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鲍比君
141关注10被关注0夸夸
零售行业从业者
努力做一个好的观察和记录者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知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
鲍比君
4天前
牛、蟑螂、蜘蛛,还有图一里面“神圣的卡拉连接着我们”
设计师怕不是个星际二五仔……
00
鲍比君
5天前
余华活着、第七天
路遥平凡的世界
红楼梦
三体
明朝那些事儿
我与地坛
霍乱时期的爱情
东野圭吾
新海诚
今夕何夕,恍惚间以为自己在2014 年……
00
鲍比君
5天前
小鹏P7+现场看比照片看好看不少,我觉得比P7I 好看,感觉又可以再买一波小鹏的股票了
90
鲍比君
19天前
从西贝到各种副牌,能看到贾国龙妄念太重。一心想着做简单又利润高的事情,同行的竞争、消费者的需求全不在考虑范围内,现在西贝下坡路已经走到一半了,就差谁再踩个油门了

Fenng: 做餐饮做到贾国龙这级别,这个人的状态还是不对,五阴炽盛。被曾鸣那些搞战略的忽悠瘸了,整天做大梦,心不静。

00
鲍比君
1月前
骑半天才相当于一个汉堡?心态炸了……
00
鲍比君
1月前
每个时代出海都不容易啊……
17 世纪葡萄牙被驱逐出日本之后几次尝试,还是功败垂成。
市场岂是想打开就打开的……
12
鲍比君
1月前

