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 AI创始人2023.12.23接受“42章经”访谈的播客,以下是AI进行内容总结,个人感觉有启发:
Monica 产品与理念
• 定位与形态: Monica 定位为AI小助手,目前主要以浏览器插件形式存在。它能帮助用户搜索、总结文章,并与YouTube、Twitter、Gmail等主流网站兼容。肖弘将其比喻为一个具备通识能力的“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能随着使用时长更了解用户。
• 功能分发: 浏览器插件的优势在于能够根据用户浏览的网站或场景,智能地暴露相关功能(如YouTube总结、对照式翻译),实现了功能的有效分发,提升了用户体验,避免了传统Web/App功能过多导致的复杂性。
• 用户画像与核心功能: Monica主要面向海外工作场景用户,日常使用主要围绕对话与搜索(信息获取)、信息处理(总结长文)和信息存储(Memo功能),此外还内置了PDF对话等小工具。
创业契机与Jasper的教训
• 项目立项早期: Monica项目立项于去年11月(2022年11月),早于ChatGPT发布。最初是想对标Jasper,产品形态是Web。
• ChatGPT发布后的产品重定义: ChatGPT发布后,肖弘认为产品形态需要重新定义。Jasper的创始人曾提到要赋能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输入框,这启发了肖弘做浏览器插件的想法。他认为Jasper虽然也做了插件,但量小,且其企业级市场定位不适合浏览器插件形式。
• Jasper的战略失误: 肖弘认为Jasper的致命问题在于,作为一个典型的ToB企业,他不应将精力放在与ChatGPT的ToC竞争上,而应专注于提升企业级服务、客户关系和安全审计等ToB核心能力。当整个组织都围绕错误问题打转时,其数据便会下滑。
从0到1的商业化与“套壳”理论
• 独立开发者经历: 肖弘曾做过一款面向分子生物学家的SaaS软件,他将其定位为需要长期投入研发才能达到世界级水平的产品,因此需要现金流来“贴补家用”,避免被迫融资。
• 寻找现金流业务: 在国内资本环境不佳时,他开始寻找能带来现金流但“没有资本价值”的业务,曾考虑过亚马逊开店、咖啡加盟等,最终选择了AI领域,因为Jasper这类产品他能“立马看得懂、立马上手”。
• “套壳到极致就是牛逼”: 肖弘认为大模型厂商类似芯片公司,而应用层公司更像消费电子公司。他提出了“套壳到极致就是牛逼”的观点,认为核心在于是否解决了用户问题,而“套壳”与否并非关键。他相信社会分工,认为芯片(大模型)之上需要复杂的应用场景来承载其价值。
• 收购“ChatGPT for Google”: 为解决流量成本和PMF验证问题,肖弘注意到一款由独立开发者开发的“ChatGPT for Google”浏览器插件用户量增长迅猛,于是主动联系并以数百万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他认为此举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Monica验证了PMF(Product Market Fit)水平,并培养了团队的增长能力,而非单纯的用户导入。
增长、商业化与组织管理
• PMF验证: Monica在收购后独立发布,并通过“ChatGPT for Google”导入的用户验证PMF。肖弘通过经典的硅谷测试(“如果明天没有Monica,你会非常遗憾吗?”)来衡量PMF,从35%提升到55%后,认为PMF已初步达成。
• 商业模式: Monica目前主要依靠用户付费实现盈利,而非广告。肖弘认为,由于AI算力成本高昂,直接收费是符合行业趋势的。他坚信商业化与增长是正向相关的,甚至认为“商业化越牛逼,增长越牛逼”,因为有更多资金可以投入到人才和组织建设,形成正向循环。他强调,真正意义上会给钱且不需要还回来的只有用户。
• 对竞争的看法: 肖弘不以竞争视角看问题,而是借鉴亚马逊贝索斯的理念——通过观察竞争对手来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他认为如果不能持续提供更好的产品,被淘汰是自然规律。
• AI Native产品设计: 肖弘将AI产品分为三类:传统工作流加AI、纯agent模式,以及“脑子里已经有AI,但重新设计工作流”的产品。他认为最后一种模式(如Grammarly)具有巨大潜力,因为它在设备形态未变的前提下,能更好地结合图形界面和对话,提供惊艳的用户体验。
• 当前最关心的问题: 肖弘目前最关心的是组织建设。他认为在技术快速变化的时代,搭建一个能适应环境的团队是“无悔行动”。他将CEO的角色视为在做各种“投资”(招聘人才、决定业务方向),并且他不断学习如何运用更多工具(如并购)来解决问题。
• 对AI市场未来判断: 肖弘认为AI市场变化仍会很快,尤其是幻觉问题解决和开源模型达到GPT-3.5水平后,企业级服务等领域将有更多机会。他预测明年的竞争难度将大于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