自己进入一个电梯 结果电梯坏了 不停往下坠 虽然只是个梦,但过程中的紧张不安惊诧,到现在我还记得,就像真实生活中发生过一样。 我甚至记得,在梦里有想,有判断 ,这一生有什么是真的想做的呢? 最后,所幸,电梯是很快的加速度,却安全地降落在底层基坑里 梦应该停在那里了。 2/ 早上锻炼的时候,我突然回想起这个梦,我想,这个梦的出现,肯定是有原因的。 应该是内心的我,害怕了。我知道,自己以前向来都害怕卓越,不敢卓越,很久以前,大家选我做班长,我就会拒绝,然后做课代表。刚工作那会,领导器重我,我心里也会不适,我不习惯,我不敢。 上班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梦。害怕是理所应当的吧,毕竟,要踏出这一步。 但突然,我感觉我看到了站在电梯里惊魂未定又很茫然的那个自己。 3/ 我对她说:“让你害怕了,对不起啊。” 她沉默。然后蹲在了电梯的角落里。以我对她的了解,她是个i人,应该是大脑在疯狂运转,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继续说:“谢谢你,我知道,其实…你是担心我,你是想保护我。你是怕我遇到危险。你担心我追求卓越的路上遇到危险,或者太拼了对身体不好,或者,你知道我要承受很多压力,是不是?” 她点点头。 我说:“我特别理解你,而且,我真的真的很在乎你。我也需要你。我答应你,我一定会好好照顾身体,好好睡觉,吃饭,平时避免损伤,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嘛。” 她看上去好像心里踏实了一点。 我继续说:“最重要的是,请相信我。具体就是…请一定答应我,如果你不开心,一定一定要告诉我,我会马上停下来。不过,是不开心,而不是害怕哦!害怕的时候,你记得,我们永远一起面对。但是如果你不开心,我一定会马上停下来的,我不想你不开心。” 听到这里,我看到她靠着墙,慢慢站了起来。 我走上去,认真地抱了抱她,说:谢谢你的爱,谢谢你想提醒我,想保护我。以后再走进电梯,我都会回想起这种爱的感觉。” 然后…你还记得吗?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考试你就考了年级第二。后来有一次你因为打游戏考砸了,出了第一考场。当时的你,也是这么对结果不可思议,又情理之中的害怕。但是,后来你憋着一口气,好好复习,模考不仅又进了第一考场,还进了年级前10。我至今还记得你进考场前一切都准备好,静静坐在那里的样子,和那时候的志气。永远别忘了,只要想,追求卓越,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她点了点头。最后问了我一句: “一定要努力吗?为什么现在你想努力追求卓越的自己呢?” 4/ 我认真想了想,回答说: “其实…卓越的自己是指卓越的行动:极致专注如激光一般。卓越的目标只是一个北极星,没有北极星时,身处沙漠中的人是会迷失的,所以我们应该庆幸能找到达成卓越的目标成为我们的北极星。但是,真正该关注的是卓越的行动,是动词,不是名词。行动从不会让我们痛苦,卓越的行动能带来的心流和内啡肽,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幸福的最大来源。 但放不下的目标和执念,却总让我们痛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概就是如此吧。 然后回答你的这个问题…虽然确实有很多个瞬间和事情的发生造就了这样的动力,但我想,最真实的答案,依然是———当下的我内心就是自然而然地想了。大概,是命运的安排吧,是未知的东西推我来到了这份心意面前。但是,我此刻内心就是这么想的。” “对了…其实我知道,通常一旦让我做了决定,一开始都可能会遇到一些fustration,但…我知道,这是宇宙在测试我的真心。大善似无情嘛。难为宇宙的苦心了。” 5/ 她突然笑了:“而且,如果那些frustration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也就不必挂怀了,对吗?…因为我突然意识到,电梯坏不坏,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对吧!” 我这才开始认真打量起她,她穿着一件淡色的羽绒服,一顶可爱的mlgb帽子,一副眼镜,一个印着笑脸的口罩。 如同此刻正在打字的我自己。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8天前
内向者

靠副交感神经的乙酰胆碱

从生理构造的角度解释人的内向和"宅"行为,主要涉及大脑结构、神经递质、遗传基因和自主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差异。这些生理因素可能共同影响个体的社交偏好、能量获取方式和对刺激的敏感度。以下是具体分析:

