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魔法Rarity
312关注214被关注2夸夸
🎶偶尔写乐评,更爱编歌单
最爱分享乐理&乐史,因为没人看停更😂
混过乐华和匠星
金钟奖金奖歌手前经纪人
一起聊艺术13708183697
置顶
魔法Rarity
1年前
B乎音乐区特色,连音乐史都没了解过,连音乐人都没听过超500个,就能评出华语乐坛no.1 能评出世界第一歌神。

我打算在即刻开个新系列,按时间顺序科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史的同时,为每个时期推一张专辑。

第一期从1978年地下音乐时期开始,我尽量早点写出来,欢迎关注~
30
魔法Rarity
01:05
上次给自己占卜事业财富,可以说满手烂牌,一切都指向灭亡,结局也得以应验、确实令人不悦;
今天换了个牌阵,重新占卜一次,好牌拉满了!
又是死后新生、又是成功率max、又是贵人相助、又是终获褒奖。
果然每个隆冬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
00
魔法Rarity
3天前
·彭吉象老师将艺术分3层:
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透过文化洞察去传递“艺术意蕴”。
·我认为品牌策划和文艺创作做着同样的事:
用“品牌文本+商业设计”塑造“品牌形象”,挖掘、解构、并放大“社会文化”。

所以工作本是多么令人欢愉的乐事!
但在大部分营销机构里,只做得了“输出品牌文本和视觉设计”这一件事,比如我现在这家。
上班瞬间就不快乐了😭
00
魔法Rarity
5天前
这是一张写给妹妹的专辑。
我一直有为亲人朋友写歌或者写诗的习惯,因为人类语言很落后、有限制性,艺术语言能更好地传递所思所想和倾述爱。
但我发现,除了同样从业艺术行业的朋友外,大多数亲友是不在乎这样的礼物的。
有的是受限于艺术作品的私密性和门槛,有的是只在乎物质层面的交互。

反倒是叛逆少女样的小堂妹,格外珍视身边人以任何形式给予的关心和礼物,这也是很多小朋友共有的特性。
当她暗示我她生日那天想收到我的歌时,我是很欣喜的。
所以我才打算为妹妹创作一整张专辑,并把版权交给她。也在乐思主题里夹带点私货,平时没法直接给到她的劝告透过“音乐人说”表达给她。
目前进度6/8,比我想象中还要快。

为了告诉妹妹我对她的重视程度,我在这张专辑上突破了我此前不敢尝试的所有弱项:
比如我一直不会配器,但《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我用了21件乐器,努力之下听感还意外挺协和;
比如我一直不擅长流行歌曲写作,《我们甚至失去了黄昏》是我目前最佳水平的流行曲;
比如我一直把控不好舞曲的节奏感和蒙太奇,《茫茫黑夜漫游b小调华尔兹》是我目前最佳水平的舞曲;
再比如作为资深中世纪迷,我却一直逃避尝试中世纪音乐风格创作,这次也是为了妹妹写了首爱尔兰风格民谣《Concerto Leprechaun in G major》和仿巫师3配乐风格的《夜莺迟迟不睡》,因为爱尔兰神话中小矮妖的形象&西方文学中夜莺的形象都太契合妹妹了......

不知道在即刻这样的知识社区输出这种内容,会不会有点奇怪且显得格格不入😂

致小恶魔

00
魔法Rarity
10天前
【补个展评】
艺术家杨凡luna和策展人小璇都是熟识,但我还是要本着良心说展览本身质量一般,是策展人拯救了这个展。
​艺术语言很常规,简单的素材拼贴+对社区内容的收集,艺术意蕴上有所欠缺。
策展人对这个展的定义是“参与式艺术”,作为“一个人”参与到“另一个人”的生活,继而唤起对日常生活的感觉。
(策展人在导览文章里其实还做了更深度解读,很有意思,但在这个展的语境下我不认可)
我更愿意用海德格尔视角去看待这个展览。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人总陷入笛卡尔的错误:
“将自己解释为一般主体,去陷入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去解决两个存在者之间的纷乱,却从不追问存在本身。”
所以艺术家以一种质朴性的方式链接社会,把自己放到了一个社会文化载体的位置上,不受纷乱的干扰才得以领悟“​让所有具体存在者能够存在的那个存在”。
这种艺术作品和德国古典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歌很像,能揭示“诗的本质”的诗人很多,但荷尔德林是在诗化“诗的本质”。
换句话说,艺术家杨凡没有去赋予作品“艺术意蕴”,而是在“诗化”艺术意蕴本身。
​我尽力在瞎说了,祝凡姐爆红
00
魔法Rarity
20天前
赶不上我小璇姐的展览开幕了,可恶!
不过现在去,蹭杯下午茶应该还是没有问题~
00
魔法Rarity
25天前
之前科普奏鸣曲时,提到了一堆人名,也是依次科普下,这次先科普海顿。

