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刘勿锋
119关注1k被关注4夸夸
🐬AI产品@TextIn,业务一号位练习生
🐠现实世界观察员
✨分享AI、产品、商业、职场、经营的一手经验
VX: Tristone_L
刘勿锋
1天前
最近收到最有底气的反馈是商务带来的,他说:客户追着要买我们TextIn的文档解析,因为他们要从PDF或图片中清洗出表格类的数据,但以前的方法实在是太痛苦了。

像这样产品力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认可,以及真金白银的买单,才能良性发展下去。

我们也确实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在表格识别和解析方面,解决了一系列的难题,包括:
- 识别年报中的各种无线表格,几乎是最受客户喜欢的功能之一
- 识别研报的表格页,经典的就是在一页里放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那种
- 识别体检报告和产品说明书中的表格,主要是一个格子里还有好几行的,不加处理容易混在一起
- 长文档中的跨页表格合并
- 一个单元格里英文或数字的换行问题,这也是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要知道,数字换行出了错,两个数拼在一起,意义就全变了

为什么很多客户在试过了一圈开源产品之后,兜兜转转还是来找我们呢?无非是这些疑难case处理得不好罢了。

而TextIn能做好,也只是因为真的舍得投入。

我们最近在做重构表格模型的时候,甚至让两组团队同时进行,用赛马的方式挑出效果最好的方案。试想一下,有多少公司会在表格解析这个细分方向,养两个团队做比拼呢?但为了保障客户体验,我们仍然选择投大量资源。

对于表格数据清洗入库,或者要从非结构化文档中提取结构化信息,以及单纯关心文档中表格识别效果的朋友,都可以试试TextIn ParseX文档解析。
51
刘勿锋
2天前
因为自己走的路,体验不够好,所以就对别人走的路充满了美好幻想。这个现象,貌似在教育场景特别显著。

国内都是走应试教育路线的,这里面有哪些弊端,大家都很清楚,因为有亲身体验。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自由、填鸭式教育、知识与社会脱节、唯分数论、培养的是书呆子……

于是乎,一些人就对西方的素质教育路线抱有极大的期望。在看过一些他们的故事和案例之后,就觉得他们的路线才是人类理想,能完全解决自己曾经遇到的问题。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案例,本身就是别人精挑细选出来,用于论证自身优越性的?如果都盯着各自的缺点去找案例,想必一样能找出来很多,只不过没人在宣传罢了。

基础教育阶段,总的任务应该都是同样的3条。

一是普及关于世界运行的基本常识,属于扫盲。多看多记就能搞定,考试属于最快的检验方式。

二是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数理推理能力的培养。这些没有大量的训练,大概率是无法习得的。只不过在大多数人看来,刷题只是在刷题,而不是在训练底层的能力,也是很可惜的。

三是拿到社会筛选的门票。这是资源分配问题,不是体制问题。不管哪种体制,在这一条上都是一样的残酷。为了高考刷分,要拼命到很晚,但好歹还有条路。可如果要通过做一堆贴金的项目,去拿名人推荐信,对普通人家的小孩来说,就不用拼命了吗?

总之呢,基础教育这条路,任务一样,目的地也一样。一种方案是所有人一起挤绿皮火车过去;另一种方案是各显神通,可以骑车,可以开车,可以高铁,也可以坐飞机。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代价。

不要迷信,兼听则明。

ps. 批判性思考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只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不管你什么倾向,都能在网上找到对胃口的信息,于是偏见就容易被加强。不加注意的话,小到可能买到货不对版的东西,最后只能吃灰;大到在买房投资教育上做出错误判断,最后人财两空。
920
刘勿锋
5天前
雷总最新讲小米汽车智能底盘预研技术的小短片,功力也是一如既往的稳。

将近15分钟的视频,跟看小品一样,不知不觉就顺着他的思路看完了。脑子里只有“牛x,上市之后我也想买”的想法。而反观平时自己出去跟客户讲产品,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依然会看到客户走神的样子。

小米的营销体系,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就是哪怕很复杂晦涩的技术,在他们讲出来之后,外行人听了也会觉得好像挺厉害的。

这其实是在输出标准,占领主流用户的心智,让用户知道怎么衡量一个技术的好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用户的决策。

一种方式,是强调大数字。

比如电机技术,经过雷总的介绍,我就会觉得转速高等于很厉害,28000转/分钟的就是比20000转的牛得多。哪怕行业内还有很多别的评价指标,但在用户心里,就只有转速这一条了,因为他们根本没听说过别的。

比如48v低压电控技术,雷总说升级之后,低压部分可以省电75%。别管实际有多大用吧,这个省电的比例光是听了就让人很心动。

另一种方式,是强调用户理想状态。

比如悬挂技术,雷总展示了车能跳舞,能连续起跳3次。但最重要的,是能做到“0颠簸”,谁不想要一个完全平稳的坐车体验呢?于是,我很自然地就会觉得以后的车都应该如此,做不到的就太落伍了。