---

### 一、**大脑结构与功能差异**
1. **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活跃性**
- 内向者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计划、决策和复杂思考)在独处时更活跃,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内部思考而非外部互动获取满足感。
- 核磁共振(fMRI)研究显示,内向者在独处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活动更强,这可能与自我反思、想象力等内在认知活动相关。

2. **杏仁核(Amygdala)的敏感性**
- 杏仁核是处理情绪(尤其是恐惧和焦虑)的关键区域。内向者对陌生环境或社交场合的杏仁核反应更强烈,可能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回避社交以减少压力。

---

### 二、**神经递质系统的差异**
1. **多巴胺(Dopamine)系统的敏感度**
- 外向者通常对多巴胺(与奖励、兴奋相关的神经递质)的敏感性较低,需要更多外部刺激(如社交)来激活奖励系统;而内向者对多巴胺更敏感,少量刺激即可满足,因此更倾向于低刺激环境(如独处)。
- 研究发现,内向者的多巴胺受体(如DRD2基因)可能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阈值较低。

2.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的主导作用**
- 内向者在安静状态下更依赖乙酰胆碱(与学习、记忆和内在满足感相关),这种神经递质在独处或深度思考时分泌增加,可能强化内向者对安静环境的偏好。

3. **血清素(Serotonin)水平与稳定性**
- 血清素水平较高的人更容易感到平静和满足,宅行为可能与血清素系统的稳定性有关。某些基因(如5-HTTLPR)的变异可能影响血清素转运效率,进而关联社交回避倾向。

---

### 三、**遗传与基因倾向**
- **基因多态性**:
与社交行为相关的基因(如OXTR基因影响催产素受体、MAOA基因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可能通过调控神经递质系统,间接导致个体更倾向于内向或减少社交需求。
- **进化视角**:
内向特质可能在进化中被保留,因其有利于群体内部分工(如观察者、策略制定者)。

---

### 四、**自主神经系统(ANS)的调节**
- 内向者可能具有更强的**副交感神经**(负责“休息与消化”)活性,倾向于低能耗状态;而外向者的**交感神经**(“战斗或逃跑”反应)更易被激活,需要外部刺激维持兴奋。
-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内向者在社交中更快感到疲惫,从而选择减少社交活动。

---

### 五、**激素与生理反应**
1. **皮质醇(Cortisol)压力反应**
- 内向者在社交中可能分泌更多压力激素皮质醇,长期暴露会强化对社交场合的回避。

2. **催产素(Oxytocin)的双向作用**
- 催产素通常促进亲密关系,但部分研究发现,对催产素高度敏感的人可能在非亲密社交中反而感到不适,导致更“宅”的行为。

---

### 六、**感知觉敏感度**
- 内向者可能具有更高的**感觉加工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SPS)**,对光线、噪音等环境刺激更敏感。这种特质会促使他们选择可控的、低刺激的环境(如居家)。

---

### 总结:生理基础与行为的互动
内向和宅的倾向是**生理构造(基因、大脑、神经递质)与环境适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理差异并非决定论,而是提供了一种行为倾向的基础。例如,一个内向者可能通过训练适应社交,但其生理特质仍会使他在独处时更容易恢复能量。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减少对内向或宅行为的偏见,并找到更适合个体的生活方式。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12天前
刚刚小青讲到汪小菲对于这些的利用,还有我们之前讨论到的对于注意力的利用,我觉得还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因为我之前发了条微博,然后在我发完微博的第二天,我恰好在《大西洋月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 “The World for Your Attention”。其实这篇文章是《大西洋月刊》的一个编辑和一个叫克里斯·海斯的作者的对话。克里斯·海斯其实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博客主播,他今年1月份刚出版了一本探讨注意力和注意力资本主义的新书,书名叫做 《赛壬的召唤:注意力如何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资源》。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探讨了特朗普和马斯克是如何利用注意力获得成功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探讨。作者在讲,特朗普和马斯克这样的人,他们都明白,在如今的时代,关注度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甚至负面关注也无所谓。如果翻译成大白话,那就是以前的一些公众人物,他们还是要脸的,他们想要的是一种正面的关注。而对于特朗普和马斯克来说,他们是“不要脸”的,对他们来说,不管是正面关注还是负面关注,只要有关注就是好的关注。

