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去了解了Cursor,才知道人家是GitHub Copliot的替代品。记得两年前上Java编程课的时候,那时候ai还是噱头,gpt刚刚推出。我们的编程课里没有什么人在用ai。当时身边有同学下载了Copliot的vs code插件,说可以ai编程,有时候效果还可以。
这两年在做生物统计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了统计的传统和inertia。不管是在传统药厂中实习还是在学术研究上,课程还是在教着最基础的那些老套理论。(可见这个很分学校,无数次感叹自己的program太old fashioned,对于新方法adapt得不够快)。
说回Cursor,我又接着去看了AI agent。上一次我们的活动中我去了解了Dify它家在to B里有了一些声量的ai agent这样的产品。刚刚去看了几个关于Coze的视频,我直呼我out了。
惰性太大,这些ai工作流来得太快太新。我希望我用一个更积极的状态去拥抱。这意味着我可能会花一天梳理整理我的资源数据库,但它的ROI却是长期的。这就好比我用三年时间好好的研发出我的系统,适用于我自己的产品,但它可以创造给我持续性的收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断言就算在年轻人当中,人与人的差距也在迅速、迅速、迅速地拉开。这个差距就是会看谁更会用工具、谁能更新更早的发现新科技等提高效率的工具并早早地使用杠杆。
这个差距就在这几年,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