1️⃣ “交响乐&弦乐四重奏”之父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三杰”之一。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贡献主要是“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被同时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他确立了交响曲、四重奏等体裁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典型范式”。

尤其对交响乐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确立了交响曲4个乐章的形式,成为交响乐的标准模式。

📚 交响乐4个乐章的标准范式: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暂时性结果

第二乐章:三段体或变奏曲形式;曲调缓慢,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哲理性的沉思;为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诙谐曲;松弛、放懈的篇章;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后的闲暇、休整、娱乐。

第四乐章: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相关;常表现出乐观、肯定的态度,或表现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
(Ps:之所以乐观思辨的结尾更常见,得益于17-18世纪的欧洲正迎着“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运动思想。
这一时期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和审美欣赏都受其影响)

2️⃣ 海顿的作品
海顿创作了108首交响乐、84首弦乐四重奏、49首钢琴奏鸣曲、20多部清唱剧等作品。

最具代表性的 ——

·交响曲:
《D大调第31号交响曲》(号角)、
《升f小调第45号交响曲》(告别)、
《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
《G大调第100号交响曲》(军队)、
《D大调第101号交响曲》(时钟)、
《D大调第104号交响曲》(伦敦)。

·弦乐四重奏:
Op.64之5《“云雀”四重奏》、
Op.76《“皇帝”四重奏》。

·钢琴奏鸣曲:
最为成熟的奏鸣曲作品分别是《D大调第19钢琴奏鸣曲》和《降A大调第46钢琴奏鸣曲》。

·声乐作品:
清唱剧《创世纪》(1798年)


3️⃣ 海顿的生平
海顿6岁加入教堂唱诗班,16岁变声期后离开唱诗班谋求独立。一直贫困潦倒,直至师从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声乐家波尔波拉,学习声乐和作曲。

海顿在交响曲创作道路上也历经坎坷,他初期的交响曲几乎都是应景之作。

实际上,交响曲是西方音乐中一种规模庞大、音响丰富、富于表现力的“大型管弦乐套曲体裁”,因此能更好地描绘音乐形象,来反应社会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类的情感体验,具有更为广泛的艺术概括力和哲理性表达。

海顿逐渐擅于同时兼顾世俗音乐的审美、宫廷贵族的所思所好、基于自我的艺术意蕴呈示,创作风格也追求结构匀称、全面均衡。

4️⃣ 海顿的交响曲
17世纪90年代,海顿受伦敦音乐会经纪人所罗门之邀,两度旅居伦敦并作12首交响曲,总称为《伦敦交响曲》(或称“扎洛蒙交响曲”、“所罗门交响曲”)。
其旋律明快洒脱、配器手法灵活(尤其是对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运用)、交响曲风格成熟。

其中1791年时创作了第93-98号交响曲,1795年创作了第99-104号交响曲,海顿亲任指挥。
这一整套交响曲既是海顿个人巅峰作,也是早期古典交响曲的最高境界代表。

《D大调第104号交响曲》作为海顿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为他的交响曲作历程作出完美总结并画上句号。

📚 12首交响曲分别为:

《D大调第93号交响曲》
《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
《c小调第95号交响曲》
《G大调第96号交响曲》(奇迹)
《C大调第97号交响曲》
《降B大调第98号交响曲》
《降E大调第99号交响曲》
《G大调第100号交响曲》(军队)
《D大调第101号交响曲》(时钟)
《降B大调第102号交响曲》
《降E大调第103号交响曲》(鼓声)
《D大调第104号交响曲》(伦敦)

5️⃣ 海顿的四重奏
1797年,已经不再创作交响曲的海顿完成了《皇帝弦乐四重奏》,

《皇帝弦乐四重奏》是海顿的最高水平写作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曲式运用更加自如,多声部旋律对位技法使用更加精致且强调逻辑。