好的营销材料,不管是发布会,视频广告,产品落地页,宣讲PPT,还是海报,都应该追求这个雷总的水准:

其一,能让潜在用户有购买欲;

其二,用户听完能记得住。

更高级的追求,就是能影响用户的评判标准。
23
刘勿锋
6天前
时间安排骗不了人。

嘴上说着最重要的工作是X,结果一周回过头去一看,真正花在它上面的时间只有一天甚至半天。

这就是一个相当明确的警示信号,它在提示工作方式或者工作理念肯定存在明显的问题。可能是能力不足,可能是意识不到位,也可能是意愿度不够,总之就是没在真正重要的问题上有任何推进。

最常见的情况是:因为重要的问题很难,于是有意无意都扑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用忙碌来作为借口,或是沉醉在自我感动中。

对于带团队的人而言,乱安排时间带来的问题就更严重,因为相当于在浪费大家的时间。说严重一点,用鲁迅先生的话讲,就是在谋财害命。

激励人心和团队组织的问题解决不了,就先放着,然后不停给下属安排详细工作,就差自己亲自上手去做了;

增长的问题解决不了,就先放着,然后带着团队埋头做产品研发,不停堆功能;

不知道漏斗前端的用户为什么留不下来,就先放着,然后给研发的需求全是漏斗后端的优化,排得满满当当;

……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指的就是这个现象。

要知道,问题拖着不解决,其实也是一种决策。这种决策在外界看起来,就是嘴上说的问题根本不重要,不然为什么不在上面花时间呢?

所以,当结果长时间没有进展,同时自己又忙得不行的时候,就要停下来想想:我的时间都花在哪了?我是不是一直在瞎忙?是不是在解决真正重要的问题?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是该调整的时候了。
03
刘勿锋
9天前
一个企业的客户流失,往往就意味着友商的客户新增。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这个客户的需求没变。

对于B端业务,客户的获取很慢。从第一次有印象,到完成买单,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

但客户流失却可以很快。只要客户觉得当前产品或服务达不到预期,并且多次反馈都没有改善,就一定会开始考虑替代方案了。从这个时候起,到完成新供应商替换,可能只需要1个月。

当流失的客户,比新进的客户还要更多的时候,这个业务就必死无疑了。

对产品而言,需求池里至少有两类明显不同的需求:

一类是还没成交的新客户提的,说能不能加一些功能,做好他就买单;

另一类是老客户提的,说怎么服务变差了,能不能赶紧修好。

如果产品和业务自身没有定力,看着新客户的大饼就开始拼命做新功能,而忽视老客户的抱怨,那结局可能就不会太好。

除非,业务上已经决定战略放弃老客户抱怨的地方。否则,客户满意度,都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工作重点。
00
刘勿锋
10天前
做业务年度计划的几种状态

第一种,只有目标,没有支撑动作。

这就是典型的画大饼。比如,目标是明年营收要翻倍,但怎么实现我不管,总之就是迷之自信。结果到做的时候,既不知道怎么下手,也不知道如何衡量过程中的进展。于是就变成随波逐流,走到哪里是哪里。

第二种,有目标,也有支撑动作,但说了等于没说。

这算是画大饼pro版。比如,目标是明年营收翻倍,实现方式是首先找到更多客户,然后提升转化率,最后缩短转化周期。这些话都浮在面上,一点都不具体,看了也不知道做什么。因此也就约等于废话。

第三种,有目标,有支持动作,并且动作非常具体,看起来头头是道,但经不起推敲。

这就从画大饼变成讲故事了。依然是营收翻倍的目标,经过分析,发现最大缺口在于没有足够客户。于是要在各种获客渠道上都大力下工夫,广告投放也做,裂变增长也做,活动营销也做,同时把销售团队也扩大。

要做的事确实变得具体了,并且看起来确实每个方向都做就肯定会有结果。但实际上呢?今天试一下这个,明天试一下那个,更可能的结局是每个方向都没有突破。最后就只是做了一堆事情而已,没有真正带来价值,还把时间蹉跎了。

以上3种模式,就是我以前做年度计划时经历过的典型状态了。可能这也是很多团队的现状,不然不至于落地的时候各种达不成。

但真正有水平的年度计划,应该要做到:有目标,有支撑动作,且符合逻辑。并且,很多东西在做的过程里,就已经可以被衡量,不需要等到年底再来开奖。

当然,这种段位就比较高了,希望不久之后我也能达到这个段位😄
66
刘勿锋
11天前
哈啰单车的故障报修流程,有点像是在筛选超级热心市民。

今天出门,陆续扫了好些个单车,结果都是链条滑了,然后我就立即点了还车。

还车成功之后,因为时间间隔很短,所以app弹出来了一个弹窗,询问是不是车坏了。我选了“是”,接下来就让我选是哪个部位有问题。我选了“链条”,结果发现不能提交,必须拍照才可以。而我懒得拍照,随后作罢。

也许要求用户拍照,是为了避免误报,从而减少运维师傅跑一趟的人工成本。但因为懒得拍照进而放弃报故障的用户,肯定还是有相当比例的。这部分人的意见如果都忽略不计,那故障车的数据会不会有很大误差呢?

