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Novac42
187关注225被关注0夸夸
用软件和接口搭积木,再装修成友好的人机界面。站在理性的结构上,关注历史和艺术。web3小学生。
Novac42
3月前
中文自媒体搬国外新闻经常要么断章取义,要么写不明白,现在chatgpt的o3加search基本可以做一个新闻的简报工具用,prompt是“最近听说xxxx新闻,请调查一下它的原始出处和context.” o3会去查原文和梳理时间线,比deep research快,比Grok挖得全面。
00
Novac42
3月前
A brief history of intelligence真的不错,当面临大变革,首先要问big question, 因为big question才能帮你找到第一性原理。回头写篇读书笔记
00
Novac42
6月前
曾经看到过一个金句:历史是螺旋上升的,科学家负责上升,政客负责螺旋。

Gary.: 相信政治是世界第一推动的人和相信科技是世界第一推动的人经常互相看不起。

11
Novac42
6月前
变和打破平衡总是好事,哪怕变完之后很多人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尾,那也比不变的时候一眼望得到头要好。退一万步讲,最后哪怕就剩一百个tk refugee留下来,小红书把翻译功能做了,大家就当个英语角交流交流不也行么。中外互联网生态的板块漂移已经开始很久了,两边各自进化,偶尔有些物种迁移,这次其实也无法打破这种板块漂移的大趋势,但有一点波澜也也是好的。

陈不撕: 过几天就会有那种扫兴的人,一边反赛博殖民,一边举报要求审核和隔离分区;一边说难道只有我觉得外国人来小红书不说中文很傲慢吗,一边说这波流量肯定留不住。 预测的可能是对的,但真的很扫兴。和当年预测对 clubhouse 的人一样无聊。谁不知道呢,但大家就是想找个机会打破墙狂欢一下。 而且人家留不留得住关你什么事儿。这种成本如此低的躺赢流量哪怕是一波流也是很多产品想要的。留不住就当一次事件营销好了,加强了小红书在国内和华人的品牌就行。小红书的快闪营销还少吗?这个平台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的。就像韩国人来上海旅游一样,美国人来小红书旅个游也能刺激赛博消费。住不住下的另说。 这是激动的第一个原因。一种 clubhouse 式的越过墙的社交狂欢。 第二个原因是我实在太烦我毕业那几年的互联网,做什么产品都要提“下沉”“人性”“消费降级““农村包围城市”,不下沉活不下去。所以上次在小宇宙活动日和 xy 交流,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想做大最终还是得下沉,但不用下沉大家也能活得好的时代才是好时代。当大家承认小红书小宇宙这样的产品是值得做的时候,我可以坦诚说自己就是看不进快手而不用担心这样说是不是格局不够大的时候,才是创业的好时候。而且可以采访一下人快手主播是想一辈子都这么表演下沉吗。所以今天小红书也有很多令人恼火和担心的问题,我依然觉得还是该它发展。给那些被扣小资 中产 精英 假精致帽子的人一片空间。没有这样的空间,不仅美国人没地方来,我们也没地方去。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在今天所有内容平台都畏惧字节的时候,有人能让字节吃一次哑巴亏非常鼓舞人心。对比 lemon8 虽然有更多的投放和用户但半死不活的内容氛围,我们至少能知道在某种社区方向上,字节的方法论也会失效。不用每天被一群说 ego 要小却天天要给人灌输字节范儿的人教育。哪怕字节确实是国内外最迅猛的公司,但做成功的产品并不是只有一条路。虽然和朋友在群里调侃小红书”命好“,但读过纳瓦尔的都知道,和别人差异化且在自己领域做得足够好,好运几乎是一件必然会降临的事情。 总的来说,就算和上海的街头万圣节一样昙花一现,这种现象依然给了我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选择和真实的美国普通人交流一起玩抽象,选择做产品可以不那么下沉,选择出海不那么字节。

00
Novac42
6月前
认为现在是小创新时代的,大概是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奇观式变化才是大创新。其实如果只看技术进步带来的奇观程度,一定是逐渐递减的,人人拿着一小台智能手机的震撼,比不上村子里居民第一次看到火车呼啸而过的震撼,然而前者的技术含量和打开的可能性实际上丰富得多。认同原po说的,是技术发展的抽象层次在不断变高,所以尽管在加速发展(加速熵减),但反而不是那么可感。解决这个悖论也很简单——不要拿感觉当标尺,不要只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奇观才是技术进步,否则这个水平比猴子也好不了多少。

