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有病,而小红书有药》
一篇长文,回答
@穿云真等到了开始1024 评论区的一个问题。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底层的干货”。
那就是,你是如何理解问题和答案的?
(1)你觉得人遇到的问题都是行动上的问题吗?
(2)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可以指导你去解决吗?
回答完这两个问题,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情绪性的东西大多数时候比干货的数据好?
第一个,大部分人遇到的问题,我们这里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需要知道“how”。
另一类是需要知道“what”、“why”。
我举个例子,你的一个朋友失恋了,来找你吐槽,请问
(1)ta是想听"我来教你怎么谈恋爱?"
(2)还是想听“你人真好,是对方没眼光,不知道珍惜。”
这里又要插一个知识点。
我学心理咨询的时候,有一个叫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流派。
这个流派的一个观点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咨询师要信任来访者。
咨询要做的就是倾听和理解,让来访者想明白、说清楚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ta自然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换到自媒体和内容上来,也是这个道理,大部分人的问题是情绪上的。
是动力不够,是问题来临时,自己所出现的焦虑和恐慌的情绪。
一个明天要去面试的人,ta去小红书上看一大堆面试问题,可能会让ta更加焦虑。
但是,如果她看了几个调侃面试一般都很水的吐槽,你会发现。
ta也许不需要背一大段的东西,ta的问题就已经被消解掉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认同,奇葩说马东所说的这句话,“内容本质是解决人的焦虑,好的喜剧会让你看到自己"
当你试图从”how“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问题永远存在。
当你从”what“、”why“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问题被消解了,不存在了。
所以,干货只是解决焦虑的一个手段,而并非唯一的手段。
情绪化的、情绪共鸣式的内容,如果能解决用户的焦虑、制造快乐,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第二个,同一个问题并不存在完美的答案,但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给出答案。
还是举个例子,一个人失恋了,ta的问题是”失恋了如何恢复?“
请问,存在一个完美的答案,立竿见影的答案,能让这个用户振作起来吗?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有的话,你现在就可以去开一个”失恋恢复公司“。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用户,我们如何给出一个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第一类作者,可能教你的是几个观点,如何恢复巴拉巴拉的。
请注意,这类内容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讲的干吧,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第二类作者,可能就是吐槽、帮你消解情绪的,比如痛批自己遇到过的渣女。
这类内容,数据很高,原因就在于情绪共鸣,用户的点赞数据上升很快,推流很快。
第三类作者,可能分享的是自己的故事,自己如何从失恋中恢复出来的。
这类内容最大的优势在于包容性和信任感,即在一个故事性的内容里,你可以同时植入观点和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内容,或者所有的博主,到最后一定是会偏向于讲故事。
因为只有讲故事能同时满足包容、信任、启发感,等多个层面的目的。
最后,再回到你刚才的问题,小红书上情绪价值笔记的火爆,恰恰是因为他们的”有用“。
只不过ta们解决的不是行动问题,而是”精神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有病,尤其是情绪病,所以这类”药“才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