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亚瑟肖
645关注714被关注0夸夸
前金融科技总监 | 现企业顾问个体户
《人人都是 AI 程序员》星球主理待定
业余写《海外Web3笔记》
wx:arthur952666
置顶
亚瑟肖
23天前
MCP 为基础的 agent 为什么只有创业公司做,国内大厂怎么还不跟上?

从原理来说, MCP 就是要把之前各大互联网平台公司、各大公司内部的各大 BU、和各种小众 api 用一个通用的接口连起来。

这可要了国内互联网公司的老命。

要知道在中国的大平台,大家都习惯了吃独食。

一根柱子捅上天。最好用户吃喝拉撒全部都在我平台内完成。

因为注意力即钞票,我拿到的注意力越多越好。

所以抖音拼命给你推内容,然后再卖货。

淘宝本来在卖货,现在拼命给你推内容。

都是争夺用户注意力。

毕竟都是什么都没有、靠一双手打下来的天下,什么边界、壁垒、行业知识都不在话下。

大家都是颠覆行业,所以《毛选》都翻烂了。

谁都没有护城河,谁都没有安全感。

想要互通?看看微信和淘宝支付互通都搞了多少多年?

现在想要大家通过一个协议让大家连在一起?那可比登天还难。

之前国内的 RPA 生意很火,影刀还罕见的拿到了海外 vc 的投资, 为什么?

因为 RPA 这种工具,就是可以模拟用户的操作,避开平台的封锁,在用户和平台之间进行数据同步和运营操作。

大量的电商公司都在靠 rpa 做一些基础的上品、订单同步等简单重复的劳动。

rpa 产业的红火就是国内互联网平台的封闭的镜像。

现在 AI Agent 带来的变化可能是翻天覆地的。

如果用户使用 agent 来订阅酒店,你携程平台跟不跟?

不跟,其他人就会推出支持 agent 的服务,直接抢你的市场。

跟,那么你就会有沦为管道的风险,因为用户不关心后端是谁提供服务,它的用户界面就是自己的 agent。

而当平台失去和用户的直接联系,其可替代性将会成倍的提高。想想你现在还会关心自己用哪个运营商吗?

MCP 的意思就是,AI 即中介。

所以,远不止是搜索, agent 会让一切信息撮合中介成为不必要的中间成本,也就是被抛弃的对象。

面对这即将到来的变革,你准备好了吗?

点下关注可以不错过我后续偶发的灵感的唠叨😊。
11
亚瑟肖
1天前
过去一年有哪些书让你读完后产生了行动的改变?
00
亚瑟肖
1天前
人人都是 AI 程序员。但是不是人人想做 ai 程序员可能不一定。