dexteryy: 对于当前的世界,大家的看法经常完全相反,比如有些人认为在不断加速发展,已经临近奇点,有些人缅怀已逝去的黄金时代,认为现在是「小创新时代」(图 1) 为什么会有这种分裂? 实际上技术发展是不断加速的,但由于技术前沿所在的抽象层会不断抬高,带来的大的创新也发生在这些最前沿和最顶层,所以习惯了旧抽象层的人可能容易感知不到或不太理解新抽象层中的这些创新 比如以「十年前发布的 VR,现在还是这个 VR」为例,15年的 VR 和25年的 XR 有本质区别: 1. 15年的顶级消费VR 是「从外向内」的追踪技术,通过外部基站(红外激光扫描或识别红外LED的摄像头)追踪你的运动,需要特殊的手柄才能做软件交互。25年的XR是「从内向外」,靠头显/眼镜本身的传感器理解周围环境和使用者的运动,而且不是「追踪」特定标识,而是能真正「理解」周围的视觉信息,具备多模态的交互输入能力,可以默认不需要手柄,用眼动、手势、四肢运动等自然方式与软件交互。这意味着两个结果:在使用场景方面,相当于从「台式电脑式桌面平台」发展到「笔记本式桌面平台」并进一步向「手机式移动平台」发展。在交互方面,后续创新多数不再需要改变和依赖硬件(就好像特斯拉的纯视觉传感器方案),而是完全位于软件中,加速发展 2. 15年的顶级消费VR是「PC VR」,需要靠台式机级别的算力和能源功耗,还有有线连接,才能支持1080的分辨率和60-90的刷新率。25年的XR默认是轻量的「一体机」,靠自带的算力和续航能力就能支持4K和90-120刷新率,光学技术也从沉重的菲涅尔透镜变成轻薄的pancake和波导光学,从固定位置的「桌边设备」变成便携设备,并进一步往可穿戴设备发展。强化了第一个区别中的两个结果 3. 15年的顶级消费VR只有「VR」能力,让你隔绝于现实世界和线下社交,沉浸在虚拟空间和线上社交中。25年的XR是「MR」或「AR」,MR除了保持VR能力,还默认能让你保持在现实空间中,能正常跟周围环境和线下真人互动,在这个上下文和空间中使用软件,软件可以跟空间本身和空间中的事物结合,并给一种新的软件——AI——提供了除机器人之外唯一的「进入」现实世界的入口(多模态输入+脱离聊天窗口进入日常场景)。15年只有那些向往在虚拟世界活动里获得更极致体验的用户(比如硬核玩家)才能受益于VR,而在25年,所有想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成为超人类的用户(需要AI的那个用户群体是同一个),都会需要一种足够适合自己的XR 4. 15年的顶级消费VR,操作系统只提供底层的设备API(主要是交互API)和上屏渲染双目画面的合成器,每个应用软件都要靠3D游戏引擎自己实现所有软件交互、绘制空间中所有事物的每个像素,交互方式和用户体验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容易让人晕,有的用起来很累、交互效率低),彼此没有联系不可共存,应用只能用于游戏、视频这样的极少数娱乐/企业场景。25年的XR,应用开始不再渲染自己的画面,操作系统能理解每个应用,能在同一个空间中统一渲染它们,能在空间中同时使用多个应用,在不同沉浸程度之间切换,操作系统统一负责基础交互和UI,提供像眼手交互、窗口之间和窗口与人之间的动态Spatial Layout这样的用户体验最佳实践和设计模式。使用者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成熟一致的用户体验,应用不再像是一个个酷炫的孤立的demo。应用的用户体验和开发者体验也开始能满足所有互联网场景的需求,开发者群体和应用生态都在发生本质变化。 注意以上本质变化都发生在这十年的后五年,其中3和4发生在最近两年——技术发展和带来的创新一直是在不断加速的,只是加速的位置可能已经不在你习惯的地方 其实从来没有过「什么都没有」的时代,从来没有「从无到有」、「凭空出世」的科技产品和科技创新,所有新技术都是旧技术的新组合加上「小创新」,都是建立在旧技术之上的(所以会垒加抽象层、会导致前沿和创新总是在更靠近顶层的地方)。