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找不着鹿
253关注730被关注2夸夸
播客:迫切提问 / 有朝一日;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博士在读;
尽量为大众心理健康做点贡献,但不代表不发表暴言
找不着鹿
06:45
我个人心中华语电影里塑造的最好的女将军出现了。
封神好看不好看就不评论了,哪怕单凭邓婵玉这个角色的塑造也入股不亏。第一次在影视作品里看到女性角色洗澡被异性撞见,反应是大大方方从水里走出来。姐的身份认同就是主帅,姐心里是沙场忠义和百姓。
哪怕最后结尾快死了要姬发给唱一次歌(其实这里很容易觉得人物塑造要烂尾了,我看的这场全场在这里嘘声一片),但演出来感觉也是满满的“给本将军再唱一次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候的小曲”的感觉,角色的塑造、演员本人的气质,男凝根本存在不了一点。

“姬发小儿,不懂打仗,我来教教他。”
awwwwww
10
找不着鹿
8天前
据说回家过年是一年一度检验咨询师工作效果的时刻…(拒绝
20
找不着鹿
14天前
说得上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主题:爱 vs 控制。

是爱还是控制?要我如何分得清楚?| 迫切提问 S03E03

迫切提问 Burning Questions

10
找不着鹿
18天前
一年一度向小宇宙致谢的时刻~不仅营造了一个“干干净净”的平台环境,而且是宇宙最有眼光的团队✨

也隔空喊话感谢每一位收听过节目的小伙伴,宇宙之大,我们曾在某刻彼此相伴过❤️
20
找不着鹿
19天前
TikTok难民选择换一个平台,但是必须要选中国人做的社交平台。
中美关系不愧为最值得歌颂的世纪虐恋。
50
找不着鹿
20天前
向大家推荐一档同行的节目~
和新的一年了,如果你刚好想试试心理咨询,这档节目的两位直播都是靠谱的选择。

On Her Couch

12
找不着鹿
1月前
我们是听友颜值最高的播客节目!真的都太好看了!

以及人和人坐在一个场域里,面对面的说话,“在场”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新的一年还是要多和想见的人见面。
22
找不着鹿
2月前
杭州见

Marcast: 📣 播客 <迫切提问> 第一场线下活动来啦!非常期待见到节目的听友小伙伴们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58d73817cd5416ad15879b 💬 本次活动主题:我们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还有多远?—— 沟通、玩耍与情绪成长 ⏰ 时间:2024 年 12 月 20 日 (周五) 晚 7:30 - 9:30 📍 地点:杭州 · 单向空间 (乐堤港店3F) 🎫 报名购票:https://www.xiaohongshu.com/goods-detail/6757f4f553c11d0001e7b690 在岁末年初之际,不知道大家最近状态如何呢? 也许这一年,你觉得收获满满,在某些方面跨出了人生的一大步; 也许这一年,你觉得平平无奇,像往常的每一年一样,又过了一年; 也许这一年,你心里乱七八糟,不论是现实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总感觉一团乱麻... 不管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都期待能在年底宜回顾,宜总结,宜相聚的时候,和大家坐在一起,面对面地聊聊天~ 本次线下活动,主播 阿鹿 @找不着鹿 会从专业的角度和大家分享这样几个话题: 🔴 个人成长 ——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怎么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我们将从养育自己内在小孩的角度来看看「个人成长」 🔴 好好玩 & 好好休息 —— 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觉得难以得到全然的放松的状态?我们要怎么去培养自己的「玩的能力」? 🔴 个人的「情绪成长」(Emotional Growth) 是怎么影响到我们的亲密关系的?亲密关系里两个人到底是怎么被吸引的?等等…… 🎧 另外,节目第三季也将在 2025 年初上线,敬请期待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56ee209b4b5dd5510b92339 👋 12.20 杭州见! #marcast #podcast

60
找不着鹿
2月前
当你喜欢工作的时候,工作就不再是工作啦!
00
找不着鹿
2月前
大概是在英国临床心理治疗的伦理学习反思实在是太无处不在了,写一篇essay不管写到什么点,都要在最后一段的ethical consideration里自我反思一轮,导致我感觉最近看什么东西都无法自持的在想这其中有基本的专业伦理考量吗。

说起来也许可以把职业伦理也许可以分两部分,首先是专业的伦理守则,那是必须遵守的——如果突破需要吊销执照。比如作为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伦理守则里会规定不能和自己的来访发生咨询以外的关系。如果发展出了其他形式的关系那是突破伦理守则的,是要涉及到吊销执照不能继续从业等后果的(当然啦,前提是所在的地区有执照可言,简中区讲这个简直像黑色幽默)。

