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刘勿锋
73关注368被关注1夸夸
🐬AI产品经理,业务一号位练习生
🐠现实世界观察员,好奇心选手
✨分享AI、产品、商业、与经营的一手经验
🍀期待新朋友~
刘勿锋
06:28
如何放下ego?或者说,一些自我中心的人,想要变得更nice,有什么好方法吗?

其实,但凡关注这个问题,且想要知道答案的,就已经成功一大半了。因为真正非常自我的人,是不会想到需要放下ego的。

所谓ego强,无非就是眼里只有自己。这里有对外对内两种情况:
1)对外,我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其他人在我眼里都是npc,无需理睬;
2)对内,但凡有风吹草动,都感觉跟我有关系,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我,内心戏非常多。

这种心态,会衍生出敏感,偏执,冷漠,嫉妒心,容不得质疑等行为模式,会让人觉得很难相处。

那么,如果想要改掉这些臭毛病,该怎么办呢?

这里推荐一套我尝试下来觉得还不错的方法。

1、为用户服务。

既然自我中心就是眼里只有自己,那就反其道而行之,让自己多去做一些服务用户的事。

运营一个账号,是不是可以多思考粉丝喜欢看什么?而不是我觉得粉丝应该看什么。

做一个产品,是不是要多思考用户的需求,以及用户的理解水平?而不是我觉得他们都应该按照我设计的流程来。

卖一个货,是不是要考虑跟客户有什么关系,如何打动他们?而不是只管说我的货有多么好。

太自我的人,是做不好生意的,因为正经生意的本质,是为客户提供价值,而不是反过来。所以,放下ego的一个快速训练方式,就是做生意,为客户服务,或者为用户服务。

这个方式练习下去,可能两三个月就会有大的变化。

就拿运营账号来说,当尝试过几次输出读者关心的话题之后,就会体会到什么样的内容是更容易有数据的,那么只要多想多写,很快就会变得以读者为中心。

2、能欣赏更厉害的人

能比较轻松地做到为用户服务之后,其实就能自然而然地解锁这一点,也就是发自内心地欣赏别人。

自我中心的人,看见比自己厉害的,基本上都只会嫉妒,而不会欣赏。他们会觉得,普天之下,自己最牛。那他们自然就是没法欣赏别人的,毕竟其他人都是菜鸡。

所以能做到不嫉妒,其实是放下ego之后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这一点,其实是一个检验标准,而不是训练方式。

强行让自己能以平常心欣赏厉害的人,很容易造成心理扭曲。我试过,效果就是脑子里两个声音在打架,哈哈。

3、对别人感到好奇

同样的,在能欣赏别人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开始想要了解他们,因为你开始能在眼里容得下他们了。

所以,这其实也是一个检验方式,而不是要训练自己强行对别人感到好奇。

回想一下,遇到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你是不是很自然地就想和他们拉近距离,想要更多地了解他们?

这个时候,你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他们身上,所有的话题都跟他们相关。那他们当然会觉得,有被好好关注到,于是就不会觉得你很自我了。

认真体会并记住这种感受,如果有一天,跟人出去social,你也能自然产生这种感受,就说明练到家了。

最后,修炼内心,为用户服务,能欣赏更厉害的人,对别人感到好奇,慢慢的,你也会变成一个让人感到舒服的人。
00
刘勿锋
1天前
新开个小系列,讲讲怎么衡量rag所需要的文档解析的效果。

大家做rag的时候,遇到文档或pdf解析,第一反应,要么是找找ocr方案,要么是找pdf解析方案。把一些开源的东西拿过来一试,结果发现效果总是不理想。

为什么呢?

因为产品设计就是不对口的呀。

比如传统的ocr,在处理表格时,一般都是输出每个单元格的坐标框和对应单元格的值。

可LLM问答的时候,需要的通常只是表格的内容。并且,越干净的内容,输出的答案的质量越高。所以这里最好就是用类似逗号分隔符,或者markdown格式来表示表格。

除了表格,同样专业不对口的,还有标题,文本段落,单样双栏等等还原。

于是乎,以前评估ocr效果的那套机制,在rag的场景中,已经不再适应了。

也因此,作为文档处理和文档识别的专业团队,textin将自己的测评方式分享给大家github.com

这套测评指标里,分了5个维度,针对表格,段落,标题,阅读顺序,公式等进行定量的测评。从而帮助开发者们更科学地评估,包括横向在不同厂商间对比,以及纵向在同一厂商的新旧版本上对比。

下一篇展开聊聊表格的相关指标。

最后,也欢迎相关开发者给我们提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对这个tester本身的优化,或者提供样本找我们对比测试,甚至是指定厂家做对比测试😁
03
刘勿锋
1天前
可裂变的产品,一定是把裂变动作和用户动机深刻匹配上的。

