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了一些“思考时的空白”觉得还挺神奇的。有一些是刻意安排的,有一些是漏剪的。之前的话我会觉得好奇怪,毕竟已经听惯了被精细剪辑过的、一句接一句的非常充实的播客,但现在反而觉得有一些合理的空白又何尝不可。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介绍 a16z 是怎么做播客的(
mondaynote.com)。a16z 播客编辑团队的负责人 Sonal Chokshi 说她第一次提出对节目进行剪辑的时候,有同事认为这违背了播客内涵的一种传统,说白了就是给听众传递出的一种轻松和随意的听感。但她认为那种光凭借“随意”就流动得起来的对话依赖的更多的是制作人的水平,也可能是一种个人崇拜的副产品(“不管这个主播说不说话,我都会听”)。这不是 a16z 的剪辑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a16z 播客需要经过编辑团队的塑造(shape)。他们内部确定了五个可以拿来使用的杠杆:
· 弧线(开头、中间、结尾的走势)/长度/框架(arc/length/framing)
· 内容/要点(content/substance)
· 嘉宾之间的能量(energy(across guests))
· 魅力(关键角色的声音)(charisma(key voices))
· 新颖度/差异化/洞察力(freshness/differentiated/insights)
使用的方法不难,你可以通过调整其中一个杠杆来弥补另一个缺失的。
比如,如果你觉得关键角色的声音缺乏魅力、没有饱满的能量,但是内容上有高信息密度,那么,你可以通过剪辑提高每分钟内的洞察。或者,如果对话有比较高的能量,但是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那么就缩短音频。以此类推。
不一样的播客需要不同的杠杆,有的是前期制作的功力,有的是后期剪辑的成果。
有些播客可能会说一些垃圾话,没什么实质性内容,但是大家爱听,可能就是因为主播的能量和魅力特别突出。有些播客以信息和内容输出为主,那么多人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大家关注的更多是内容质量和观点具有的启发性。叙事类播客可能就对形式有很高的编排要求。
回头想想,那些无声的空白之所以能被允许,可能是因为那期节目在其他方面的制作和剪辑,把这些空白的存在合理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