比如黄仁勋CES演讲中这两张图就是很具象化的例子(图 2-3): 第一层:用已有的通用GPU技术 (GUGPU 和CUDA编程)和已有的深度学习技术(CNN)组合出革命性的计算机视觉技术成果 AlexNet 第二层:把 AlexNet 中的技术用于已有的其他领域的机器学习,组合演变出各种革命性的感知式 AI 应用(比如理解语音、理解用户个性化需求) 第三层:在感知式 AI 技术(比如 RNN、CNN -> GAN)基础上演变组合出革命性的生成式 AI 技术(Transformer、Diffusion Models) 第四层:用生成式 AI 技术生成万能中间接口(token),加上 RAG 等「小创新」,跟已有的专业软件开发技术(比如 Serverless 和 Web3、Web IDE 和声明式框架/组件)组合,得到像 AI 编程、AI bot 应用这样革命性的能自主工作的 AI Agent 第五层:把 AI Agent 引入到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AR/MR、数字孪生和物理引擎等已有技术的应用中,革命性的让 AI 即将进入日常生活工作方方面面 另外,奇点确实临近了,不过是「小奇点」,还不是「大奇点」 小奇点: - AI Agent 能做科学研究 - AI Agent 能独立执行动作对外界施加影响 - AI Agent 通过AR和机器人进入物理世界场景 - 进入算力直接兑换智力再兑换科研/研发速度的加速范式 大奇点: - AI完全超越人类 - 技术发展和加速不受人类控制 - 永生(谁永生则另论)

00
Novac42
7月前
中国公司的工程能力一向是非常厉害的。不过这些中文科技媒体对美国科技生态能不要这么张口就来吗?哪里来的依据说Google卖掉波士顿动力是因为嫌弃制造业?对Waymo的投入被你吃了?根据Google卖掉BD时的美国科技媒体报道,主要原因是BD没有像Google的战略设想中一样做通用机器人,它的路线更专门化,收购前很多订单也是来自军方,而Google之前对于做军方生意内部有很大分歧。而且虽然BD会整活,PR声量可能是最大的,但美国的机器人赛道上的企业很多并不止BD一个。美国科技公司相信软件吞噬世界不假,但“软件吞噬世界”并不单纯指狭义的软件业,而是一种模式:软件化快速试错迭代、尽量压低边际复制成本,从这个角度,你可以说特斯拉、SpaceX、3D打印、植物肉这些非软件行业公司也是结合了软件思维来做制造的企业。以美国的创投生态之成熟,自然会看到软件虽然是轻资产但也竞争激烈,别说3D打印和植物肉这种破圈的赛道,投资长寿科技、民用航天乃至可控核聚变的都大有人在,这些不更是重资产重投入长周期回报?中国的优秀企业应该得到更多认可,但夸自己不代表要踩别人,别被“只有自己厉害”的爽文叙事绑架了。

阑夕ོ: 这几天刷推很明显的感觉到英文技术社区对中国AI产业的进步速度处于一种半震动半懵逼的状态,应激来源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宇树(Unitree)的轮足式机器狗B2-W,另一个是开源MoE模型DeepSeek-V3。 宇树在早年基本上属于是波士顿动力的跟班,产品形态完全照猫画虎,商业上瞄准的也是低配平替生态位,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从B系列型号开始,宇树的机器狗就在灵活性上可以和波士顿动力平起平坐了。 B2-W的意外在于切换了技术线,用运动性更高但平衡性同时也更难的动轮方案取代了B2还在沿用四足方案,然后在一年时间里完成了能在户外环境里跋山涉水的训练,很多美国人在视频底下说这一定是CGI的画面,不知道是真串还是心态炸了。 波士顿在机器狗身上也曾短暂用过动轮方案,或者说它测过的方案远比宇树要多——公司成立时长摆在那里——但是作为行业先驱,它连保持一家美国公司的实体都办不到了。 现代汽车2020年以打折价从软银手里买了波士顿动力,正值软银账面巨亏需要回血,而软银当初又是在2017年从Google那里买到手的,Google为什么卖呢,因为觉得太烧钱了,亏不起。 这理由就很离谱,美国的风险资本系统对于亏损的容忍度本来就是全球最高的,没有之一,对于前沿性的研究,砸钱画饼是再寻常不过了的——看这两年硅谷在AI上的投入产出比就知道了——但波士顿动力何以在独一档的地位上被当成不良资产卖来卖去? 那头房间里的大象,美国的科技行业普遍都装作看不到:美国人,如今的美国人,从投行到企业,从CEO到程序员,从纽约到湾区,对制造业的厌弃已经成为本能了。 A16Z的合伙人马克·安德森2011年在「华尔街日报」写了那篇流传甚广的代表作「软件吞噬世界」,大概意思是,边际成本极低的软件公司注定接管一切水草繁盛之地,和这种可以提供指数级增长的生意比起来,其他的行业都不够看。 并不是说马克·安德森的表达有问题,后面这十几年来的现实走向,也确实在证明这条攫取规模化利润的回报是最高的,但美国人的路径依赖到最后必然带来一整代人丧失制造能力的结果。 这里说的丧失制造能力,并不是说丧失制造兴趣或是热情,我前段时间拜访了深圳一家逆向海淘公司,业务就是把华强北的电子配件做成可索引的结构化目录,然后提供从采购到验货再到发包的全流程服务,最大的买方就是美国的DIY市场和高校学生,他们之所以要不远万里的等上几个星期委托中国人来买东西,就是因为在诺大的美国本土,根本找不到供应链。 