阑夕ོ: 我还是无比怀念开在芳草中心和库比蒂诺剧院里的新品发布会,现场演示——在翘首企盼的观众面前带来最为骄傲的产品——曾是苹果公司的传统,而不该是现在这样依赖精致廉价的特效转场,由高管们装作兴奋的完成录播。 如果还在现场,装作兴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意味着每一个登台者都担负着调度氛围的责任,需要在必然的不完美里争取完美,但在绿幕前配合念稿则是另一回事,就好比开了风灵月影速通八十一难吊打天命,可以是可以,却不会有任何观赏性。 这就是话剧演员和电影演员的差别,没有不尊重电影的意思,只是同为表演,话剧是力求在真实的空间里构建虚假,电影则是在虚假的屏幕上还原真实,电子消费品的发布会,曾经就和电子消费品本身一样,是可触摸的。 离开现场的后果就是失去和用户沟通的能力,尽管苹果以前也不怎么会沟通,但那是建立在绝对的产品统治力之上,如今面对乏味贫瘠的新品,不善沟通却还要强行自信,每一句台词却都暴露出一股「这么说没错吧」的迟疑味道。 疫情固然改变了很多,但那些我们原本悲观到以为改不回来的事情——比如各式各样的行程码——都被坚定甩开了,唯独苹果将临时的线上发布会形式延续了下来,在每年秋季广邀宾客飞去旧金山看录像。 商业史上,有太多公司的盛极而衰,都是从它们变得擅长且只擅长执行开始的,执行技术的应用,执行股东的预期,执行管理的目标,执行,而不是创造。 丢弃现场,就是只懂执行的结果,现场是没法执行的,你的口误会上第二天的媒体头条,你要真的去抠Keynote上的每一个字,你要准备为掌声预留的停顿,但你不可能预知具体要停顿多久,乔布斯的「黑历史」之一,就是让工程师提前把iPhone界面上的信号强度写满,以免在会场上闹笑话。 现场是创造的证明,哪怕有无数种造假手段,可以用来替换现场的真实感,但只要进入那个目光交错的室内空间,情绪的感染就不再抽象化了,摄影棚和CG技术虽然能够以假乱真,连光线和植物的细节都和真实世界无异,唯独无法创造人的感情,创造只有当面介绍产品时才有的生气。 于是就有了苹果连续多年的假人发布会,蒂姆·库克和他的下属们轮番在镜头前伫立口播,假装心情激动,假装语调起伏,假装面对着面,这种莫得感情的虚假感在今年达到了新的高度,直播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是一张贴图,贴在了由虚幻5引擎做出来的高对比度场景里。 如果苹果在最后来了坨大的,说上述高管其实都是数字人,是由Apple Intelligence实时生成的,只为给大家展示AI能做到什么地步的肌肉,我都愿称之为咬打火机的绝活。 可惜没有,什么都没有,就和Apple Intelligence一样,言必称围绕Apple Intelligence打造,但Apple Intelligence究竟多么强大,以致于人们在见识了各家AI产品之后依然对苹果的产品感到新鲜? 什么都没有。 甚至苹果在宣传Apple Intelligence时,放在最前面的是它能保护隐私,这不是说隐私不重要,而是在所有的AI大厂都在追求AGI的时候,苹果在谈AI数据的保存安全。 再说一遍,我没有说隐私不重要的意思,对于苹果而言,隐私功能是iPhone售价的一部分,但它不会是AI技术的竞争力,竞争力是一夜颠覆的软件模式,是未来已来的想象空间,是照进现实的科幻设定,唯独不该是一把大锁,对用户说自己用这个把门给锁好了。 连吹牛都不会吹了,这还是苹果吗? 脱离现场,脱离用户,脱离前沿,直到脱离和市场需求的连接性,这是我对苹果今年新品发布会的「直播」没有倍速按钮的最大不满,整个过程充满了帝国晚期特有的那种过度设计,就像罗马皇帝卡利古拉试图把防波堤建到深海里,只因非自然的造物才配得上贵族们的赞赏。 比如我不明白那个被称作「相机控制」(Camera Control)的独立侧键有什么必要,iPhone有一整块触屏面板可以用来处理各种复杂的交互,苹果却坚信用手指在那几厘米的电容按钮上摩挲管理软件是更优解,它比Macbook上如流星般掠过的Touch Bar更加让人迷惑,至少Touch Bar还能整出不少活儿来。 再比如苹果对于AI应用场景的示范之一,是广告片主角在公园里遇到了一位遛狗的女士,在打了招呼并且征求了同意之后,他开始给狗拍照片然后等待AI告诉他这条狗是什么品种。咱就是说,在一个正常的由真实人类组成的世界里,他,可以,直接,问她,大家一般也都是这么做的。 就像我也不明白Apple Watch的定位走向,它既不怎么像一块手表了,也没有朝电子消费品发展,而是变得像一个绑在人身上的传感器,只为把一切感知都数据化。 只是和iPhone 16相比,Apple Watch和AirPods的新款吸引力已经可以说是亮点十足了,上一个牙膏厂(英特尔)的市值已经比不过真正的牙膏厂(高露洁)了,虽然确实能看到苹果很努力的——主要在iPhone 16 Pro系列上——展示性能上限,但真的没多少人会把iPhone装在云台上去拍东西的,而「王者荣耀:世界」在演示里的掉帧更加让人感到尴尬。 就是这样了。由虚假的人开了一场虚假的发布会,产品倒不是虚假的,但它被精心打造出来的获得感,却又充满着不真实,无论宏大的碳中和计划,还是族裔均匀的模特,以及把人的通信和交流变得更假的AI核心能力,这就是今年手机界春晚的全部表现了。 买当然还是要买的,保持体验一致性的用户惯性,同时也是苹果可供挥霍的家底,纵然余晖映红,天色渐晚,终究火球未熄,不至死寂,苹果还剩有的时间,可能比悲观者想的要长,比乐观者想的要短,是用来自救还是送分,怕是得看下一任CEO了。

