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大卫璧咸
240关注287被关注0夸夸
红魔球迷,前媒体人,前创业者
新消费研究猿,私域流量搬砖家
在某美妆日化品牌负责私域社群电商
置顶
大卫璧咸
3年前
“别搞错了,新消费不是to C,而是to VC。”
60
大卫璧咸
1年前
学习 //@废材协会会长: 认识一个华西毕业的,在成都某大型医美机构做整形外科医生月薪税后10W+,这个行业很赚钱还不违法,但是得昧良心。

Aretha.: 有三年经验的皮肤科医生 有光电镭射类执照 医美机构可以给到4w/月 主任医师月薪8w 起 医美=女人荷包

00
大卫璧咸
2年前
很认可这个思路——一次博弈说假话可以获胜,多次博弈说假话就会显露出真实面孔 //@尔行: 从前我会认同。一定程度上理解高赞“幼稚”两字的意思。其实现在觉得人是一个复杂多面体,要了解一个人,需要长期相处。 你可以把这个“有效识人方法”说得再详细些。其实这两个识人方法大概指的是一个人的“生活稳定性”和“对待陌生服务者”的态度。我想,你所说的“识人方法”,所指向的是“识别这个人是否靠谱、值得信任”。 但具备“有长期稳定好友”与“对待服务者态度好”很难说明这是一个靠谱的人。因为这两者并不妨碍一个人不靠谱、不值得信任。有加分,但很少。 如果从方法上来说,从亲近的人判断可能更准确些:1. 在相处过程中,了解Ta与父母的关系,包括经济关系与感情关系;2. 如果有对象,多邀请他与他对象一起出来吃饭,看他对对象的态度。但最重要的还是多相处、多打交道,一次性博弈说假话可以获胜,多次性博弈就会显露出真实面孔。

Clinger杜: 分享两个通用且有效的方法识人: 1 观察ta的朋友圈(不是微信朋友圈,是真实生活朋友圈)以及ta是否有5年以上长期的好友(是那种遇事愿意帮忙的老友,而不是ta自夸地"我有很多朋友"。朋友在某种程度上算是镜子) 2 观察ta对待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态度(下意识的一些细微行为,是无法伪装出来的,那就是ta原本的样子) 还有什么好的方法,欢迎大家补充‼️

00
大卫璧咸
2年前
围观改变即刻

瓦恁: sb

00
大卫璧咸
2年前
还能这样! //@FeiTTT: GPT的参考文献全是假的,第1次用它的时候就让它做过一次文献梳理,差点崩溃了,列出一堆清华北大中科院的本方向学者所著述的文献,但偏偏这些人和文献你一个都没听说过,半信半疑挨个去检索了一遍,全部都不存在……