所以在这里,关注的正负面以及它的价值是不相关的。只要能够带来关注、带来点击量、带来注意力,它就是一种资源。

作者还提到,算法也是一种助推,因为算法会选择推送负面关注的内容。而大部分发送这些内容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存在某种缺陷,他们渴望关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作者认为,在这一点上,特朗普和马斯克都非常明显,他们会刻意去制造负面关注,这也催生了一种巨型网络喷子式的政治。而现在我们似乎正在见证马斯克时代在取代特朗普时代。

记者问作者如何定义马斯克时代,作者说,马斯克其实利用了这种负面的关注,并且进一步将这点实践到了极致,他直接收购了推特,并且在这个平台上大规模地运作策略。但是,后来因为他对关注度的疯狂追求,最后摧毁了这个平台的实际价值,大概是烧掉了250亿美元。不过,通过利用关注度和这个平台,他成功地帮助了一位总统当选,并且让这位总统处于权力的核心,而这一切最终又为他个人财富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给他的身价推高了数千亿美元。

作者说,这是整个关注度时代最惊人的预言。特朗普和马斯克似乎比任何人都更早意识到关注度才是最珍贵的资源。因此,为了追求关注,他们不惜一切,甚至表现得像个疯子,而这套策略竟然真的对他们奏效了。

我觉得这一段话可以说是非常精辟的。如果把特朗普和马斯克换成其他若干人,这段话也非常成立。而且确实在我们的舆论场上也看到了这样一种趋势。我觉得从关注度,尤其是负面关注度到它变现的路径已经越来越短了,它变成了一个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短的路径,这让人觉得非常恐怖。所以我觉得现在这种把负面关注直接变现,已经成为了一种互联网上的基础设施一样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们每个人能做的,就像我们刚刚谈到的,就是要用眼睛去投票,用手指去投票。这确实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甚至是日常政治的一部分。如果你不用眼睛、不用手去投票,反而还给这些人很多关注,让他们关注变现的话,我觉得那这确实是一种对他们的助长。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13天前
刻意让自己无聊10分钟 静坐

