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亦达
165关注16被关注0夸夸
社会主义新时代不靠谱好青年
亦达
4天前
作为代码一窍不通只在小学学习过Basic语言的人,这波确实也挺想尝试一下。搜罗一下自己的需求想法,感觉最想做的竟然是复活一个最初版本的即刻,把自己各平台的信息源给整合起来,变成一个个人版本的杂志。不过感觉实现起来难度还挺大的。

阑夕ོ: 年前还参加了一期潘乱主持的连麦,起因是字节出了一款AI编程产品Trae,正好这条赛道也在大爆发——以Cursor为中心——有点混战一触即发的意思了。 嘉宾有两位,一位是橘子汽水铺的主理人orange,他之前在MiniMax做产品,去年开始创业,开了一家名叫火星电波的公司,另一位是编程教育品牌AI师傅的创始人、原哈工大计算机副教授孙志岗,都是已经在AI Coding里兑现价值的专业主义者。 字节入局AI IDE这件事情本身其实并不意外,自从去年发力以来,字节在AI领域进行饱和式的投入,既有豆包这样的通用级产品,也有Seed Edge作为前沿研究的存在,在几乎所有程序员都在使用Copilot和Cursor的趋势下,由字节来供给一个国产化的平替产品,感到意外才不合理好吧,上个月发布了免费使用的Mac版,今天Trae的海外版又上了Windows,动作很快。 潘乱认为Trae之于字节有些接近飞书的立项萌芽期,我们都知道飞书是一个标准的2B产品,字节对飞书的容忍和支持也一直都是战略级的。当然这也只是一个不太准确的类比,Trae才刚起步,连说未来可期的阶段都还没到,更像是一种产品化的尝试,比如对原生中文语言的支持,以及人性化的预览功能,都是在主打体验能力,意在争取冷启动的早期市场。 包括Trae的免费政策,还有无限量调用Claude 3.5的服务,意图已经相当明确了,就是把那些每个月还在给Cursor交20美金的程序员拉过来,orange说得很直白,程序员在工作上都是么得感情的代码机器,品牌忠诚度这种脱胎于消费主义的文化在他们心中是立不起来的,谁好用就用谁,所以AI Coding赛道现在挤得不行,大家都觉得自己能有机会。 孙志岗还补充了一个本土化的细节,那就是Trae对于小程序开发环境的支持更好一些,这是一个充满国情特色的市场,算是差异化优势的洞察和建立。 潘乱的提问是,编程作为一个高门槛高产值的技能,自古以来天然就有降本增效的刚需,之前行业里一直在推低代码概念,就是想用轻量级的开发平台来节省劳动成本,而大模型出来之后,AI Coding的可行性被广泛验证了,于是就有了降维打击的成效,这种「鸟枪换炮」的情况是怎么在极短的时间里发生的? 这里可以稍微跑题的做次考古,国内在20年前有过一次压低编程门槛的尝试,叫做易语言,这是一个暴露年龄的关键词,当时主要是大量的程序员受教育程度不高,对英文过于陌生,于是就整出了易语言这种汉语编程方案,然后被广泛用来开发游戏外挂——哈哈,就是因为特别适合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来做软件——语种成本也可以算作语言成本的子集,直到AI Coding的降临,自然语言终于真正派上了用场。 因为工作需要,Orange体验了十几款主流的AI Coding工具,在他看来,这些产品的发展遵循着技术扩散规律,Copilot主要还是面向专职程序员,需要使用者能写代码,由它来补全其中一部分,Cursor往外扩了一层,你可以用自然语言去使唤AI解决一个Bug或是设计一个模块,Trae和Windsurf也在这个位置,再往外可能就是v0以及Bolt.new这样的,它们直接就搭好了云端环境,内置了很多现成的组件库,想做什么直接就能做出来。 从专业到基础,从生产到兴趣,从副驾驶到主驾驶,这样的「平权」路线是一目了然的,也不能说全民编程的时代就要来了,普通人连短视频都刷不过来,是不可能给他一把铲子之后他就马上能从掘土里发现乐趣,更多的是让那些对造物有想法、却不具备实现技能的从业者,拿到了属于他们的哆啦A梦万能口袋。 比如风头出尽的小猫补光灯,orange认为它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开发者花生这个人,他是运营出身,知道怎么去抓用户需求,Cursor补上了他的那块短板,也就是动手把脑子里想出来的产品变成现实,于是就有了爆款,反过来讲,很多程序员空有代码能力,却总是在做没人需要的精致产品,或是根本不懂运营和推广,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反而是孤芳自赏的普遍现象。 放在大厂的管理系统里也是一样,产品经理想跑一个原型,通常需要打申请写报告,然后上头在评估配几个程序员给你,沟通成本很高,这也是产品经理被叫成程序员鼓励师的由来,AI Coding也能解放这部分的创意测试,本质上还是把技能给订阅化了,一个月几十美金,就能抓壮丁式的让AI任劳任怨的打下手,这是难以拒绝的诱惑。 互联网创业曾经也有自我调侃——「就差一个程序员了」——说明想法从来都不缺,缺的总是把想法落地的劳动资源,产品经理的老前辈俞军就在书里说过,需求是不可能被全部满足的,意思是大部分的市场需求因为没有经济价值,或者说ROI算不过来,程序员的时薪太贵了,所以注定不会有产品进场,AI Coding的兴起,很适合重新检验一遍市场,找出这些未被满足的琐碎需求,而且谁也没开上帝视角,说不准里面就有撬动超预期回报的杠杆,就像小猫补光灯,大家不要只是以为这个产品有多厉害,要看到场外增值的效果。 再就是我们都知道独立开发者的起手三件套,记账、日记、Todo,为什么这里特别容易出现重复造轮子的现象呢,还不是因为对于自己也用得到的产品,程序员们都有那种「我上我也行」的冲动,连orange都会觉得那种把长文切图发小红书的工具要200块钱一年订阅有点不值,于是很快自己用AI写了同款来满足自己的发布场景,手里有锤子看啥都是钉子,这句话并不总是贬义,因为在更多的时候,是看到钉子而手上没有锤子。 