00
鲍比君
2月前

精神病人顾大夫们: 其实还是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 某大厂认为,共识必须具备普遍必然性,不接受主观的,相对的,存在个体差异的思维,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值不值得,是边沁式的。 当他们提出一套看似荒谬的做法,其在逻辑层面的严密性令人窒息,你觉得荒谬但是除了主观感受,你拿不出更好的武器来反驳他们,在这里,工具理性是唯一理性,剩下的都是东西要么属于相对主义的要么属于虚无主义,无法成为决策依据,甚至没有参考价值。 另一种人认同价值和经验,接受差异性和相对性,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应不应该,是康德式的。 他们会从价值层面出发去推动一个事情,哪怕它的收益是模糊的甚至是负向的,这在前者看来是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甚至莫名其妙的。 两种人去做社区治理,从前者看来,恶意评论一方面难以界定,另一方面从效果看对互动数据的带动远大于正向评论,是没有必要被干预的。 后者看来恶本身应当被干预,并不是基于划不划算,而是因为它本身。他们说劣币驱逐良币,前者说什么是劣币什么是良币,如果劣币养活了平台,为什么要驱逐他们? 当然显而易见的是,工具理性更容易被认同,更重要的是,基于工具理性的决策不会犯错,不会犯错就没有人需要背锅,如果失败了,也是客观原因。 最终的局面就是现在这样,马克思.韦伯称其为理性的牢笼。