然后看书

这样就会觉得书特别救赎

并且养成习惯

不刷短视频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14天前

金晶_: 这是一本可能会被名字耽误的好书,也是一本可能会备受争议的书。有人可能从第一章起就觉得一派胡言,也有人可能会醍醐灌顶颇有共鸣。用《金刚经》的一句话来形容也许贴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下面是部分剧透—————— 人生就是一场人性游戏(The Human Game):「如果我限制自己、约束自己、隐藏自己的能力、智慧、富足和喜悦,看看会发生什么事,这样不是很有趣吗?」于是你创造了一个替代自我或人格面具(Persona),当成这场游戏的主角。然后,你必须向人格面具隐瞒所有对真实自我、所有能力、智慧、富足、喜悦与平静的认识。接着你必须设计其它玩家跟你一起玩这场人性游戏,为这个游戏设计一个游戏场,并且设计一位协助者,在你无法认清自己是谁、情况究竟如休发展的「真相」时,能够秘密地指点你。 我希望你记得太阳和云朵这个隐喻。「真正的你」拥有无限能力、智慧和富足,正如同太阳一样。想到太阳,你就想到庞大的能量与能力,对吧? 所以这样比喻很恰当。不过当你参与人性游戏时,你必须创造幻觉说服自己,你跟「真正的你」完全不同——也就是说,你要说服自己,你受到极大的限制和束缚,既脆弱又贫困,是会被人、事、物和地点所影响,自己无法控制一切的可怜虫。这就好像创造一堆云朵,遮住太阳,说服自己太阳不见了,云朵才是真实,只有云朵存在。 你必须在人性游戏乐园中,挑选特定的有趣事项 (specific rides or attractions),撰写跟这些事项有关的故事。我将此事称为任务或人生目的 (mission or life purpose)。我说的有趣事项是什么? 你在物质世界和地球上看到的一切,都是有趣事项。依此比喻,在你选择要玩特定有趣事项后,就开始撰写剧本,详述你在人性游戏乐园中,完全体验电影的经验将如何展开。跟制作好莱坞电影一样,扩展的自我受雇担任导演,监督完全体验电影经历,在一路牌给你指点与保护。然后聘请演员阵容,也就是跟你一起在人性游戏中扮演大大小小角色的一群人。你一出生,电影就开始,你过世,电影也跟着结束。 模式 + 能量 = 幻觉。你的意识在能量场中创造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你想真实呈现物体的所有必备细节——包括跟你(人格面具)和你所创造跟你一起进行人性游戏的其它玩家的所有细节(身材、体型、发色与长度、个性、「背痛」等等)。在大众文化中,这些细节模式又称为「信念」。然后,你的意识把能量(众你本身源源不绝的无穷能力)应用到这个模式上,你想要的全像幻觉就随之显现。 为了期望这个幻觉能欺骗你并持续发挥作用,你必须强化模式,保存模式中的能量,让全像幻觉持续更新。这就是评断 (judgement) 的作用,评断就是把信念「固定」在个人全像图的粘胶。当你说「我不喜欢那样」或「那可真糟糕」或「我希望它消失」,或「我想改变它」,你就是在评断某项创作不好。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你说「我喜欢那样」或「那个东西我想要更多」,做出有建设性的评断,其实不管你怎么判断和描述经验,你强化幻觉是真的,你让你的能量留在幻觉中(或是把更多能量投入其中),所以幻觉就继续存在你的全像图里。在能量场中创造一个模式时,模式里包含跟信念评价有关的细节。你通过结果把更多细节增加到能量场中的模式里,进一步强化幻觉,让你以为活存账户、账单、债权人、银行、催收帐款公司和你能买或能做的事都是真的。我们会在能量场中的模式里,增加一些「不利的」结果,让幻觉变得更真实。既然你在进行人性游戏时,创造自己的游戏场和规则,你也创造自己的结果——奖励和惩罚——强化自己创造的幻觉。然后,你把那些奖励和惩罚放进能量场中的模式里,并提供力量给它们,藉此奖惩自己。 在人性游戏第二阶段,你要逐一取回你的能力、智慧和富足,慢慢体会收回这一切的过程,就像你品常美酒佳肴,欣赏戏剧小说一样。最庞大的能力隐藏在让你最感不快之处。打从你出生起,你就开始隐藏自己庞大的能力、智慧与富足,让自己以为你跟真正的你截然不同。你也让自己相信,隐藏能力的大多数地点既辛苦又危险,既恐怖又致命,必须不计代价地避开那些地方。你还让自己相信,如果你「去那里」 就会发生一些可怕的事——会死、会迷路、会失去婚姻或子女、会遭受自己无力克服的羞辱 和困窘。因为你一生中体验过这种感觉,所以你很清楚「不要去那里」的感觉是怎样。在第二阶段,扩展的自我会带你回到那些地方,保护你的安全,支持你从中取回能力。 在第一阶段,你想让不好的感受消失。在第二阶段,你说:「让不好的感受出现吧!」 这样你就能从自己的能量场中放置的限制彩蛋取回能量。 取回能力的四项寻宝工具 (Treasure-hunting tools): 一、 表达感谢 (Expressing Appreciation): 金钱的实际目的是向身为创造者的自己表达感谢,因为你所体验的一切都是你的创作,而且它们如此富丽堂皇。你认为传统金融界中描述投资或投资组合增值 (appreciation,有增值和感谢之意)一词,也有「感谢」之意,这难道是巧合吗? 二、 流程 (The Process): 1. 正面迎击。只要注意自己遇到什么状况,不管你在意识里体验到什么不适,直接正面迎击,不要逃避。不论你选择怎样正面迎击,记住要彻底让自己融入这股不舒服的能量中。 2. 彻底感受让你不舒服的这股能量。不管你觉得这股能量像什么,只要感受它的强度、起伏、原始的力量。如果你可以提高它的强度,让自己有更强烈的感受,请这样做。因为感受越强烈,你就取回越多的能量。 3. 感受最强时,告诉自己真相为何。在这个时候,请你确认真正的你,真正的你多么有能力,是你创造这股不舒服的感觉,这股感觉不是真的,只是你的意识创造出来的。 4. 从中取回自己的能力。 5. 越来越了解真正的自己。 6. 向自己和创作表达感谢。 三、 迷你流程 (The Mini-Process): 当你感觉不适,请应用流程。当你并未感到不适,却看到限制模式在运作,就应用「迷你流程」。迷你流程就跟流程一样,只不过因为你并未感到任何不适,所以不必进行步骤一「正面迎击」。因此,你只要依循剩下的步骤去做。 四、让话语具有力量和自我对话 (Empowering Vocabulary and Self-Talk): 改变自己的用语和自我对话,支持自己逐渐扩展,接受自己无限富足的自然状态。你要留心自己跟别人的交谈和自我对话,用第二阶段用语代替第一阶段用语 (如把花费当做表达感谢),改变所有构想、概念和话语。 在人性游戏第一阶段,你学会主动积极让事情发生,采取大规模行动,订定目标并达成目标,把工作完成。在第二阶段,情况刚好相反。在第二阶段,你生活在我说的响应模式 (reactive mode) 中。早上醒来等着看个人全像图中出现什么,觉得自己想做什么或有什么灵感要做什么。全像图中出现什么,你就做出响应。整天都这样做,日复一日地做。在第二阶段,没有目标、议程或所欲成效,没有一年计划、五年计划或十年计划。你把焦点缩小,活在当下最重要。 你就像做杂活的杂工,等人家上门请你做事。有人找你做事时,你去现场看看需要做什么。然后从工具箱或货车中选出要用的工具。一项工具用完、一项专案完成后,你再挑选另一项工具完成另一项专案,总是运用最适当的工具完成工作。 如果你在一天当中有决定要做,你依据自己的感受或灵感做决定,做自己想做或有灵感去做的事,相信这是最理想的选择。一旦你跨越彻底解脱点,就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只要考虑自己想如何进行人性游戏,对你来说什么才好玩、才开心。在第二阶段,再也没有任何事跟别人有关。一切只跟你有关,跟你的乐趣、喜悦、扩展有关,别人的出现只是要支持你进行你的游戏。 杜威在其著作《意识与量子行为》中写道:“我们生而为人,越接近狂喜这种情绪状态,就越接近生命的本质,因为生活就是要这样去过。”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15天前
当因为去过太多地方而对环游世界失去兴趣