其第二乐章本是海顿早前写作的合唱作品《皇帝颂歌》,被奥地利作为国歌。

6️⃣ 海顿的清唱剧
1798年,时值暮年的海顿早已转而创作声乐作品,
或许是在死亡的边缘看到了应许之地,创作的清唱剧《创世纪》被誉为“与亨德尔的《弥赛亚》一样伟大的作品”,被世俗评价为“罕见的宗教作品”。

7️⃣ 总结·海顿音乐的创作特征
旋律朴素、和声明晰、结构匀称;音乐既明快、幽默、轻松,又不乏高贵的气质;
呈现出古典乐派的理想境界,使之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Ps:音乐链接即《皇帝四重奏》的第二乐章

Quartet in C Major 'Emperor', Hob.III.77: II. Poco adagio cantabile(C大调四重奏 '皇帝':第二乐章.稍 如歌的柔板) - Franz Joseph Haydn/Orquesta Lírica de Barcelona/Jose Maria Damunt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00
魔法Rarity
25天前
第二专的第二首歌,一起提交审核的intro到现在都还没审核结束,辣鸡网易云🌚

这冗长的标题来自《唐璜》:
“我对你的爱就是对人类的恨,因为爱上了人类,便不能专心爱你。
必得让永恒的地狱之火,惩罚这片刻的欢愉!”

这句话也是该曲的乐思主题。

必得让永恒的地狱之火 惩罚这片刻的欢愉 - 魔法rarity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00
魔法Rarity
25天前
罗贝托·波拉尼奥在《荒野侦探》里写道:
“我们写作并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我,或者只是想看看我们能走多远。”
大家依然可以建议并帮助身边朋友成为博主,因为我们成为博主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要成为博主。
以我自己为例,我每学一门新学科,我就会起一个小红书号。号能不能爆不重要,我只是换个方式践行弗曼学习法。
在把一门学科切分成无数篇小红书笔记之前,需先将知识结构化&体系化、将知识最简提炼、达成知识&经验&态度的统整性、预设一套逻辑&节奏明了且独特的写作范式,这意味着对一门学问的反复理解记忆与解构。
而小红书这里起到的、区隔于仅在word上记笔记的作用就是:不想断更带来的外驱力、pua自己更标准更有效地做笔记、想看看这个号能带来多少额外惊喜、圈层社交。
这个办法我有成功安利到十几个朋友,大家这么做后或多或少都有收获。
唯一的不足就是,当我学下一门学科时不得不把上一个号销号,否则我就得多养一个手机号/doge

姜Dora在此: 我决定以后改掉一个习惯: 就是看到别人在某方面(比如美食/美妆/汽车/游戏等)有兴趣积累后就鼓励ta可以尝试做「xx博主」 因为做自媒体这件事本质不是前缀xx,而是后缀「博主」,这是一份以输出和创造为生的职业,而且需要你不断琢磨公众 其实大部分人都有点兴趣爱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以利他易懂的方式创造,更难的是持续创造,最难的是以此为乐。 创作这件事要精进,是很吃苦的,有时候还不如投入在其他的职业上。

00
魔法Rarity
1月前
最近奏鸣曲写作比较多,我也确实很偏爱独奏奏鸣曲(主要是我配器课学得稀烂),那就为大家科普一期奏鸣曲历史吧。
1️⃣
奏鸣曲(sonata),词源为意大利文sonare,意为鸣响。
在16世纪前奏鸣曲就已经存在;而到16世纪时,奏鸣曲泛指一切器乐曲(sonata),与声乐曲(cantata)相对。

2️⃣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进入到全盛发展阶段,键盘音乐的创作理论、演奏技术、作品规模、思想深度都得以向前发展。
奏鸣曲也因而有了蓬勃发展的土壤。

17世纪早期,由5段或更多对比性段落组成的器乐合奏作品,通常被称为奏鸣曲;并由此发展成巴洛克式的奏鸣曲、当时的重要体裁——“三重奏鸣曲”。

📚三重奏鸣曲
“三重奏鸣曲”是西方器乐音乐体裁中的最初形式,衍生出了独奏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弦乐四重奏、组曲、交响曲等一系列器乐体裁。
“三重奏鸣曲”包括“教堂奏鸣曲”、“室内奏鸣曲”两种形式。
“教堂奏鸣曲”:严肃,由“慢-快-慢-快”4个乐章组成。多用于宗教仪式,为古典奏鸣曲的前身。
“室内奏鸣曲”:带有舞曲风格,具有世俗性。通常在宫廷、私人客厅中演奏,是古典组曲的前身。