所谓用户裂变,或者叫病毒式增长。指的是通过用户主动或被动地拉新,一传十十传百,像病毒一样扩散。

这些产品设计,一定来源于对人性的深入理解。

1、普通的裂变策略,靠的是利诱

典型的是各种分销返现模式,或者邀请码模式。当用户邀请一名新用户完成注册或者其他特定动作时,给到用户一些奖励。

拼多多的砍一刀模式,就是其中的代表。另外,智行火车票的加速抢票机制,虽然没有直接发优惠券,但本质也是一样的。

这种策略,主要利用的是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

但其局限性也没明显,一来,这种模式容易吸引到大量的白嫖党;二来,当平台开始发不出奖励的时候,增长就容易停下来。

究其原因,就是激励手段和用户动机本身是不契合的。或者说,除了利诱,用户没有别的理由使用产品了。

2、优雅的裂变策略,靠的是鼓励用户分享行为本身

这个模式,主要是激发虚荣心或是攀比欲,也就是让人对自我感觉良好。

比如早期的抖音,用户拍完一个酷炫视频,或者跟拍了模板之后,觉得很好玩,自然就想分享到微信群或者朋友圈里。

所图不过是一些社交认可罢了,这是不需要抖音给钱的。而当其他用户看到视频结尾抖音的画面,就会有一些人去下载,去尝试。

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的间接的手段,所以增长的效率可能不够高。

3、精妙的裂变策略,是让拉新成为用户需求的一部分

用户之所以想要自发拉新,是因为他们清楚,新用户越多,对他们就越有好处。他们很多动作,其实也只是想着展示自己。因此,这种策略,也通常出现在社交软件上。

我见过这招用得最好的,是一些相亲交友类的小程序。

当用户自己创建了一个自己的相亲资料卡之后,自然地想要被更多人看到。因为只有被看到得多,才有可能碰到合适的相亲对象。

于是乎,用户会在各种群里和朋友圈里扩散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宣传。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来的新用户,基本上都没有白嫖党,显然效率要高很多。

最后,总结一下,厉害的裂变策略,一定能让用户自发进行推广扩散,这本质上是对人性的深入理解。
01
刘勿锋
2天前
这是转化漏斗上的先后两件事,并不冲突。

一个是用户体验与激活,再好再贵的产品,也需要有一段体验期,让用户感受到价值。软件有体验权益,硬件有体验装,连卖车也有试驾环节。

另一个是成交转化与价值验证,只有用户愿意付费,才算真的完成一次用户转化,以及对需求的真实验证。还是以卖车为例,试驾再火热,网上讨论度再高,没人买单也是白搭。

胡二虎: 怎么看待这两个观点 1. 免费是一个很好的前期启动方式,如果产品连免费都没有人用,那就很失败 2. 应该在day 1就上收费,吸引真正的付费用户,拿到真正付费用户的第一手反馈

00
刘勿锋
2天前
最近在思考有哪些病毒式增长的方法,个人观察下来也就3~5种,包括拼多多砍一刀模式,heygen的曝光模式,知识付费的课程分销模式,拉新送优惠券模式,心理测试类的攀比模式等等。

结果上网一搜,这个问题已经有人写过更全面的心得了,贴到这里做个记录。

原版是英文,这个36氪的翻译其实有点画蛇添足了,毕竟打造爆款并不只有病毒式增长一种。但anyway,内容值得一看😁

如何打造爆款:病毒性营销的九个套路-36氪

02
刘勿锋
3天前
现在所有只解决内容搜索的AI问答工具,都只会是过渡形态。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更多高质量的信息被生产出来。

关于大模型的幻觉问题,一个看法是因为用了太多低质量的数据。其实这也很朴素,但凡做过机器学习的人都知道,高质量的数据才能训练出高质量的模型。不可能存在无源之水。

落地到产品层面也是一样,搜索源都是粪坑,想要搜到金子,再总结出现给到用户,谈何容易。

当然了,现在AI搜索的体验肯定是要比传统搜索好很多的,因为可以减少人工阅读和分析的时间。但一段时间之后,如何让更多金子被生产出来,会成为内容社区的新命题。

很明显,现在多数内容社区的激励机制,是无法做好高质量信息生产的。

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是一条高质量信息?

如果靠点赞数来衡量,那抖机灵的一定会多于认真分享的,结局就是知乎;

如果靠收藏数来衡量,那各种全而无用的集合类帖子就会大行其道。扪心自问,小红书或者百度网盘上动辄10个G的资料包,就算收藏了,有几个人真正翻开看过呢?