对超多东西也就同时失去兴趣了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15天前
深以为然
我觉得自己最幸运的一点就是早早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个世界
知道了自己的使命
这种价值感带来的笃定是太多东西换不来的
感恩

42Channel: 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是在高考成绩不好后选择出国,选到了QS100,然后通过一些讯息渠道买btc & 美股,实现跑车房子奢侈品自由; 第二次发现【草台班子】是回国做了设计事务所,接了顶级富豪单子; 第三次发现【草台班子】是随便做的小红书卖成大v号,视频号3个月涨了300万粉; 这10年来,塑造我的认知一直是【选择大于努力】,在这种价值观下,我看似是一个创业者,背后隐含的认知还是: 1. 风口会变,努力不值一提; 2. 看到风险,提早转型; 3. 工作对我的意义是感知自我的存在价值,选的并不是正确的路,而是短期正反馈/多巴胺的路; 4. 看似风光的数字背后,其实是巨大的落寞和不甘心,不允许自己失败,想让人高看自己一眼; Chris在吉祥航空的会议室花了一下午,跟我不是盘明年的业务,而是劝我先gap,去想明白我到底想要做什么;第二次依旧不聊业务,劝我想明白; 碰上一个好老板,已经有那么高的位置和成就还愿意俯下身来教你一些【基础常识】,是我的荣幸; 【勇敢一点,不要总被多巴胺驱动】这句话一直泛着涟漪,越扩越大,越来越清晰; 的确,我不缺执行力,也不缺塑造自己的方法论,也不缺资源,而是缺一个种子——当内心里还没有种子时,一个人怎么会有生命力。迷雾散开,在生命的脆弱面前,重要事项才会凸显。 是的,我得抛去过往所有的路径依赖,完全不走捷径,像剥洋葱一样,一点点把扒光,看看内心究竟是什么。 绝对坦诚是第一步,直面问题才是第二步。事赶着事,是我焦虑需要做事来证明自己。害怕是正常的,面对是我应该去做的。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18天前
彻底jomo