潘乱: AI 让我变得更勤奋了 今年在深入使用 AI 之后,第一次有了“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的感慨。新周刊做了期《守住工位》的封面专题,找了同为内容创作者、创意工作者的我,聊了对AI如何影响、定义自己的工作的疑问。 这篇发在新周刊公众号上的标题叫《文科生被取代?理科生也快笑不出了》 一、专业的创作者,不会那么容易被取代 《新周刊》:作为内容创作者和自媒体人,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和使用AI产品的? 潘乱: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从ChatGPT出来时用上AI的。在那之前,AI只能解决一个专项的任务,ChatGPT却是一个通用的AI,让大家都觉得这(才)是未来。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聊天机器人对我的工作帮助并不是特别大。 过去让我最有感触的产品有两个。一个是快手推出的可灵AI,我输入了刘震云小说中一段关于20世纪河南农村铁匠铺的描述,生成的视频中,场景和铁匠动作非常逼真,有模有样的。我影视行业的朋友都非常震撼,觉得这是一个根本的改变,改变了影视制作的逻辑。当然,(生成过程)还是需要人去不断精调的。 第二个是深圳的一个团队做的一款AI硬件——Plaud Note。它看起来只是一个贴在iPhone背面的小卡片,却可以接入ChatGPT,自动帮你的录音做总结。我觉得它好牛啊,至少可以替代实习生了,极大提升了媒体工作者的效率。后来主要使用飞书妙计,跟主播工作流融入更丝滑。 但真正震惊我的还是最近对DeepSeek的使用体验。我现在要和谁对谈、采访谁,都会先问它“如何评价×××”,或者“请介绍×××的背景”,让它给我生成一个提纲。 《新周刊》:很多媒体人应该都有相同感觉——选题初期的准备工作,AI几分钟就能完成。 潘乱:对,头一回感觉到大模型有能力,干我的本职工作还比我强一些。 《新周刊》:那你有焦虑或者担忧吗?还是你对此比较乐观? 潘乱:AI让我变得更勤奋了,我其实很兴奋。AI还没法替代很多东西,最难替代的就是IP,或者说和用户积累的现实关系。AI能非常好地为创作提效,是工具和助手,在当前还没法完全取代创作者,特别是专业的创作者、有人设的创作者。 每个人的人设来自ta的人生经历、阅历、思维和情感流动,今天的AI还没法完全做好这部分。 初级的内容创作早就被AI取代了,比如股票涨跌、比赛报道,10年前就已经有机器在写这种报道。我觉得有几类内容是目前比较难被AI取代的:拍现实生活Vlog的、讲故事尤其是讲自己人生故事的。 我们这种面向垂直行业的、做深度报道的人,曾经也觉得不会被AI取代,但今天发现好像也没那么难被取代。当然,如果未来AGI真的成功了,那些已经成为IP的人的处境应该也不会糟糕的。 二、技术让更多人拥有解决自己需求的能力 《新周刊》:蔡浩宇说未来游戏行业只有最顶尖的人或者业余爱好者可以搞游戏,普通从业者可以考虑转行。你觉得这个“暴论”放在内容行业也成立吗? 潘乱:一方面因为AIGC的无限赋能,未来肯定会涌现超级个体;另一方面,普通人也能体验到成为“造物主”的感受。比如App“小猫补光灯”是一个没学过编程的人用AI编程工具制作的,它在专业人士眼里可能只是一款很简单的应用,可它冲到了App Store付费榜的第一名。 技术让更多人拥有解决自己需求的能力,比如“小猫补光灯”这种创作,就是面向自己的。天才的出现需要基数,好莱坞也有一大堆烂片。 过去十几年大家做产品立项,第一页都是写市场有多大。其实互联网在最早的时候都是人面向自己的——我有什么需求,我就去把它实现。制作的成本足够低的时候,又会有更多人从“为市场创作”变成“为我自己(创作)”。我有种强烈的感觉:长尾效应又复兴了。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小猫补光灯”,在专业的人看来不值一提甚至有点边缘的东西,会被群众投票选出来。 《新周刊》:技术也会为普通人赋能和平权。 潘乱:当然技术也会拉大普通人之间的差距。我感到矛盾的是,世界在向头部(人群)集中,穷人创业越来越难了。 《新周刊》:比如纳斯达克就靠“七巨头”。 潘乱:中国也是,大公司正变得越来越大。不过机会还是有的,只是做平台的机会少了,做供给的机会多了。