orange举了一个设计行业的例子,Photshop和Figma是很专业的工具,但最赚钱的是Canva,因为只有它进入了大众市场,增量比深度重要,程序员在全球的人数不到1个亿,服务这不到1个亿的市场没毛病,但如果同时还能连带着让5亿人对编程触手可及,商业价值会更大。 孙志岗认为Cursor之所以能够在非专业程序员的圈子里大受欢迎,是因为它基于最流行的代码编辑器Vscode做了一番魔改,包括Trae也学了过去,这意味着不再受到插件定位的限制,可以更自由的去调试代码,就像不会拍照的人也能直接上手自动对焦模式的数码相机。 换句话说,过去整个IT业的基础设施都是服务于软件工程师的,友好度很差,而且已经有了门阀成本,如果有适当的机会重做一遍,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产业变革。 另一方面,AI Coding这条赛道的投融资也很火热,而且盈利也比其他AI赛道更为优秀,怎么理解「到处开花,只此处香」的情况? 在孙志岗看来,模型能力和编程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进步关系,OpenAI有篇论文说了,在GPT-3的时候团队就发现把程序代码放进训练语料之后,模型的智能很快就有了跳跃式的提升,因为计算机语言的逻辑性要比人类语言更加严谨,人和人之间交流起来可以容忍一定分量的语病,但代码里有语病就真的跑不起来了,所以最后模型在产出计算机语言方面也投桃报李了。 可交付、可验证是理工类解题的特点,所以AI公司刷分都会倾向于选择数学类的测试集,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像写诗歌会有见仁见智的不确定性,加上应用市场讲究PMF,AI Coding的开发商是程序员,而它服务的对象也是程序员,本身就特别了解市场需求,所以渗透起来一日千里,是情有可原的。 orange也表达了Cursor和Claude 3.5相互成就的看法,这种时机上的「恰好」让Cursor得以出圈,但在他的观察里,专业程序员可能更喜欢Windsurf一些,而新手呢可能又更容易用Bolt.new来出活,总之这个行业确实没什么网络效应,模型之间的可替代性很高,这场连麦时我们还在为Anthropic去年吃掉OpenAI大概10%的API市场进行夸夸,没想到随后DeepSeek火了直接又让Anthropic成了最大的输家,只能说城头变幻大王旗。 对于字节出品的Trae,即刻上有一条很高的评价,说它带来了「产研运设」四合一的快乐,属于是Builder独有的那种满足感,前段时间orange帮黄叔搞了一本AI编程蓝皮书,曝光量很足,可以看到实际的「转化率」,报名课程的很多用户都是互联网从业者,只是堵在了没有懂编程的合伙人这个死结里。 这也体现出AI Coding类工具的泛用性,因为模型本身就是通用的——评论尸还试过用Trae来写文章——所以有种瑞士军刀的形态,专业用户可以用它解决工程难题,小白用户也能体验机械降神的威力,让「一人公司」真正遍地开花起来。 比如Trae有半托管和全托管两种模式,一个是要逐段确认代码,一个是只要审阅产出结果,面向的就是两种不同的场景,孙志岗的工作一直是教程序员的,他就很明显的感觉到,以前那种把亲手写了几十万行代码当作履历的价值认同开始失效了,当编码能力不再稀缺,稀缺的就是判断编码好坏的能力了。 这有点像文艺创作领域对于审美的推崇,审美最好的那个人,未必是动手最强的那个人,眼高手低曾经是个缺点,未来搞不好会成优点,说得更夸张一点,职业教育体系一直都在培养回答问题的人才,但在以后,谁能提出正确的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和AI「结对子」也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模式,手搓劳动和沟通交互的此消彼长,会让越来越多的程序员转变思维,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提需求,反复提出修改意见直到满意为止,而沟通质量会影响到产品质量,如果程序员没法适应新的角色,也就是起到判断价值,那么可能需求方就直接去跟生产端对接了,不再需要中间商。 潘乱去深圳参加了字节举办的黑客马拉松,真的有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感觉,各种不懂代码的外行甚至学生都拿出了作品参赛,瞄准的也都是大公司看不上的微小市场,虽然不至于说人人都是程序员,但至少提供了只要相当程序员人人都能人们从入门到熟练的一条路径。 评论区有人说AI IDE有点Dota 2之于Dota 1的改变,这就有点触及到在场发言者共同的盲区了,经过一番中译中的折腾,算是get到了交互模式的创新以及驱动AI主动做事的升级,国内还有阿里和百度也分别推出了通义灵码和文心快码,连旧版本的AI四小龙商汤都进来做了一个CoRaccoon,同质化非常严重,相对而言,Cursor和Trae算是第二代产品,不只是帮专业程序员补充人力资源,而是能自己去查东西找解决方案,往代理发展一定是大势所趋,Devin敢卖500美金/月,就是因为它真的可以顶替一个工位。 最后,Claude 3.5终究也是半年前的模型了,作为引擎的换代能够带来怎样的影响,目前还没看到,但也值得期待,orange表示o3和Gemini 2.0都称得上「Next Level」的东西,只是还没有被商品化,加上DeepSeek在开源社区的巨大贡献,用推理模型去做编程,也很有看头。 还记得互联网刚开始那会儿人手一个个人主页的古典时期吗?在AI的努力下,古典的复兴,或者说长尾的复兴,迟早会回来,「为我所用」是人类使用工具、是技术取悦主人的最高形式,这是潘乱在连麦结束上的价值,不知道你们怎么看?

