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份,在即刻上和
@凯特杨 有了一次不期然的快谈(
m.okjike.com )。
在那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对外展现上,什么样的职业标签,我认为是更加准确的?
教练?咨询顾问?导师?不不不,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种实践活动,或者一种工作风格,或者一种生活态度,而非一种普遍认同的职业。在需要的时候,我可以拿出它们,作为一种营销物料,或者同行交流的话题入口,但我总觉得差点意思。
事实上,
如果你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好问题,甚至让对方看到了自己的潜意识,那一刻你就是教练(coach)。
如果你在他人向你求助的时候,能够利用专业知识,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给出建议,那一刻你就是咨询顾问(consultant)。
如果你能在他人的工作中,及时给到建设性的反馈,提供通往关键信息(比如:数据、事实、经验、被辅导者的性格特质和潜力来源)的入口线索,再被辅导者遭遇障碍的时候提供疏通的方法(比如:你该如何和xxx沟通、你到xxxx这个时间节点再去推动会比较容易成功、在你们公司文化里xxxx的行为是雷区你一定要避开),那一刻你就是导师(mentor)。
当然,要做好上面这些工作,需要发挥稳定,需要【职业化】。不过,职业化的做事,并不等于一种职业。它可能只是某种职业工作中的一个环节。
比如,同样有着“教练”标签的人,我所见过的职业类型有:
培训师
xx部门主管
xx团队领导
创始人/CEO
保险经纪人
xx销售
职业规划师
………
“教练”更像是职业名称前面的定语,所谓“教练式的xxxx”。
作为一种职业,需要非常清晰的界定它的活动、主要工作对象、在社会贡献中发挥的作用。而且,作为一种职业,应该是有清晰的国家、行业界定标准的,有着相对稳定清晰的集体共识,解释成本也不会太高。
最后,我在美国劳工部网站上找到了比较精准的界定:我在做【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I/O psychologist)】的工作。而且我很喜欢这些工作,也投入了大量时间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上,并且还会继续保持投入。
我希望以这个职能作为标准,继续精进,继续做好幕后工作,用支持组织的方式,来成就更多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