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为筹749局特效费用拍了很多支广告片。
拍完一支,DNEG交付一段特效,跪着把片子给制作完成了,其实蛮让人佩服的。
但是,我之前看过《阿修罗》的惨败,这支片子花了7.5个亿,项目方出品过《画皮》,深度设计了服饰道,花2000万一砖一瓦的搭建实景,请了好莱坞编剧写大纲,再填进去几十万字背景故事设定集。主演是吴磊、梁家辉、刘嘉玲,没多少人看过,上映一天被骂到撤档。
曾经是豆瓣中国影史最低评分。
我有时候在想,是不是影帝影后不满意成片质量,都不想要片酬了,还是制作方亏的起,才这么快下映。
《阿修罗》输在制作太早,男主演太嫩,中国特效工业当时还不发达,更重要的是剧本差劲,情节让人懵逼,最终boss战,竟然是吴磊对着自己头砍了一刀,就战胜了天意…
7.5个亿拍成了一坨屎,我甚至为自己看到了这种奇特失败而感到庆幸。
太让人反省了。
一些中国导演、制片人对好莱坞制作有着强烈的向往,我以前也这样,这种盲信会付出极高的信任成本,请好莱坞特效团队到中国驻场很贵,不来中国则沟通不便,无法保质保量。
顶格的贵,落地却差劲到离谱。
好莱坞编剧、摄影指导的故事美学和视觉审美,与中国大相庭径,就算请了,也不一定好用,落地跟人家的想象不一样。
阿修罗把服饰道设定做的再好,也是无用功。
郭帆团队拍流浪地球2用的是国内特效团队,用钉钉管理了二三十个公司,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工业处理流程,统一了交付文件格式,还专门出了两本《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1/2,是北电、上影学生要看的好书,细讲工业化流程制作的亲身体会。
特效团队在早期介入有诸多重要意义,能够协同美术、摄影、后期一起把控质量,甚至改变剧本的走向。
郭帆团队是驾驭特效团队,为自己的故事做匹配化的定向驱动,才做到了电影全面升格。先具备神魂,再有了血肉、法相。
陆川这波声誉受损,有一半吃亏在了盲信好莱坞制作,你要说他完全没水平,那不是事实。特效战线拉的越长,缺位次数越多,749局就越显得菜鸡。
把重要戏份丢给好莱坞特效,轻了剧情走向,是另一大问题。
他不是第一个吃这苦果的大导演了。
《上海堡垒》《长城》《封神传奇》《阿修罗》的失败皆在此列,外国的月亮盈时被吹捧到凡人仰视,亏时,没有人正视其致败业力。
往后看到“中美合拍”、“好莱坞特效团队”字眼…我都会觉得祛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