00
亦达
8天前
Deepseek的全新用法:新闻鉴定

看到个《国内首例智能驾驶致人死亡事故判决落地,车企担责70%》的帖子,主要内容如下:
2月10日,广州天河区法院对一起智能驾驶追尾致死案作出一审判决,首次明确车企与用户在智能驾驶事故中的责任比例,为行业确立司法标杆。判决书显示,小鹏汽车因智能驾驶系统(XNGP 4.0)未能识别静止障碍物承担70%赔偿责任,车主因未及时接管负30%责任,合计赔偿218万元。

看完我就觉得蹊跷,这哪个法院敢这么判?车企也不能答应啊~这直接快进到L4自动驾驶了吗?于是,我让Deepseek帮忙搜了一下,看看有没有具体判决书或者编号,果然,很快就告诉我这个是假消息。

这类耸人听闻的新闻,一般都是AI写的,然后AI再鉴定假新闻,感觉都要成为AI攻防战了。#AI工作流
01
亦达
10天前
那些让AI替代客服的公司,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垃圾。因为AI没有权限解决问题,只能不停踢皮球。AI替代的只能是说明书和常见问答。
00
亦达
14天前
攻守之势异也!
30
亦达
1月前
特斯拉出了新年套餐,1.49元/度电的充点卡,100度电。还限定激活后20天内用完。作为春节出门旅行,有超充保底还是不错的。而且这个价格和高速上、以及一些景点的桩对比,也并不算贵。

但是!这时候就考验你去的地方超充覆盖度如何了!首先就是高速服务区基本没有特斯拉超充桩,如果长途还得专门绕不小的一截去充电。其次就是超充还是市区里覆盖多,很多景点附近也没有超充。如果要买的话,还是得看下自己的行程路线,在APP里看看沿途充电桩的情况,再做决定。

我买车马上4万公里了,应该总共就用过不到10次超充。你们都用过几次?
130
亦达
1月前
最近刚看完《大江大河》原著小说的第四部,也算是番外叫《艰难的制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书里是从一个技术型的小厂开始,为了坚守技术突破改进,如何放弃了各种赚快钱的机会,苦哈哈地找钱艰难存活的。最典型的就是,银行根本不愿意给这种规模不大、利润率也不高的制造企业贷款,逼得主角找人、搞期货、搞房地产养厂子。不过里面从98年写到08年就结束了,如果再写10年,估计才能看到些曙光。

评论尸: 把上午那篇即刻写了个长文版。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这篇文章的观点其实早已有了雏形。但直到一财的报道实锤了日本企业家也认可胖东来模式才让我有勇气发出来。 这倒不是崇洋媚外,主要是我坚信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比日本企业家更懂如何在失落的三十年里发财。

00
亦达
2月前
原来是金匠,锦江集团躺枪一整天了都…这类新闻,最精彩的永远是评论区。

奴家给各位吹个迪子吧

00
亦达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