专注自己

在大城市住进我的山洞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20天前
一定要记得

你的大象大于骑手

抱抱你的大象和他好好商量
一起对自己好

自律的前提是已经自我满足:这点已经感觉到了

不要责怪自己

要理解自己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21天前
我们的“人生小本”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22天前
可想而知,播客未来会多么好做,尤其是解读书籍的那种。比如输入纵横四海的所有播客为样本,输入书籍pdf,输出文案和金句,书籍解读,旁征博引。未来工具属性的东西会被慢慢淘汰,真正有灵魂和真实的、愿意袒露人性脆弱的内容可能才能打动人。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错觉,我觉得Deepseek的回答最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在于,为了进行“信息的有效传递”,会刻意使用一些表达策略。 比如它的回答中会大量的使用比喻的技巧,来促进用户的理解。 这种表达策略,让它有点像人。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为了效率,就会大量的使用符号和隐喻。 当然,有时会觉得它用的太多了,有点炫文笔的味道。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22天前
香港大药房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23天前
洗菜的时候可以放手机的东西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23天前
戴森 闲鱼 配件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23天前
微波炉烤箱一体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25天前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25天前
远离总是将恐惧喂给你的人

所有

这是底线和原则

哪怕ta自己觉得这是为你好

哪怕ta是你的家人
00
25年为实现梦想跨越不可能
25天前
不信任是创新的桎梏
因为创新本身就会伴随大量的浪费

对自己说

于冬琪: 最近看了一些对DeepSeek梁文锋的采访,看到他讲DeepSeek创新能力的来源,让我想起了字节和华为。 不同的是, 会在DeepSeek发生的创新,却更难在字节发生。 华为和DeepSeek解决的创新机制问题,恰恰是曾经导致字节差点错过了大模型的问题。 1、 在梁文锋的讲述中,DeepSeek喜欢的人有三个核心标准。 他自己说出来的有“热爱”和“好奇”。 他自己没直接说,但是明显在照着招人的,是“高素质”。 大多数人的热爱和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磨灭,因此,他喜欢招没什么工作经验的年轻人。 高素质则直接体现为考试成绩,所以,他选择的年轻人几乎一水是清北等名校学霸。 这样的用人标准,和华为、字节实在是很像。 年轻、学霸。 这样的人,在选择工作时,会更容易被一个在解决有挑战难题、和有使命的环境所吸引。 DeepSeek、华为和字节,也都提供了这样的环境。 2、 但是,不同的是,字节也拥有大量符合DeepSeek标准的人才,历史上,却不要说大模型的架构创新,甚至于在2023年,ChatGPT一鸣惊人之前,字节都没有注意到通用大模型的机会。 在各个大厂跟进通用大模型时,字节几乎是启动最慢的一家。 为什么拥有同样的人才,创新能力会表现出这么大的差别呢? 23年时,我和一位字节的算法同学有过深度交流,他描述了他的处境。 他在加入字节前,就一直在做前沿算法研究。 当时之所以加入字节,是因为看到算法在字节,有着远远领先于其他大企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他当然渴望自己的技术能够有机会改变世界,就去了字节。 不过实际加入之后,却发现和想象中很不一样。 因为字节有着2-3个月一次的OKR压力。 如果连续两个OKR周期,他交不出能影响数据的产出,他会有麻烦、他的leader也会有麻烦。 他想做的类似DeepSeek那样的改造到架构层、甚至于到科学层的很多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周期长”,常常需要以年计的时间,短期内根本不可能看到效果。 见效周期漫长,也是很多大一点的创新共同的特点。 那好,周期长的项目,有没有可能先做个论证,把大项目拆小,拆出几个过程节点和过程指标呢? 如果这些过程节点和过程指标得到公司的认可,到了OKR周期,他只需要交付过程指标,也能过关。 这也是长周期项目常见的解决方式——做个论证,拆一下过程。 但是,他试了一下会发现,越是重大的创新,越难论证明白。 也不难理解,很多创新之所以重大,就是因为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大多数人并不能理解,更不敢相信。 最后的结果是,他自己和周围的小伙伴,必须花80%的精力做那些确定能在OKR周期内交出数据的项目。 