如果靠评论来衡量,那搞对立,搞引战,就会成为创作者的选择。男女对立,城乡对立,贫富对立,地域黑,因此充斥在了网上。。

很明显,这些衡量方式,在AIGC时代,都需要变一变了。至于会变成什么样,还是个未知数。
32
刘勿锋
3天前
人对未走过的路,往往都有一层美好滤镜。

只做过B端生意的,会觉得C端生意很美好,因为没有烦人的客户招待。但相应的,也有不少只做C端生意的,觉得太卷了,或者发展到顶了,未来肯定属于B端。

学文科的,有些会觉得搞技术的很美好,因为有实打实的“能力”;而搞技术的,同样有些也会觉得文科很美好,因为自己天天跟机器打交道,没有温度。

这其实都是一种围城的体现,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如果一个人跟你推荐一条路,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在走另一条路的时候,觉得太难了,太累了。而不是两条路都深入体会过,在综合比较,仔细思量后,最终得出的一个结论。

那你一定不要轻易相信他说的,因为他自己都在认知偏差里。

听人建议,有3种情况。

1、我经历过A,觉得太难,听说B比较好,所以推荐你选B。

如上所述,这种直接当成傻X就行了,多听他说一个字,都是浪费时间。要是信了他,肯定会翻车。

2、我经历过A,非常喜欢,非常享受,推荐了你也选A。

这种就可以稍微听一听了,但因为只有单方面的经验,所以全局性还是不够的。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小红书素人帖子,都是这个逻辑。这里只要稍微留个心眼,看看那些差评能否接受即可。

多说一句,小红书上面的信息也很泛滥,想找到高质量的信息极其消耗脑力。他们现在试图用AI搜索问答来解决,我觉得不一定靠谱。

3、我经历过A,也经历过B,整体看下来,对于人群X,我更推荐A,因为……。

这就是一条标准的高质量推荐了。

至少看起来,他在两个选项上,都有自己的一手经验和体会。既没有偏差,没有盲目认为另一个选项更好;也没有只是王婆卖瓜,看不见其他选项的好处。

当然了,这种信息在互联网上是非常少的。一来,有这样多方位体会的人本来就很少;二来,输出高质量内容往往也更难。

如果能遇到,或者搜索到,当然是最好的。如果搜不到,也不用强求。

以上听取建议的策略,尤其在一些人生重大决策时,要好好参考。遇到建议,也要仔细甄别。

愿更多人可以有一个更加清醒的人生。
03
刘勿锋
4天前
最近招实习生,面试了大概二三十个同学,聊聊观察到的一些现象。

1 越是主动找实习的,想得越清楚。

相比研究生只剩一年但还没有过实习的同学,那些在研一甚至大二大三就开始找实习的,对自己的规划要清晰很多。

2 女生大体上比男生更能提前准备。

同样是找产品实习,多数女生都会提前先学一些课程,而多数男生往往看过一些碎片化的内容就觉得够了。

我还看过一个女生,在简历里放了一个很像产品课程大作业的prd链接,比其他人当然就多了一个展示机会,并且也非常突出。

3 除了有提前准备,很多女生也更务实,更认真。

因为我在招AI产品的实习岗,基本都会问人选一个问题:你写过的最长的prompt是什么样,有什么功能,怎么控制输出结果?

目前只有一个女生答得还不错,因为她真的有用gpt做一些工作任务。

大多数人都说自己喜欢AI,擅长使用chatgpt。但一细问怎么调prompt,基本都能看出来没有深入的一手经验。

这些现象,就,还挺有意思的哈哈。再加上国内高校的性别比,看起来会是一个不错的社会学课题。

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163
刘勿锋
4天前
非常赞同了,这也是我们团队最近在践行的。

心态上想认真和用户交朋友,就会开始主动去到用户聚集的地方,去推出用户可能会需要的活动,去发起用户感兴趣的话题讨论……

这一切其实都不需要刻意为之,只要真的有心,用户也是能感受到的。

可能做产品之前要先做人,放下ego,看见用户,才能慢慢建立正向循环吧。

元秀: 你真的可以看到你的消费者么 “有意愿看到,可以看到,就会爱上。” 你的“理念”,“内容”,“产品” 就会从心里流出来

00
刘勿锋
5天前
来填个坑。

业务中涉及到非结构化文档的识别和提取的,不管是pdf解析,还是ocr识别,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选什么样的方案或者供应商才比较好?

为了帮大家有个客观的评估方案,我们把内部使用的测试工具调整了一下,做了个markdown tester,也上传到了github,链接在:github.com

使用方法很简单,只要将待测试的样本,md真值结果,以及各个方案输出的md识别结果,放到对应的文件夹下即可。

目前第一版暂只能支持用python做对比测试,后面会慢慢迭代,比如做个网页,比如我们把主流的几家api接上等等。

大家如果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需求,都欢迎留言交流哦~

刘勿锋发表了动态:做文档RAG的朋友可能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把非结构化文档中的信息提取出来,从而更好地给到LLM使用。 比如用户上传的文件是PDF时,往往要用到一些PDF解析工具。市面上有开源的,有闭源的。 一大堆可选项,怎么挑呢? 大部分人会选择感性地测试,或者看大v推荐。但有没有一种更加量化的方式,能直观对比出各家的效果差异呢? 毕竟,每种解析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总不能每次他们一更新,或者每出一种新工具,就人肉重新仔细看一遍吧。那也太累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发了一套测试工具,输出是图里的样子。从表格准确率,段落准确率,公式准确率,阅读顺序等指标,客观评测每一家的效果。 输入也很简单,把每家输出的markdown放到文件夹里即可。 这个工具预计本周晚点放出来,希望能给挑选解析工具挑花眼的朋友一些帮助😁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