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的奏鸣曲形式取代了“三重奏鸣曲”,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器乐体裁。
巴洛克末期作曲家维瓦尔第,就在奏鸣曲领域颇有建树;
但巴洛克末期对独奏奏鸣曲发展最大贡献的,却是D•斯卡拉蒂。
D•斯卡拉蒂(1685-1757),巴洛克末期作曲家。一生创作555首键盘奏鸣曲,但这些独奏曲更像是练习曲,是作曲家为了解决演奏家在技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创作的。
D•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与古典奏鸣曲的意义不同,多为古钢琴而作,且几乎是单乐章形式,多采用二部曲式,音乐清新典雅(参考赏析《斯卡拉蒂奏鸣曲K028》)。

3️⃣古典主义时期
直到C.E.P.巴赫(1714-1788)才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的结构范式,也就是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形式。
(C.E.P.巴赫是J.S.巴赫的三儿子,J.S.巴赫才是大家最为熟知的那个巴赫)

📚 古典奏鸣曲4个乐章的结构形式: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是奏鸣曲的戏剧性中心所在。
第二乐章:慢板,变奏曲式、复三段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具有抒情、沉思、冥想的特点。
第三乐章:慢板,复三段式;小步舞曲或诙谐曲。
第四乐章:终曲,是整个套曲的终结乐章;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18世纪下半叶,古典奏鸣曲的四个乐章形式发生变化;
海顿、莫扎特在奏鸣曲创作中,都省去了以往范式中的第二乐章或第三乐章,从而形成3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

后来,在贝多芬(1770-1827)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更进一步:
贝多芬的奏鸣曲通常为3个乐章,有的扩展为4个乐章;
在发展过程中,贝多芬的奏鸣曲开始接近交响乐的结构;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奏鸣曲体裁做出历史性贡献,包括《悲怆》《月光》《黎明》《热情》等作品,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发展时期。

4️⃣浪漫主义时期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始终是由1件或2件乐器演奏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
奏鸣曲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主题发展性、变奏性、歌唱性等方面;
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的乐章数目,发展成了有多乐章、单乐章等形式。
浪漫主义时期对奏鸣曲作出重要贡献的作曲家包括舒伯特、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等等。

5️⃣20世纪音乐时期
进入20世纪的奏鸣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当时重要的作曲家几乎都写过奏鸣曲体裁的乐曲,但风格迥异、形式不同。
例如巴托克的奏鸣曲,融入了民间音乐的元素;斯塔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作曲家的奏鸣曲,则受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布列兹、潘德列夫茨基则运用新技法进行奏鸣曲创作。

从巴洛克时期到20世纪,奏鸣曲历经起步、发展、完善、突破的整个过程。
具体作品我就不作推荐了,对我而言古典音乐全都是模仿写作的学习对象、都是好的存在;
至于具体的演奏版本,我也无能为每首古典乐曲找到最佳演绎版本。

Ps:本文内容几乎都源自我大学时期听杨九华老师乐史课的笔记。
想看我更新这个系列的话,后续也是可以继续整理出来的,写古典乐史比写当代流行乐史有意思多了。

Eternal Poetry of Spring(春之永恒诗) - 魔法rarity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00
魔法Rarity
1月前
以秋季台风“摩羯”、“贝碧嘉”、“普拉桑”为原型绘物。
运用大量滑音、模进乐段,复现台风燎原之惨象。

📚 引用潘大的《歌曲写作》,科普下什么“模进乐段”:
·当一句旋律整体向同一个方向以相同的度数进行连续移位,就形成了模进。
被模进的旋律称作“原型”,模进的旋律被称作“复制”。
·在适合的情况下,模进是发展乐句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
由于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时在音高上也有方向明确的发展,乐句原型和它的复制乐句可以形成连贯通顺的音乐展开,从而构建出听觉逻辑比较完整的乐段。
·在大多数模进中,复制的次数最好不要超过2次,即“原型+复制不要超过3个乐句”。
以周华健《终于》选段为例:
歌词 ——
“终于把自丨己逼丨到这个地丨步丨
再无力反丨复,反丨正退也无丨路”
对应简谱 ——
“5643丨4--低音6丨5432丨3---丨
4321丨2--3丨477 高音1丨7”
大家可以尝试在最后一个复制乐句(即最后两个小节)前,再自行插入1-2句模进移位的复制乐句。
结果一定是使整个乐段的听感都显得无趣,音乐发展停滞、缺乏必要变化。

秋风燎原c小调竖琴奏鸣曲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