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佳以一
5天前
如果我们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成长,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的根呢?
从一出生,我们就被鼓励“向上生长”,但不是向着内心,而是向着家长、学校早已安排好的路径前进。我们只是这些既定轨道上的“执行者”,被不断比较、不断驱赶着往前。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一颗幼苗,每隔几年就被连根拔起,换一个新环境,重新适应新的规则、新的同伴、新的评价体系。

但就像树一样,除了向上生长,更重要的是向下扎根。
什么是扎根?

是静下来了解自己,是用时间体会内心的感受,是在熟悉的土壤中感到安全、被接纳、不害怕犯错。

但现实却是:自我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被极度压缩。探索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情绪被视为麻烦,独处被视为不合群。

没有人鼓励我们认识自己、尊重自己,自我价值感几乎没有机会萌芽。

渐渐地,我们学会了不问自己想什么,只问别人要什么。不再探索真实的感受,而是努力揣测“正确答案”。

害怕犯错,不善于拒绝和维护自身权益,过度关注他人感受,忽略自身需求,害怕独处,渴望合群。

久而久之,我们离自己越来越远。

有一天回头看,会发现:我还在努力,但我自己在哪儿呢?为何如此模糊?

在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中,服从是核心:听话、懂事、孝顺、忠诚……表面看是德育,实际上是一套以恐惧为基础的控制机制。

恐惧来自“不被认可”“不被需要”“不如别人”“不合格”……于是我们不断往上爬,却始终不敢停下来问:我是谁,我想做什么。

在这种环境中一个幼苗怎么可能建立自己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呢?

幼苗学会的只能是规避风险和满足他人期待,而不是探索真实的自我。

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学生,按部就班地正常成长,正常情况下,就是会成为一个“空心人”,即有外壳、能行动,却没有内在的滋养,没有稳定的价值感,也很难体验到真正的喜悦。没有兴趣,没有热情。

这是一群从小被教导如何顺从,却从未学会如何成为自己的人。

这样的结果很意外吗?

但生命不会轻易接受这种“正常”,生命是有自我恢复力的。

就像树苗哪怕在夹缝中,也会努力伸出一根根细小的根须,只要找到一点养分,就会悄悄生长。

少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就发现异常,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生命力。

大部分人都要在成年后、在离开老师和家长的控制之后,才终于获得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于是,花大量的时间重新学习:

如何认识、接纳、尊重自己,

如何摆脱比较,如何与优绩主义脱钩,接受平庸,接受失败,寻找属于自己的热爱,

以及人生本来就就拥有极为重要的技能,如何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而非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

所以大家都说,中国小孩成年后要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这也是空心人的重生。

我们选择了去扎根,去成长为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棵树。

https://mp.weixin.qq.com/s/dDfCAdu8F4ehdMfrW82rJQ

点击阅读原文
1118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浴室沉思

100万+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