关于平台的叙事已经结束了。 《新周刊》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AI不仅是(生产)工具的革命,AI还会挑战、替代人的思维。你是否有这样的担忧? 潘乱:有一些但不强烈,我也不清楚未来AI会不会变成奥创(电影《复仇者联盟2》中的AI)那样。我最大的感受是:AI可能对人类知识进程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人学习知识挺慢的,AI却近乎无所不能。GPT-4的训练量可能是超过10万亿个token,按照OpenAI“大力出奇迹”的方法,现存的数据库可能都不够GPT-5学了。从这个角度看挺残忍的——“猴子敲键盘,最后也能敲出莎士比亚(的作品)”。 在AI面前,不同行业受到的冲击也不同。比如手工艺人受到的影响可能弱一些,受冲击最强的应该是传统意义上高净值人群、从事知识工作的人。 脑力劳动的信息非常容易被抓取,文本和代码更容易被数字化。设计、写作、编程等都是非常符号化、结构化的东西,AI天然地擅长处理它们。 相比之下,体力劳动是很难被数字化的。机器人取代体力劳动叫具身智能,涉及非常复杂的物理交互、人脸交互,以及需要对人和环境作出实时反馈。即便只是理发师,也很难被机器取代。 《新周刊》:所以AI会重新定义我们的价值观?老一辈觉得体面的白领工作,在AI面前一点都不独特;反而是体力劳动、人和人之间的线下交互更难被量化? 潘乱:我想今天这种就业焦虑也不是AI出现后才有的。举个例子:在大城市想找月薪3000元的农民工是很难的,但月薪3000元的应届生遍地都是。 除了工作,AI还让普通人在亲密关系上严肃思考主体性问题。去年我参加虎嗅的辩论,辩题是:“你愿意跟AI恋人共度一生吗?”我持反方观点——“不愿意”。我认为AI恋人也是一个关于需求的问题:你需要陪伴还是恋人?你想摆脱孤独还是渴望爱情?AI能解决孤独的问题,但提供不了爱情。 爱情是自由意志的沉沦,是你觉得ta很特别,ta也觉得你很特别。但AI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些产品背后都是人和企业在影响和操控的。想象一个完美恋人:ta的优点多多、能提供无限的情绪价值,但妈妈打个响指ta就要回家。你会愿意跟ta共度一生吗? 此外,AI恋人同时在和千百个人有亲密关系,就像斯派克·琼斯2013年执导的电影《她》一样。AI的爱是无限的,人是有限的。 三、在推倒重来之前,适应时代的转变 《新周刊》:除了AI,你最近还关注什么科技动态? 潘乱:我今年关注更多的是和自己相关的东西。我刚拿了驾照,在关注新能源汽车,看了一圈下来,发现汽车行业似乎正在变成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一个子产业。 像AI硬件——包括智能驾驶系统在内,大概率会在中国爆发。我们有那么多的工程师,有那么丰富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还有统一的大市场。PingWest品玩的联合创始人骆轶航一直想写一本书,书名叫《告别硅谷崇拜》。“告别硅谷崇拜”可能马上要成为现实。 《新周刊》: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有这种感觉:一方面,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另一方面,技术在取代岗位的同时并没有创造新的岗位。 潘乱:他们一定会碰到这个问题。AI对工作的提效,意味着不再需要这么多人来干这件事情。如果你从事的工作跟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产业有更紧密的关系,你不去熟练使用工具,那必然会被更熟练使用工具的人剥削。 《新周刊》:“剥削”这个词很有意思。 潘乱:(这是)很实在的。流量和资源有限,能够更有效率地利用这些资源的人,是不是就在分配时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 历史上有非常多推倒重来的时刻。之前一直是这样,不代表这样就是对的,或者要一直这样下去。就看你能不能率先适应转变。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的确是这样。

