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活动,好几个小组都在做同一个任务:大家拿到不同的信息碎片,要拼凑出正确答案。
因为这些信息碎片可能是矛盾的,所以拿到任务后,有的组直接乱成一锅粥:有人吵架,有人为了和气被带偏,有人则完全跳出材料自由发挥。
但我们组很轻松就搞定了,秘诀特别简单:根本不需要太多讨论!我当时牵头,每人负责一部分,按顺序把信息整理出来,然后分类统计、整合,找差异点,寻求交集,就这么高效地搞定了。
所以说,有效的合作,绝不是一群人对着同一个问题讨论个没完。而是彼此“互为接口”,每个人独立负责一部分(擅长的),按照约定好的规则行事,不用频繁沟通。有一个人掌握全局,其他人跟他对接就行。
在这样的活动中,平庸者和优秀者会明显拉开差距。其实,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不平庸的潜质。之所以最后变得平庸,无非是一次次向从众和即时满足妥协。
- 从众:人作为社会动物的归属本能
- 即时满足:人作为生物体的趋乐避苦本能
对抗平庸,本质上就是与这两种根深蒂固的本能对抗。要敢于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要能够延迟满足,忍受短期不适以获取长期成长。
刚才故事里,我们组的分工模式,恰好是一种对抗平庸的方式:
1. 它消除了从众的可能性,每个人必须独立思考自己负责的部分
2. 它强制责任明确,没有人能在模糊边界中躲避或依赖他人
3. 它避免了"共识偏见",不因迎合多数而牺牲准确性
4. 它最小化了无效讨论带来的即时情绪满足(追求和气)
这种模式在创业团队中尤为有效,因为它要求每个参与者都有:
1. 极强的自驱力和责任感
2. 精确的自我边界感
3. 能独立思考又能服从整体框架
平庸者难以在此模式下工作,因为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能力的真实边界,没有任何舒适地带可以躲藏。
我突然想到,这不类似 BaseCamp 推崇的ShapeUP 方法吗?他们把产品开发工作分成六周一个周期:资深成员先“塑形”,经过深度思考,定好方向和边界;执行团队全权负责实施,中间不受干扰;最后两周是“冷却期”,团队成员自由支配时间,用于消化或创造。
这种模式既对抗了从众(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一定程度上对抗了即时满足(六周专注,不求短期反馈)。一个团队想摆脱平庸,除了靠个体的意志力外,还需要设计一套机制,让成员无法从众,也无法沉迷于即时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