当然了,后台也可以给这种快速还车的打上故障标记,或者给多个用户尝试报故障但最终都没报的车打上标记。但这样,实质上不就跟不拍照一样了吗?

印象中,以前如果扫到故障车,会直接提示此车不可用。这种情况下,我至少不用花更多时间蹬两脚才知道,也算是节省时间了。不然连续开好几辆车都不可用,真的让人很恼火。要不是因为我买了骑行卡,我肯定就转投另两家的产品了。

但如果报故障的行为,因为一些用户流程的问题,导致成功提交比例大幅减少,那要如何向用户提示哪些车是坏的呢?

当然了,这种逻辑也许背后有产品自身的考量。

但从用户角度,只是希望不要老是满怀期待地扫开一辆车,结果发现这辆车不可用,很浪费心情。
71
刘勿锋
12天前
人才的培养70%来自“岗位锻炼”,20%来自“人际学习”,10%来自“课堂培训”--《领导梯队》

所以聊到下属的发展,重要的是安排合适他们发展的工作任务。单纯靠教练或者上课,往往是不足够完成知识内化的。

一个基层主管,如果这方面的思考和安排一点都没有,只忙着自己做业务,以及下指令让人干活,那基本上也是不合格的。

对有进取心的员工来说,不给他有挑战有成长的工作,可能人没两天就想走了。

自勉自勉。
14
刘勿锋
13天前
一个开发者平台,开发文档确实是基础中的基础,也是真正用心就能写好的。只可惜,文档建设一般都不会是高优先级的事,除非有大量的用户都表示看不明白。

然后国内做得好的也没几家,以至于我们自认为只是勉强及格的水平,都有用户反馈说体验很好,因为他能在不问人的情况下,调通textin的接口。可见其他平台要用明白是多么难受。。

溪河: 这几天用某司的云开发做点东西 被官方文档折磨得半死不活的 曾经我很信任开发有关的官方文档 因为我默认,官方文档是最懂自家产品的 这句话虽然也没错,但是少了一点 官方文档可能不懂用户 或者说,官方文档不懂用户的使用场景 给出的最佳实践没能覆盖这个场景 前段时间一个和该司另一个部门的老哥吐槽这个文档 他说:你不要看这个文档,你直接看产品 这几天在细细品味这句话 ------ 分割线 ------ 看产品,关注产品本身 去体会这个产品的运行逻辑 有句话叫 “人使用工具,工具也在塑造人” 因为这个产品,蕴含了设计者本身的思想 在使用时,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就像 flomo,主打一个生活态度 (首先是有随手记的习惯) 越用越上瘾 ------ 分割线 ------ 那回到我这个云产品 设计者也是遵循两个规律 首先这个功能,脱离产品本身,应该怎么实现 其次这个功能,在同行产品上,是怎么实现的 剩下的就是看下提供 sdk 需要用哪个函数 传入哪些参数 就行了 很快就把折磨许久的 bug 解决了 ------ 分割线 ------ “慢思考,快行动” 这六字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做一件事前,先整体想好这个事 最底层是怎么运行的 脱离设计者限制是怎么运行的 同类型是怎么做的 是否有更好的解法 ...... 想明白了就快速执行

00
刘勿锋
13天前
《人类如何走到今天》

这本书整合了不少现代思想和新发现的人类演化观,适合休闲的时候快速翻完,可以用来更新一下中学时代的知识。几点感受:

1. 人类发展到今天是一个接受自然选择的故事

甚至最近一万年内能开启农业革命,并逐步形成各种文明,也是因为当下是最近几次冰期中,气候相对稳定,适合农业发展的时候。否则,人类可能还过着原始采集狩猎的生活。

2. 文化观念也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为什么会逐步变成父系社会,为什么要限制婚前性行为,为什么会形成夫妻和婚姻制度,为什么会强调传宗接代……

这些文化观念都是竞争胜出的族群所信仰的故事,而我们作为他们的后人,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下来。毕竟不强调生育的族群,早就在历史竞争中被淘汰了,不会留下任何后代。

3. 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市场化带来了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观念失去了土壤

几万年前,母系氏族为了有更多的劳动力,更多的战斗力,在族群中慢慢增加了男性的比例和他们的权力,从而导致了大量的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改变。

当下,女性能在市场中找到养活自己甚至孩子的工作,那结婚率就必然会下降。人们离开大家族也能生活得好,那家族就会解体。养孩子不能直接带来劳动力或其他收益,生育率也必然会下降。毕竟养个宠物,很快就能收到情感陪伴的回报,费用还低得多。

一切都符合演化规律,有必然也有偶然,我们的选择都是生命在环境中最自然的出路。人类一点也不特殊。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