罗锴: 蛮有趣的案例。应验了「我们应该把LLM/GPT 看作是推理引擎,而不是事实数据库」👌

00
大卫璧咸
2年前
主人翁还只是助理品牌经理的时候,就具备了非常强悍的自我驱动力和韧劲

夏虫不可以语冰5533: “我在2005年的时候加入广州宝洁,就是做洗发水、洗衣粉的那公司,宝洁有一个很重要的品牌,叫作飘柔。 飘柔那个时候最便宜的一款产品大概是14块多。公司很着急,希望有产品能够进入三四线城市,但是进入三四线城市,这产品肯定是不行的,你要更便宜的产品。 当时有一个飘柔的助理品牌经理,他想要帮助公司找到或者开发一款能够进入三线、四线城市的产品。经过了大量的调研之后,他发现要成功地进入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它的洗发水200毫升的售价不能超过10块钱,所以他的策略导向就是这款产品是飘柔9块9。 这位助理品牌经理首先向全球打报告,因为宝洁是一个全球进行品牌管理的公司,所以你任何一个区域要开发产品,实际上是要通过全球的研发渠道才可以的。而全球的研发渠道给的反馈是你不能改变产品的定位,你不能改变产品的形象,你唯一能改变的就是一部分的产品配方和它的渠道,然后还给了一个要求,如果你要在当地上市不一样的产品的话,这个产品的包装必须要跟现有的产品不一样。 没有人能够帮他,所以他就去找研发,在中国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把这个配方做一些调整,在不影响质量和消费者体验的前提下,能够让它的成本稍微降一点。研发说,没问题,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接下来,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你要找到新的包装的设计。 所以,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跟公司各个不同部门的人去聊天,最后被他获得了几个重要的信息,其中一个信息是,你如果要开发一个新的瓶子,时间上是绝对来不及的,因为一个新的瓶子从设计到定稿要18个月。黄花菜都凉了。第二个信息是,你要去看以前有没有曾经设计出来的东西已经被批准,但是最终没有上市,如果存在这样的设计,你就可以把它拿来自己用。 然后,他从生产那边得到的信息是,我要开模具,开磨具的时间很长,那怎么办呢?生产的人给了一个建议是,如果你这个新瓶子的底和现有的正在生产的任何一款瓶子相比,只要那个底是一样的就好办,因为,底的那个模具生产的时间特别长,压形状的那个模具生产时间很短。 所以他就去找,花了很多的功夫,真的被他找到了一款。所以,他就综合了所有这些信息,向全球负责人去打报告,说我们排除了所有的障碍,按照公司的规定满足了所有的要求,我们可以开发这样一个产品,把它推向市场。后来,他真的成功地开发了一款飘柔9块9,成为全世界第一款能够在中国进入三四线城市的产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个人离开宝洁之后加入麦肯锡,现在是麦肯锡的全球资深合伙人,也是我看到的非常具有横向领导力的人。” <GETTING IT DONE:How to Lead When You're Not in Charge>

00
大卫璧咸
2年前
“现在创作媒介多样,创作者数量大幅增加,信息速度不断加快。非虚构/纪实长文/特稿在信息密度上不如短文字新闻,在评论专业度上不如行业博主,在感官刺激上不如电影电视和长短视频。”——此观点值得那些还在深耕非虚构写作的人,好好思考一下以后如何继续努力。

YiqinFu: 《纽约客》这期两篇长文完美体现了非虚构/特稿/纪实写作现在面临的问题:对追求信息密度、信息获取效率的人来说,不如数据图、行业报道。对追求娱乐的人来说,不如视频。 这两篇文章一篇讲美国文科衰落。但纯文字经常要几句话才能讲清楚数据图上几个点。作者已经尽量采访了不同的学校(哈佛和亚利桑那州立),但这两所大学都是一级研究学校,文章还是被有些人批评不具代表性。对高等教育的各类数据统计、学生调查很多。用这些数据画的图,信息传递效率比用文字描述百分比高很多,也避免了“代表性”的批评。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采访的本科生就说自己上文科课的时候也经常被同学问她怎么知道她的结论有代表性。(采访也很重要,但和数据搭配,信息传递效率更高。) 这篇文章的文字版至少要看半小时。音频版加速听也得一小时。在意效率的人可能直接搜数据了。想娱乐的人宁愿去看 Netflix 那部文科系主任的剧。 第二篇文章讲德国 fintech 巨头 Wirecard 的惊天骗局,长度和前面那篇一样。 矛盾也是一样的:在意信息获取效率的人,可能直接去听核心人物,揭露丑闻那位 FT 记者自己的文字和音频讲述。在意信息专业的人,可能去看金融评论员(例如 Matt Levine)的专业解读。想娱乐的人,直接去看 Netflix 上那部纪录片或者看 YouTube 金融博主做的视频。 总之,现在创作媒介多样,创作者数量大幅增加,信息速度不断加快。非虚构/纪实长文/特稿在信息密度上不如短文字新闻,在评论专业度上不如行业博主,在感官刺激上不如电影电视和长短视频。 Wirecard 那篇文章的作者 Ben Taub 已经是行业最顶尖了,但他文章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如不如上几代作者。他先前已经成为经典的文章,例如写关塔那摩囚犯和深海探险队的,之所以还是经典,主要因为囚犯不能自己做视频,深海探险队以及去拍摄的 James Cameron 导演没时间开直播。 其他那些主人有能力有空闲自己讲述的,有数据可以直观展示的,内容严肃到只有专业人士在意的,好像现在都有更好的替代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