00
鲍比君
2月前
文理科的定义太粗暴了

阑夕ོ: 昨晚和@潘乱 @老编辑 连麦,聊了聊小红书这家公司,以及前几天那篇传得沸沸扬扬的稿子,我还是整理了一些讨论过程里有意思的对话分享出来。 稿子在媒体圈和行业圈引起恰好相反的评价也很有意思,我是觉得没必要下架的,因为就像有人说的,读完之后确实对小红书有种草台班子的滤镜,但这种独特性,搞不好正是小红书能成的原因所在。 老编辑是字节跳动的冤家,他更接受不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拿字节当标准答案的惯性,被采访的小红书离职员工很明显是拿他在其他大厂的方法论去往小红书的岗位上套,结果发现老板并不在意这样的KPI,于是愤而恨其不争,提供了大部分不看好小红书的视角。 本质上,这属于价值判断,就好比很难在一个人嘴里听到前男友/前女友的好话,这种情绪和对错无关,但它不足以构成结论,尤其是把前任们拉到一个群里采访之后,还原出来的当事人形象一定是毁灭地球级别的。 如果一家公司胆敢和字节跳动的打法不一样,那它就是有问题,这是老编辑提出的「文化潜意识」概念,因为字节是做数学题做成了,是极端的A/B测试做成了,是工具理性做成了,所以小红书那样做语文题、做直觉分析、做主观意志就错了⋯⋯这样的理解,既是偷懒,也很无趣。 我的归纳是,小红书、B站、米哈游都是上海公司,具有非常明显的风格色彩,它们的理想员工,其实就是自己产品的深度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就带着相同的态度来上班,相对而言,北京的公司没有这样的松弛感,当然拼多多我们得先把它开除沪籍,人在坡县勿扰。 再说了,小红书直到2024年,才被媒体注意到内部产生了业务扩张和创始文化之间的冲突,这已经很晚了好吗,同为社区产品的B站和知乎早就被洗过好几轮了,叔叔「可能倒闭永不变质」的名言还挂在那里呢,这是增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小红书绕不过去。 潘乱认为,对小红书的报道,尤其是花了大篇幅去探究电商业务没成气候,却只字不提小红书的视频化渗透严重不足,是有问题的,图文形态不可能直接跳到直播带货,小红书为什么缺了短视频的课,才是最值得采写的部分。 我提醒了一下,就是其实小红书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前天它终于破天荒的在创作者开放日上列了一张包含300个博主的名单,相当于B站的百大UP主,要知道小红书从来不树标杆博主的,因为很容易和UGC模式产生矛盾,但还是没忍住做了,就是因为这300个博主既不是超头,也不是纯粹的图文创作者,而是在小红书发视频涨粉的那一批,小红书是在用看不见的手做调控,想要启发更多的博主去做视频,只有视频起来了,后面的电商才有戏可看。 老编辑则已经对短视频-抖音-我操字节形成了膝跳反应,对此不以为然,举例说B站去年也尝试过用播放时长替代播放量的改动,这是外部压力导致的,但结果也不太理想,小红书现在也陷入了纠结之中,这种纠结本身是很有观测魅力的,而背后所体现的两种商业哲学的碰撞,到底是理性导向无坚不摧,还是非理性执着创造例外,很有看头。 此时该上老编辑的金句了:人类历史上存在字节跳动也就不过十来年,怎么大家现在评判一家好公司的标准,都拿字节来当唯一解呢? 然后潜伏在评论区的@托马斯骆 也上来了,你说他发评论发得好好的,怎么就被请到直播间了呢,所以潘乱就说了,来都来了,你来当第三个嘉宾,于是骆老师就上来念了两句诗:字节崇拜债有主,出门左转找潘乱。 骆老师的意见,基本都在朋友圈和即刻先吐为快了,简单来说,当抖音决定开始做电商时,各个岗位上的负责人履历五花八门,看不出任何跟电商有关的,当时也有很多人想教字节怎么做电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所以现在那些带着方法论来小红书的大厂骨干发现说服不了老板,怎么就能说老板是错的呢,这未免太普信了。 那么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就是小红书学谁都不对,它也没理由学谁,哪怕全行业都靠数据驱动那套成功了,只要小红书没有受益,而是在别人都流量枯竭的时候,开始蹭蹭的往上涨,那老板们的各种抽象行为本身,搞不好就是方法论。 小红书有它的路径依赖,在大多数语境里,路径依赖不是一个褒义词,但路径依赖在被证伪之前,它都是有效的,这听起来又像是正确的废话,意思是说,小红书依然是中国互联网所剩无几的跑赢大盘的产品,而且极有可能是移动互联网这波黄昏里最后的独苗了,下一次窗口要么是AI,要么根本就没有。 然后我做了一个很赛博心流的行为,在连麦谈话里用口播的方式插入超链接,推荐大家关联阅读雷峰网去年写的「小红书不再需要CTO」,那篇稿子应该也属于小红书不太乐意见到的,虽然不如「复盘小红书病」这篇有节目效果,但发现的违和感是一模一样的,就是小红书实际上是在不可避免的变大过程里做出排异反应。 我们都知道生物学里的排异反应是有两面性的,它原本是免疫系统用来保护宿主的,但也会阻碍器官移植的救命手术。说得更通透点,就是小红书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人才、组织、资源),但它非常坚定的确信自己不要什么,所以当不能融入公司审美体系的人进来之后,就会被排异反应给挤出去。 弯路都是要走的,马云以前谈及阿里往事,很喜欢讲B2B上市那会儿阿里请了一批职业经理人空降过来提升管理能力,后来发现事与愿违,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又不得不重新依赖老员工搞大扫除,小红书正在经历相同的历史。 潘乱又提了一个很稀缺的角度,张一鸣黄峥王兴这届都是连续创业者背景,折腾半生终成大器,但小红书的创始团队可能连工都没怎么打过,头一回创业就成了,连产品合伙人都是建筑师转行过来的,这决定了小红书的晚熟特点,它就不是诞生于那种焦虑急切的气氛里。 所以小红书的所谓战斗力不强,并不是特别意外的事情,在做海淘的时候它连网易考拉都干不过,王兴喊下半场都喊多少年了,转头大伙发现小红书刚进场热完身,正准备踢加时赛呢,难绷归难绷,但小红书能够这么磨磨唧唧的跨入亿级日活俱乐部,说明它还是一定做对了什么。 最后连麦的话题不知道为啥就被扯到AI还有没有机会诞生新的大公司/大产品,我有点走神就没太参与,只记得直播间里的观点比较一致,都很悲观,悲观既和AI在2C方向的发力不足有关,也是因为现在的大厂在掌控力上强太多了,要在它们眼皮底下发现蓝海,概率微乎其微。 当然,有多悲观就有多期待,期待真的有新一茬的创业者出来打脸,出来翻过字节阿里腾讯的五指山,出来证明互联网行业距离固化还很遥远,这种期待,就和我们愿意相对有限的站在小红书这边是一样的,不是因为偏心小红书,而是希望互联网的赢家里能容得下这么一家非标公司,就算最终的答案是唯一的,至少解题过程也可以五花八门。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