然后那些学生也只有在读书时才有真正尝试制造某些东西的机会,到了要去大公司里上班领薪后,再也没人愿意把手弄脏了。 但软件终究不能脱离硬件运行,哪怕硬件生产的附加值再不够看,基于采集一手物理数据的入口,制造商腰板硬起来后去做全套解决方案,只取决于能不能组建好的工程师团队,反过来却不一样,制造订单长期外包出去,它就变成产业链配套回不来了。 所以像是多旋翼无人机和四足机器狗这类新兴科技萌芽的原型机一般都还是产自有着试错资本的欧美,也就是所谓「从零到一」的过程,而在「从一到十」的落地阶段,中国的追赶成果就会开始密集呈现,进入「从十到百」的量产之后,中国的供应链成本直接杀死比赛。 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最早在网上爆火的时候,Google X的负责人在内部备忘录里说他已经和媒体沟通了,希望不要让视频和Google扯上太大关系,是不是很迷惑,这么牛逼的事情,你作为母公司非但不高兴,还想躲起来,现在你们懂得这种顾虑从何而来了,就是觉得贵为软件巨头的Google去卷袖子干制造的活儿太卑贱了呗。 当然美国也还有马斯克这样的建设者(Builder),但你要知道马斯克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这样的人现在是极度稀缺的,而且长期以来不受主流科技业界待见,完全是靠逆常识的成就——造汽车,造火箭,造隧道,这都是硅谷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去一步步打脸打出来的名声。 如果说宇树是在硬件上引起了一波怀疑现实的热度,那么DeepSeek则在软件的原生地盘,把大模型厂商都给硬控住了。 在微软、Meta、Google都在奔着10万卡集群去做大模型训练时,DeepSeek在2000个GPU上,花了不到600万美金和2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对齐GPT-4o和Claude 3.5 Sonnet的测试结果。 DeepSeek-V2在半年前就火过一波,但那会儿的叙事还相对符合旧版本的预期:中国AI公司推出了低成本的开源模型,想要成为行业里的价格屠夫,中国人就擅长做这种便宜耐用的东西,只要不去和顶级产品比较,能用是肯定的。 但V3则完全不同了,它把成本降了10倍以上,同时质量却能比肩t1阵营,关键还是开源的,相关推文的评论区全是「中国人咋做到的?」 虽然但是,后发的大模型可以通过知识蒸馏等手段实现性价比更高的训练——类似你学习牛顿三定律的速度降低的斜率也在有利于追赶者,肯定比牛顿本人琢磨出定律的速度要快——成本,但匪夷所思的效率提升,是很难用已知训练方法来归纳的,它一定是是在底层架构上做了不同于其他巨头的创新。 另一个角度更有意思,如果针对中国的AI芯片禁售政策最后产生的后果,是让中国的大模型公司不得不在算力受限的约束下实现了效率更高的解决方案,这种适得其反的剧情就太讽刺了。 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之前也说过,公司差的从来都不是钱,而是高端芯片被禁运。 所以中国的大模型公司,像是字节和阿里这样的大厂,卡能管够,把年收入的1/10拿出来卷AI,问题不大,但初创公司没这么多弹药,保持不下牌桌的唯一方法就是玩命创新。 李开复今年也一直在表达一个观点,中国做AI的优势从来不是在不设预算上限的情况下去做突破性研究,而是在好、快、便宜和可靠性之间找出最优解。 零一和DeepSeek用的都是MoE(混合专家)模式,相当于是在事先准备的高质量数据集上去做特定训练,不能说在跑分上完全没有水分,但市场并不关心原理,只要质价比够看,就一定会有竞争力。 当然DeepSeek不太一样的是,它不太缺卡,2021年就囤了1万张英伟达A100,那会儿ChatGPT还没影呢,和Meta为了元宇宙囤卡却阴差阳错的赶上AI浪潮很像,DeepSeek买那么多卡,是为了做量化交易⋯⋯ 我最早对梁文锋有印象,是「西蒙斯传」里有他写的序,西蒙斯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用算法模型去做自动化投资的开创者,梁文锋当时管着600亿人民币的量化私募,写序属于顺理成章的给行业祖师爷致敬。 交待这个背景,是想说,梁文锋的几家公司,从量化交易做到大模型开发,并不是一个金融转为科技的过程,而是数学技能在两个应用场景之间的切换,投资的目的是预测市场,大模型的原理也是预测Token。 