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不足以表达我有多喜欢这期节目。让我想到《最好的晚年》里讲,老年人的优势,拥有很多晶体智力。当然,老年人跟老年人(比如Trump)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筛选甄别还是很重要。
面对时代绝望:“没问题的,你能经历过来。人什么情况都会经历过来,除了极少数人也许就自杀了或毁了。什么情况都能熬下来。”
“对我们这些安全的人、远离是非之地的人。这个世界的变化主要是你手机上的变化,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受到威胁。”
“我最近觉得最好的一句话,是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一个捷克人说的。他说,‘那时候我们很幸福,但我们一点不知道。’人生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
探讨的话题挺多的,列一些我喜欢/觉得有启发的:
1. 新闻媒介的变化,从泽连斯基白宫谈话展开
我们今天接受国际时事的方式跟过去完全不一样。过去三个渠道早先是报纸和电台,后来加上电视。但现在报纸时代、电视时代都过去了。我们直接在手机上就能看到。这非常不一样。
我们所有人还没有真的梳理过,这样看新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人类从来没有这样过,第一线第一时间面对面发生的事情,而且后续的变化就来自这十分钟。
巴黎和会时,连打电话都不太可能,都是通信、打电报。来来去去会有很多转圜的时间,人可以思考。现在不可以。现在就是只要镜头一打开,一切就要在镜头前面就差不多定下来了。实际上我不知道,如我赋予我那样的权利,这真是千钧一发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分辨你是情绪在起作用,还是你事先想好的。
2. 自画像:自我意识觉醒的信号
3. 自拍时代:人人都可以刷存在感
只有人有被观看的需求,人喜欢凝视自己,很少有动物会在镜子里凝视自己。
从哲学讲,这其实是一种死亡对抗——我存在过。
人最难克服的就是虚荣。托尔斯泰说过,食欲很难克服,性欲极难克服,虚荣无法克服。
4. 语言的同质化
由于统一考试、电视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日益趋于模式化和空洞化,缺乏个性和新鲜感。
方言消失,草根阶层消失。
对比历史与现代政治人物,有修辞、有规矩的高级语言表达在当今社会缺失了。丘吉尔、里根 vs. 现在欧洲的领导人、川普
5. 今天这个世界,书太多了
十分之九的书都可以放进仓库里。当你只有有限的书时,你获得大量的知识和智力活动。当你被书淹没的时候,你还有那么聪明吗?我不觉得。
人的智力跟他面对的知识群,是有一个比例的,超过这个比例,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6. 如何面对当下的时代焦虑
每一代都会羡慕上一代人,这其实是非常幼稚的,就是人生模仿艺术。
人就是这么一个动物,一是喜欢看,一是渴望经历。
《别闹了费曼先生》:冯诺依曼教会了我,不要为你的时代负责。
以赛亚• 柏林:不要有太多的热忱。
我不会对我做的事情后悔,但是我会看清我做的事情,是对不对,有多可笑。
关于未来的打算:
就是一件一件做事情,只要精力还可以,一件一件做事情,就像美术馆一年一年办展览,我是没有规划的人。也没有说是一个长远的打算,到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哪些事情我不做了。我不是这样的。
我就是眼前有哪篇稿子还没写完,哪件事情要开始做了,就是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