00
亚瑟肖
1天前
虽然目前 cursor 可能是最热的,但cursor 可能并不是最适合非技术小白的开发工具。

本质上 cursor 还是一款程序员才用的好的工具。

可以关注一下那些完全屏蔽了技术底层实现的平台。

alon: 非程序员,目前用的AI 编程工作流 需求分析/技术方案阶段: 1、gpt需求分析: 首先发散(7个维度):和gpt充分沟通7个维度:用户,场景,当前痛点,当前方案,频度,广度,深度,然后生成尽可能多的功能点需求 其次收敛(33原则):按照每次开发最多只做3个核心需求,每个功能最多只做3个功能点 2、gpt生成文档:prd.md / erd.md / todolist.md(供 Cursor 用) 产品需求文档 prd.md 工程结构和数据结构设计文档 erd.md 开发代办列表 todolist.md 正式开发阶段: 3、Cursor 执行开发任务 1,严格按 todolist.md 开始, 每完成一个任务后同时更新todolist.md 和cursorlog.md 4、Cursor开发过程中,第一次要输入详细prompt,后续可以简化,每个任务开发完成后做2件事情 a,观察todolist和cursorlog是否正常更新,没有就是跑偏了,立刻回滚,然后输入详细prompt重新生成。 b,如果todolist和cursorlog正常更新,则做一下测试,验证当前完成的开发是否符合产品预期,如果符合就继续开发下一个任务,否则就回去改bug。 直到全部完成 5、全部完成后,需要的话,可以把代码打包丢给gpt,让它做code review,再看要不要继续优化下 6、全部跑通后 输出 Changelog + Git 封版 今天回归第一天,看到前面有评论提到这个,正好说下我目前用的办法 还在持续迭代中,如果有更好的方式,求大佬不吝指点

00
亚瑟肖
2天前
截至目前只有高德和阿里出了 mcp 的动作,他们还是很清楚的。

亚瑟肖: MCP 为基础的 agent 为什么只有创业公司做,国内大厂怎么还不跟上? 从原理来说, MCP 就是要把之前各大互联网平台公司、各大公司内部的各大 BU、和各种小众 api 用一个通用的接口连起来。 这可要了国内互联网公司的老命。 要知道在中国的大平台,大家都习惯了吃独食。 一根柱子捅上天。最好用户吃喝拉撒全部都在我平台内完成。 因为注意力即钞票,我拿到的注意力越多越好。 所以抖音拼命给你推内容,然后再卖货。 淘宝本来在卖货,现在拼命给你推内容。 都是争夺用户注意力。 毕竟都是什么都没有、靠一双手打下来的天下,什么边界、壁垒、行业知识都不在话下。 大家都是颠覆行业,所以《毛选》都翻烂了。 谁都没有护城河,谁都没有安全感。 想要互通?看看微信和淘宝支付互通都搞了多少多年? 现在想要大家通过一个协议让大家连在一起?那可比登天还难。 之前国内的 RPA 生意很火,影刀还罕见的拿到了海外 vc 的投资, 为什么? 因为 RPA 这种工具,就是可以模拟用户的操作,避开平台的封锁,在用户和平台之间进行数据同步和运营操作。 大量的电商公司都在靠 rpa 做一些基础的上品、订单同步等简单重复的劳动。 rpa 产业的红火就是国内互联网平台的封闭的镜像。 现在 AI Agent 带来的变化可能是翻天覆地的。 如果用户使用 agent 来订阅酒店,你携程平台跟不跟? 不跟,其他人就会推出支持 agent 的服务,直接抢你的市场。 跟,那么你就会有沦为管道的风险,因为用户不关心后端是谁提供服务,它的用户界面就是自己的 agent。 而当平台失去和用户的直接联系,其可替代性将会成倍的提高。想想你现在还会关心自己用哪个运营商吗? MCP 的意思就是,AI 即中介。 所以,远不止是搜索, agent 会让一切信息撮合中介成为不必要的中间成本,也就是被抛弃的对象。 面对这即将到来的变革,你准备好了吗? 点下关注可以不错过我后续偶发的灵感的唠叨😊。

00
亚瑟肖
4天前
好数字~
00
亚瑟肖
5天前
亚瑟肖
8天前
虽然个个人都说 claude AI 编程最好用的模型,但是实测下来,在解决部分问题的时候明显 ChatGPT 的处理能力更强。

已经有好几次 claude 连续在同一个问题里面兜兜转转,同样的输入发给 ChatGPT 之后给你把准确的问题源头分析得清清楚楚了。
00
亚瑟肖
9天前
如果没有看过秦晖,所有对中国和世界的讨论就会有很多标签化偏见而不自知。

这是每个 49 以后出生的中国人都需要补的课。

更可怕的是,很多 90 后都不知道有这个人。
10
亚瑟肖
9天前
软件即内容。

内容即娱乐。

第一句话正在发生,第二句话是我猜的。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