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晚朋友圈刷到几个前同事集中发的某公司CEO采访纪录片(类似XX访谈那种商业付费PR商单),他们家CEO在做自媒体IP,我就点进去看了一下那个采访视频,emmm,上来就是屌丝逆袭的开局,CEO试图打造的是一个农民工的儿子+穷小伙创业成功的励志人设。
我立马对这家公司做了下简单的“背调”,果然……对外招聘的岗位薪资待遇一般、工作强度大小周、五险一金最低标准、试用期工资打折、离职当月不交社保、还有不少劳动仲裁的案子。
看完以后,我脑海中立马浮现出我前些年读过的一本自传——《心若菩提》。
果然,越是穷困潦倒里爬出来的老板,压榨起员工来越是心狠手辣啊。
成长背景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家的视野和格局,那些从小被财富托举的人,骨子里就会有"分钱的安全感"和“让钱生钱的掌控感”;反而很多从穷困潦倒里爬出来的创业者,总是习惯性把钱袋子攥得死死的。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生存焦虑的延续,或许见过贫穷深渊的人,更怕重蹈覆辙。
艰苦奋斗固然重要,但“给狼吃肉”必不可少。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应该像任正非、于东来那样,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用"正向的企业文化"替代"传统人力压榨逻辑" 。毕竟,企业不是一个人的战场,而是所有奋斗者的星辰大海。我曾经也和很多在HW、PDD的同学聊过,问工作强度大不大?大,又卷又累。问为什么不离职?一问一个不吱声,因为给的实在太多了。
当曹德旺用80亿慈善捐款堆砌道德丰碑时,福耀玻璃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却在为2000元月薪挣扎——这种极其讽刺的图景,撕开了中国企业家精神最隐秘的伤疤。
慈善狂欢背后的血汗工厂,恰似《美国工厂》里曹德旺对工会的铁腕镇压——用"感恩论"消解劳资矛盾,以"行业规则"合理化剥削,最终在《心若菩提》的自传里完成道德自洽。
这类企业家的生存逻辑存在致命悖论,他们既享受着资本集聚带来的财富特权,又试图用前工业时代的管控思维维系绝对控制权。就像曹德旺在美国工厂拒绝时薪上涨时强调的:"要让工人懂得感恩"。这种话语体系与19世纪工厂主何其相似?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经历过穷困潦倒的企业家往往更容易陷入"财富诅咒"。他们既恐惧员工觉醒的阶级意识会动摇其统治根基,又迷信"狼性文化"能永续榨取剩余价值。
这种病态的管理思维,在曹德旺式的"中国式管理"中达到顶峰——用军事化管控替代人性化管理,以道德绑架消解制度缺陷,最终造就了《美国工厂》里那面破碎的玻璃幕墙。资本的光鲜与工人的血泪,在异国他乡碰撞出荒诞的火花 。
当张颖提出"把利润直接分给员工"时,实则戳破了这种畸形生态。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应该让每个劳动者都能触摸到发展的温度;而不是像某些人,用慈善捐款粉饰阶级剥削,用家族控股固化特权。毕竟,一个让员工在21世纪仍活在996“福报”中的企业,配不上"伟大"二字,那也就不要试图去讲些什么屌丝逆袭的故事了,让人笑话。
企业家的道德丰碑,不应该成为血汗工厂的遮羞布。穷苦出身者掌权后总是易患财富饥渴症——既害怕员工觉醒反抗,又迷信压榨能永续剩余价值。然而真相却是分钱是格局,抠门是恐惧,善分钱者得天下,总抠门者离人心。
当某些人正在用996、大小周的“福报”喂养感恩文化时,胖东来在把95%的利润分给劳动者,华为任正非将153亿分红分给15万员工。这些真正的企业家在反向证明:雇佣关系和财富分配从来就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推进企业生产力解放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