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补习 1/20 这里有两只中华秋沙鸭
1月8日 一对中华秋沙鸭夫妇造访了这片长江边的芦苇荡。直到今天,它们仍然和这里的其他鸭鸭们一块,在涛涛江水里上上下下,一会看得见,一会又消失在你眼前。
下午1点44分,临时决定去看鸭鸭,驱车四十分钟直奔长江边,比起从上海市区到南汇、崇明那种观鸟圣地绝对方便太多。一到地方,立马下车开始找鸭鸭,但首先听到的是芦苇荡里传来的棕头鸦雀的song,然而面对一大片芦苇荡,这不是田埂、不是金丝桃灌丛,人类的大脑会不相信耳朵,总觉得那调调比平时好听一百倍,会不会是其他鸟儿呢?回来之后听,那就是驴粪蛋的经典声音。
往堤岸上走,视线越过芦苇荡,靠着长江的那侧有着一大群鸭子,秋沙鸭白色的身子在一群斑嘴鸭中十分显眼,几乎是被一眼锁定的。是这个月时隔三天的加新(感觉已经很久了),是从刚开始观鸟到现在想着要见一次的鸟种,是1月8日错过了见证本地的第一笔中秋记录的小遗憾,在此刻圆满了,过年了。
架好三脚架就可以轻松观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梳理羽毛,秋沙鸭的脸,侧着很有辨识度,一旦正着、或者背着,真的很搞笑。可惜小破手机不给面子,怼着相机屏幕拍的视频全对焦在了手机壳上…转念一想,没有人的手机壳可以和糊糊中秋同框,only me…………
中国境内常规的秋沙鸭有四种,中秋、普秋、红胸,还有一种斑头秋沙鸭(原来叫白秋沙鸭)长得很不一样。中秋的特点就是身体侧面有鳞状纹(刚刚看懂鸟,这小家伙俗名鳞胁秋沙鸭,很形象了),我这大糊图稍微可以看得见一些😗。中秋的冠羽(就是头上那几根毛)还很长。
图五是五只白鹭,整齐得让我笑出来了。
从今年第一次观鸟,就有意识地记录生境,但是被冷风一吹,人就恍惚起来,手机没拍好、相机只能大概记录,本应该多记录点的。江上都是船,好大;江边是码头,来的路上经过了6号码头,想必还有1、2、3、4、5号码头,它们都在轻度污染的天气里退了一层颜色,但好像还是好鲜艳,在画面中宣示着它的存在。
翻到21年7月16日的朋友圈,当时农夫山泉瓶子上写的是中华秋沙鸭数量不足1000只,懂鸟上写的中秋的数量是“成鸟数量2400-4500估计”,我不确定一年增长1000多是否可能,农夫山泉是否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但iucn将中秋列为濒危(EN)的状态没有变化,它们还在遭受栖息地丧失等各种危险。昨天看到有大师拍到一只普秋的喙被渔网缠绕至变形。
我肯定是悲观的。“这里”是个长江边没有名字的小地方,前几日同样有两只中秋落在了西湖,你猜猜有多少文章,大概20+吧,描述不规范、数据不一致,三段式的文章一定要提一嘴,环境好、工作做的好。它们只是两只小鸭子。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如果少这两只小鸭子会怎么样,似乎不会怎么样,斑嘴鸭还会在这(刚刚查了斑嘴鸭数量也在下降)…那又怎么样,绿头鸭还会在这(绿头鸭数量上升),如果绿头鸭数量也下降了呢?人类会不会把这里变成湿地公园,养上几只鸭子,或许是绿头鸭,或许是斑嘴鸭,如果它们都成了濒危动物,或许还会养上绍兴鸭,可以吃的那种。或许没有湿地公园,这里还是码头,船来船往,或许几十年后,有环保组织或者研究人员来走访,只留下船员们口中的一句“十几年前这里还有野鸭,这几年没有了”。
但这些都是或许,或许会发生、或许不会。或许只有我们注意到了这鲜艳的码头下、干黄的摇曳的芦苇荡外,这里有两只中华秋沙鸭。它们在这、它们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