我记得当年上一个台湾老师的课,他调侃说在台湾执业如果你做得好,还蛮有肯能你的来访真的是大明星,万一真的是你喜欢的明星,你想跟ta谈恋爱——那你最好想好,主动注销执照,就此转行。

那么职业伦理的另外一个层面是“伦理考量” (ethical consideration),是伦理手册硬性规定以外的灰色地带。由于我觉得大多数行业其实都没有一套较为明确成体系的「伦理守则」可言(当然也许是我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很多时候是依靠从业人员的自觉性和自己的职业道德考量的。这部分的考量有点像以前关于老师到底是否能和自己的学生恋爱,曾经这是一个比较灰色的地带——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变得规则相对明确了。

我试着随便抛出几个诸如此类的问题——

比如作为某综艺节目的飞行嘉宾,在离开节目之后是否应当一直使用节目中真人作为自己的素材博取流量?

比如写新闻报道时是否要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事实、断章取义,甚至写那种「惊!这件大事发生了!」的标题?

比如医生是否可以随意在自己的微博发送病患的病症图片?对方有专门授权吗?

比如捐助了一些山区的儿童,是否可以在自己完全公开的社交平台(也许朋友圈不包括在内,因为毕竟相对没那么公开了)公开晒所有儿童的照片?

培训班/补习班/私人营业的“独立教师”,是否改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随意晒自己的学生正脸照片?含有完整姓名和学校信息的考试分数/考级成绩?

学校组织活动该把所有学生的正脸照片发布在学校公众号吗?(在英国的学校,目前常见的默认准则是发布照片前需要通知家长,如果家长未提出异议则默认可以发送在学校newsletter,但会特别提示,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照片被公开发布,可以及时联系学校)

观察一些近几年火爆的医生账号,几乎无一不是使用大量病人的故事,虽然他们自称目的是“分享/预防疾病的症状”,但是关注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评论点赞最多的帖子往往不是「疾病」到底怎么了,最受关注的总是病人故事中带着很多“八卦”的时候 ——比如家人决定不再继续付费治疗;医院里手术室外几个远亲/近亲之间发生的争执;关键时刻是儿子亲还是女儿亲;女性病患面临要失去生育能力的抉择时其夫家突然显露出来的冷淡 又或者在那一刻体现出的人性光辉。
不可否认这些医生的账号或多或少的提供了一些疾病预防/早发现的方法和信号;但总体来看,更像是医生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之下使用了大量病患家庭内部信息,在自己的公开账号上获得流量和关注。

这样的灰色地带,其实没有特别的对错可言,只是我觉得作为专业从业者在自己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多少应该有反思、有考量。时刻较为审慎的去看待自己的分享是否合适,是否存在潜在的问题。

如果说作为医生可以随意发表这种“人间冷暖”的观察,那其实作为心理咨询师可以说的可太多了。。。那咨询师是不是可以隐去来访的个人信息之后天天在自己的自媒体讲故事?张口闭口就可以来一段“我有一个来访啊。。。他就是如何如何。。。。”如果要硬扣字眼,这也许都不能算是暴露了来访的个人信息,毕竟也没有暴露可识别信息。但是我见过每个有操守的咨询师,都非常保护着自己的来访。但问题在于,这个“操守”往往很多时候又是一个人的个人考量,完全要看这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样的。

有时候都说心理咨询行业超级乱,咨询行业从业者真的什么人都有。对于这点我还挺同意的——很大程度上因为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历史特殊,从业人员水平方差很大——好的真的很好,烂的就没底。
另一方面的原因我也在想,是不是其实是因为这个行业的伦理守则相对明确——可能比国内的大多数行业都要更明确和更强调——所以作为大众我们更知道“这个咨询师违背伦理了!他做了不该做的事!”

比如我们大多数时候看到医生晒病人患处照片,我们并不知道该不该表达出来这其中不合理之处。很可能的是妥协的觉得:只要他能给我把病看好就行了吧!

也许有些场景离普通人很远,但是我猜想我们每个去医院看病的人,都会默默的期望着医生至少能比较有底线的给我开一些真的对症的药吧,最好不要开药和开具检查单都完全因为和药厂和器材厂的关系吧?! 我们会希望不会遇到 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给你开莲花清瘟的医生吧?!

但这往往关乎的不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个人,而是每个个人,每个行业,每个系统,都能有自己“默认共识”的职业伦理考量,是对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的基本尊重,是对所在行业的同行的尊重,是对客户、学生、病患的尊重。是我们平等的尊重我自己和身边的他人。

不知道在一个流量为王变现才是硬道理的时代,讨论职业伦理考量,是不是也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