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的改变》中,我最近重读最多的关于人际关系的部分:其中有写到:
1 如何走出讨好模式
2 如何面对心态失衡
3 如何安放自己的控制欲。
我觉得很适合在开始上班前再读一遍。
里面有几段让我觉得感悟很深的:
1⃣️其中一段是因为我也会有同辈压力和看到别人做得好之后心态失衡的情绪,作者提到让写信的人“不做约束地失衡”一下,看看小任由这个情绪发展,看看会失衡多长时间?带来多大危害?最严重的时候会扭曲到什么程度?最后会怎么样好转?。
反馈实验中提到:今天我把让自己嫉羡的点写出来,又写出我现在正在做的努力,以及我还想要做的事情。写好之后就很明确了:我正在努力的事情才是当下最需要做的,那些让我失衡的事,不应当挤占我目前的精力。
我想到了最近淡淡跟我分享的一个观点:自我应该是一个管道,让所有的事情流经你,而不是改变你。
2⃣️如何走出讨好模式,李松蔚给到的反馈建议是:
记录下来这一天中事情的分类:
类别一:别人让你做,你不想,却身不由己的;
类别二:别人让你做,你也想做,顺势答应的。
记录下这些事的比例,一周后看看这个比例有什么变化。
我觉得这个改变蛮有意思的是,从关注自己被迫做什么事,变成了自己去关注哪些也是自己想做的事。
李松蔚说:做事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这当中自然也包含一些别人要我做的事,没关系,如果正好也是我想做的,就做。但我们说起摆脱讨好的时候,常常误以为是前者,这导致我们把注意力仍旧放在别人的身上,去关注“哪些事是他强加给我的,因为别人的要求便刻意抵触一件事——这是另外一种把他人放在自己之上。
事实上,别人要你做或者不做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