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自由市场中,人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得到想要的东西而获利。
想要的东西中,有些对自己有利,有些对自己不利(但忍不住想要)。我门通常把后者称为“上瘾”:烟酒上瘾,刷短视频上瘾,刷小说上瘾等等。
很多人觉得无奸不商,一看到商业化就觉得“又来割韭菜”。其实商业本身无善恶,善恶在于利用商业手段帮助或刺激他人得到的东西,对人是有利还是不利。
在有利的一面,商业化能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奖励创新和冒险,为个人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不利的一面,商业化确实能开出巨大的恶之花,创新和冒险都用在怎么让人更容易上瘾上:怎么更精准地刺激多巴胺,怎么通过诸如“不可预料的奖励”增大诱惑,怎么降低门槛,让人尽快重复动作,养成恶习。
善的商业,侧重点必然在产品和服务上。恶的商业,侧重点则在“刺激”和“比较”上。刺激,就是找到各种让多巴胺疯狂分泌的方法。比较,就是找到各种让5-羟色胺疯狂分泌的方法(这个化学递质跟我们的社会地位有关),也就是焦虑营销。
食物和新鲜事物,是多巴胺分泌最大的两个刺激源,这是进化刻进我们生存本能中的,无法关闭。同样的,社会地位的比较,也是一种进化本能。这些本能一定会刺激我们采取行动,靠意志力和理性去控制就像用一杯水去浇整栋燃烧的房子,不可能有用(自律是不存在的)。
所以在“食物”方面,商业之恶催生了大量的研究,研究什么味道、什么口感、什么声音,能最大程度刺激多巴胺分泌。薯条松脆的程度、薯片入嘴的声音、配料酸甜鲜的味道、油脂的完美组合。。。只要多巴胺被刺激起来了,即使明知道食物缺乏营养甚至有毒,都还是会忍不住渴望的。
在“新鲜”方面,短视频和电商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切换速度和频率,我们的大脑哪里招架得住。同样的,无脑小游戏对大脑的刺激也是前所未有得精准,从游戏的音效到点击的震动,到画面的刺激,都是经过大数据精心调配出来的。
在“比较”方面,从社交媒体到各种卖课,都在不断创造一种隐形的“比较”:你不做这个、不学那个你就落后了,你就被同龄人淘汰了,别人都在做你得跟上啊,要融入主流啊。这些就是焦虑营销、恐惧营销。
在社交媒体和大数据时代之前,商业开出恶之花,还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骗子要踩点、收集信息、大量试错,才能成功,而且一次只能骗少数人。但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在打开我们生存本能开关这事儿上,就好像一夜之间从拨号上网来到了5G,从360p来到了王心凌霸总版高清,其杀伤力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有时候,我也真的很理解,为什么大家谈商色变,对“商业化”PTSD。真的就是处处毒坑。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么庞大、进步、有效,又不可能离开商业带来的效率、合作规模和创新。
应对方法我觉得就是,开始养成新的习惯,去分辨到底商业手段帮我们实现的,到底是哪一种。要去仔细体会,是营养还是“感官刺激”,是长期主义还是短期利益,是真正的成长还是焦虑和恐惧。不能偷懒把总开关关上,从而像关闭了所有情绪一样,挡住“坏的”,同时也损失了所有好的。
新的时代,就是一个在为自己负责上,完全不能偷懒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