至于自己想做的科研,不好意思,只能自己挤时间、作为兴趣做。 而字节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慢慢这样的业余时间也不复存在了。 结果就是,同样高素质、有热爱和好奇的人才,在字节和在DeepSeek交出了不同的结果。 3、 我意识到,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字节缺失的创新要素,就是“信任”。 字节无处不在的竞争,传递的是对员工的“不信任”。 在竞争压力下,管理者对员工的管控、不敢让员工探索太激进和周期长的方向,一样是“不信任”。 还有当他加入字节时,字节已经有了精细化的分工——虽然精细分工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专注。 但是当权限分散、一个创新者要说服一个又一个资源方才能获取资源时,不是每个资源方都能理解创新者的构想,创新者的想法也很难符合每个资源方的利益——从资源方的反馈中,创新者能感受到的,还是“不信任”。 不信任成为了阻碍创新发生的阻力。 所以,字节在很长时间里,容易推动的只有“快速见效的微创新”,或者“领导者已经意识到价值的创新”。 那位字节的朋友说: 他周围的小伙伴们,很多人是喜欢看论文、喜欢做研究的,有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通用大模型相关的论文和进展。 很可能也有人想尝试。 但是,碍于竞争压力,自己想生存,不能做;又说服不了管理者,无法完成对效果的论证;同时也几乎不可能攒出实现需要的大量资源。 就只能当没看到。 结果就是字节大模型一度的落后。 4、 这个问题,在DeepSeek和华为是怎么解决的呢? DeepSeek给了团队巨大的信任和授权。 梁文锋说: DeepSeek每个人对卡和人的调动是不设上限的。 有想法就可以做,不用审批。 也没有层级和部门,任何一件事儿,只要两个人都有兴趣就能一起做。 华为也同样,给了科研人员巨大的信任。 在华为,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做实施和工程,没有管控和压力不现实。 所以,华为的选择是将科研和实施分开。 有一批科学家——分布在世界各地,大量不同的实验室——会提前8-10年做研发。 在8-10年的时间跨度下,不要说改造架构,很多基础科学的研究都有可能完成。 对这些科学家,华为没有指标、没有考核,给了钱就交给科学家自己管理和决策。 这些科学家,拥有着华为几乎无条件的信任。 信任的给予,导致了创新,特别是高风险、长周期创新可能发生。 因此,很多科学家们自己想做的创新,会在华为变成现实,也帮助华为一点点建立了技术优势。 那问题就来了:我万一信错了人怎么办?怎么挑选出值得我信任的对象? 华为会在信任之前,进行面谈和考察。 如果是重要一点的人,要任正非自己面试。 虽然不知道华为的考察点。 不过我相信“热爱”和“能力”肯定同样不可或缺。 而且,也因为华为和DeepSeek有稳定的、渴望实现的愿景, 这个愿景给了他长期专注的方向。 在这个方向里,整个组织会越来越懂、领导者也会越来越懂。 如果遇到需要论证的情况,因为懂,更容易建立信任和被说服。 5、 这也是我意识到的能做出突破式创新的三个要素: 第一,热爱、好奇、高素质的人才。 第二,对人才充分的信任。 第三,明确的愿景与组织专注的方向。 这三个要素,特别是前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国内很多企业,不能理解曾经Google让员工拥有大比例的空闲时间、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儿。 乍一看,这会导致巨大的浪费。 但这恰恰是对人才的信任投资,也是Google早期创新能力的来源。 后来为啥Google这个做法玩儿不转了呢? 因为人才上放水了,随着人才标准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公司的信任摸鱼、而非创新,这个时候整个组织的创新氛围也就难以维系了。 说回字节,字节在通用AI表现上的转变,关键点之一是张一鸣亲自下场。 因为只有他,才在字节拥有着绝对的被信任。 不过,重大的创新不可能仅仅靠老板一个人完成。 此刻,我不知道字节还有多少可被赋予这样的、接近绝对的信任的人。 只有这些人,才会成为驱动字节重大创新发生的可能力量。 而对于手握如此巨大预算的字节,我觉得,比起把钱花在增长、薪资上,对于通用大模型,可能更应该把钱花在“信任”上。 6、 对于创始人来说,给出这样的信任始终是难的,需要先建立一个标准,去筛选那些可被信任的对象。 所以小米才会给DeepSeek的员工开出千万年薪。 因为毕竟她在DeepSeek证明过自己,给了小米信任的基础。 不过, 我一直觉得,这个选择信任对象的标准中,通常最内核的,就是梁文峰的三个要素:热情、好奇心、基础素质。 7、 人才、信任、愿景,这三个要素,恰恰也是我看到DeepSeek具备的要素。 用梁文锋的话说: 国内的优秀人才是被严重低估的。 这些人才主要的追求也不是钱。 在我看来,这些被低估人才最渴望得到的“报酬”,不是薪资,而是“对自己的信任”和“能支撑自己实现梦想的资源”。 不过,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比工资更大的代价——毕竟工资有上限,信任的风险常常没有上限。 信任,也是优秀人才最渴望获得的对价。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