后来看过几次梁文锋的采访,对他的印象很好,非常清醒和聪明的一个人,我贴几段你们感受一下: 「暗涌」:大部分中国公司都选择既要模型又要应用,为什么DeepSeek目前选择只做研究探索? 梁文锋:因为我们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参与到全球创新的浪潮里去。过去很多年,中国公司习惯了别人做技术创新,我们拿过来做应用变现,但这并非是一种理所当然。这一波浪潮里,我们的出发点,就不是趁机赚一笔,而是走到技术的前沿,去推动整个生态发展。 「暗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留给大部分人的惯性认知是,美国擅长搞技术创新,中国更擅长做应用。 梁文锋: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车。过去三十多年IT浪潮里,我们基本没有参与到真正的技术创新里。我们已经习惯摩尔定律从天而降,躺在家里18个月就会出来更好的硬件和软件。Scaling Law也在被如此对待。但其实,这是西方主导的技术社区一代代孜孜不倦创造出来的,只因为之前我们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以至于忽视了它的存在。 「暗涌」:但这种选择放在中国语境里,也过于奢侈。大模型是一个重投入游戏,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资本只去研究创新,而不是先考虑商业化。 梁文锋:创新的成本肯定不低,过去那种拿来主义的惯性也和过去的国情有关。但现在,你看无论中国的经济体量,还是字节、腾讯这些大厂的利润,放在全球都不低。我们创新缺的肯定不是资本,而是缺乏信心以及不知道怎么组织高密度的人才实现有效的创新。 「暗涌」:但做大模型,单纯的技术领先也很难形成绝对优势,你们赌的那个更大的东西是什么? 梁文锋:我们看到的是中国AI不可能永远处在跟随的位置。我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年差距,但真实的gap是原创和模仿之差。如果这个不改变,中国永远只能是追随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英伟达的领先,不只是一个公司的努力,而是整个西方技术社区和产业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能看到下一代的技术趋势,手里有路线图。中国AI的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生态。很多国产芯片发展不起来,也是因为缺乏配套的技术社区,只有第二手消息,所以中国必然需要有人站到技术的前沿。 「暗涌」:很多大模型公司都执着地去海外挖人,很多人觉得这个领域前50名的顶尖人才可能都不在中国的公司,你们的人都来自哪里? 梁文锋:V2模型没有海外回来的人,都是本土的。前50名顶尖人才可能不在中国,但也许我们能自己打造这样的人。 「暗涌」:所以你对这件事也是乐观的? 梁文锋:我是八十年代在广东一个五线城市长大的。我的父亲是小学老师,九十年代,广东赚钱机会很多,当时有不少家长到我家里来,基本就是家长觉得读书没用。但现在回去看,观念都变了。因为钱不好赚了,连开出租车的机会可能都没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变了。以后硬核创新会越来越多。现在可能还不容易被理解,是因为整个社会群体需要被事实教育。当这个社会让硬核创新的人功成名就,群体性想法就会改变。我们只是还需要一堆事实和一个过程。 ⋯⋯ 是不是很牛逼?反正我是被圈粉了,做最难的事情,还要站着把钱赚了,一切信念都基于对真正价值的尊重和判断,这样的80后、90后越来越多的站上了主流舞台,让人非常宽慰,你可以说他们在过去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但做题怎么了,参与世界未来的塑造,就是最有挑战性的题,喜欢解这样的题,才有乐趣啊。

00
Novac42
7月前

Stefy.eth: 🎄特别喜欢Arc团队今年的年度分享系列: 🏷️Nash的推荐: 📖最爱的书:《信息》(The Message) 作者塔-尼希斯·科茨 🎧最爱的专辑:Leif Vollebekk的Revelation 🏷️Devin的推荐: 📖最爱的书:《第四次转折》(The Fourth Turning),1997年由历史学家威廉·施特劳斯和尼尔·豪威撰写 * 评论:这本书几乎是预言式的。它阐述了历史如何以80年为周期循环往复,基本上预测了自写作以来28年的动荡,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事。这改变了她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切都以一种既令人不安又令人着迷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必然发生。 🎧最爱的歌曲: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 🏷️Courtney的推荐: 🎧最爱的专辑:Magdalena Bay的《Imaginal Disk》 🏷️Mark的推荐: 🛍️最爱的购物:去年2月买的一辆电动货运自行车 * 评论:无论是运送杂货、啤酒箱、万圣节的大南瓜,还是40公斤(88磅)的人行道除冰盐,他都能借助电动助力,轻松骑行回家,这种便利带来的满足感无法言喻。 🏷️Dena的推荐: 📖最爱的书:《做点什么:70年代纽约闪耀与厄运中的成长》(Do Something: Coming of Age Amid the Glitter and Doom of '70s New York), 作者Guy Trebay * 评论:70年代的纽约颓废—还包含了一些关于他当时混迹的文化圈的有趣见解。最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身处某地并做些事情的重要性。特雷贝对纽约的描述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认知。 🎧最爱的专辑:A.G. Cook的《Britpop》 🏷️Rosey的推荐: 📖最爱的书系列:《玻璃王座》(Throne of Glass) 🎧最爱的专辑:《我们的秘密》(The Secret of Us) + 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 🎬最爱的电影:《魔法坏女巫》(Wicked) 🏷️Jenamarie的推荐: 🎤最爱的艺人:Katie Lynne Sharbaugh * 评论:我几年前开始关注她的音乐 - 当时她在Spotify上只有约1万名听众。她的专辑还没有完全发布,但几乎所有歌曲都来自她早期的EP(稍作改动!)。看着倒计时出现在她的艺人页面上,以及她的听众增长了16倍,这对我来说真的很振奋人心。我喜欢看到人们"找到自己的受众"并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Vardhan的推荐: 🎧最爱的专辑:Vampire Weekend的《Only God Was Above Us》 🎤最爱的播客:Heavyweight * 评论:这是一个非常温暖人心的关于人类经历的播客。虽然名字叫"Heavy",但内容其实一点都不"Heavy",而是可爱又暖心。 🏷️Josiah的推荐: 📺最佳电视节目:Taskmaster 📺最佳经典电视节目:Northern Exposure * 评论:我曾经认为《辛普森一家》是塑造我的终极节目,直到我看了《北方曝光》。这部古怪、超现实美丽的剧集讲述了一位纽约医生被迫在偏远的阿拉斯加村庄生活和工作的故事,它几乎包含了你想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的所有元素。 📺还有一个需要被提到:Columbo * 评论:每一集(实际上每集都是一部电影长度)都遵循相同的模式:开场是一个有趣的角色实施了一起严重罪案,我们看到他是如何做的,然后观看我们这位邋遢的悲喜剧英雄试图破案,同时用他凌乱的外表、混乱的工作方式和纠缠不休的问题让每个人都感到烦恼。看多少遍都不会腻。

00
Novac42
7月前
最近由极越倒闭引发的《不要攒局》那篇很火,核心结论我也认同。但我在想,为什么从团购、网约车、外卖到今天的新能源汽车,中国市场总是会出现这种新模式出现没多久就百家下场杀成红海的景象?作者反复说,要真创业者,不要混子。可是只要是在一个大厂中厂都想来分羹的环境,就一定会有攒局的混子凑数,因为真创业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就那么一点。
于是问了ChatGPT,这是它的答案。归根结底是一个市场的筛选机制,决定了是筛选出真创业者,而且是能带来颠覆性创新的王者,于是其他人自知打不过根本都不会去攒局;还是市场无法拉开断层差距,于是把资源喂给了一堆南郭先生。
00
Novac42
7月前
看了@艾逗笔 的MCP server导航站,还没人开发crypto相关的server吗,明明非常适合的场景,做市场研究或者一键发meme都很实用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