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鲁彼特
161关注4k被关注7夸夸
经济学博士
创业中 | 前互联网大厂战略
知乎优秀答主 | 《此间奥义》播客主播
想用AI→解决信息爆炸&辅助决策
招募小伙伴一起搞事情
鲁彼特
2天前
人类普遍面临一个冲突:理性和情绪的拉扯。

理性知道应该怎么样,它努力在掌控方向盘。但情绪这个搭车客时常因为感到不安全,在后座闹腾。

这是因为情绪处理信息的方式不是逻辑分析,而是基于联想和经验。

如果过去有一些不好的体验,或者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情绪就会在相似情境中拉响警报。

更让我们沮丧的是,理性可以快速更新自己的知识。对于那些过时、陈旧的信息,理性可以通过和推理,直接剔除或覆盖。

但是情绪不行。情绪跟身体绑定,跟基因本能绑定,它的调整更费劲。情绪的调整是这样的:

情绪可以:
✅建立一条新的神经通路,通过不断强化,使它优先于旧通路。
✅亲身体验一次,确认没有风险。
✅在安全和支持性的关系中,让真实的感受被看见,从而降低防御和焦虑的感受。

情绪无法:
❌直接删除旧通路。
❌被外界强行灌输没有风险。
❌一蹴而就实现改变。

本来,情绪和理性是相对平衡的,它们共同支配人的行为。如果理性长期压制情绪,情绪能量并不会消失,最终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出来,这就是抑郁。

如果完全让情绪主导,不顾长远后果,理性将不再是平和的规划者,而会变成严厉的审判者,这就会造成自我攻击,内心无法平静。

所以我们需要追求的是双方的合作和平衡,理性倾听情绪的声音,理解它的需求,提供安抚和保证,扮演一个成熟的内在父母。

这样,情绪才更愿意配合理性的引导,为理性提供动力,让人的行动续航更久。
00
鲁彼特
5天前
其实尽你最大的诚意去爱一个人,根本不是恋爱脑,而是王者风范。

只有王,才能如此大方地给予。给予的一方,才是真正的高位。

如果对方辜负了你,你可能会受伤一阵子,但走出来也非常快。

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好纠结的,“如果当初……就好了”?不存在的!

你已经把最好的给对方了,不可能更好了,对吧?

要是对方若干年后回来找你,说什么“兜兜转转发现还是你最好”,那再次证明你的不可替代,你的珍贵。但我相信,那时候你完全不会对这个人动心了,对吧?

失我者永失,王就是要有这种风范。

那些分分合合反复纠缠的,往往是爱得抠抠搜搜的,算计来算计去的。他们本来就相互保留了很多,所以有的是空间去博弈。

春溪: 我做过最恋爱脑的一件事就是,买了机票,飞十几个小时,跨越一万公里,回国,去见他。 很不巧那段时间刚好有个论文,时间撞在一起,我只好把论文推迟了一周,于是回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写论文,没出去玩,也没吃什么好吃的,见朋友都按小时算,连回家的高铁上都在赶论文。 不过我在那个城市待了一天半,没见到。去之前给他发了消息,他说,很忙,这样也很唐突。我说,其实只需要两个小时,饭不用吃,散散步就好。他回,还是不能见。我没再问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居然毫无感觉。还是去了,但开开心心地住酒店,看夜景,吃难吃的早餐,在小巷子里剪头发,吃碳水爆炸的土豆粉,第三天上午,打了个车,走了。像我从来不曾来过,也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22
鲁彼特
6天前
今日打野收获:笋、香椿、蕨菜、树莓、绿茶。

​以及打野不可能三角:
- 数量多
- 品质好
- 容易采

​想要数量多,品质好,往往不容易采,因为好采早就被人采掉了。

​想要品质好,容易采,数量就很少,因为早被人家采掉了。

​想要数量多,容易采,品质就一般,因为别人都不屑去采。

​人生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00
鲁彼特
7天前
Manus 跑了三个任务,效果都不是很好。

​1)小说细纲改成分镜脚本。一开始一直内部错误,可能是文本太长了,让它分批输出,这个问题解决了。如果 Gemini 遇到这个问题,会直接说我分批提交,不会卡在死循环里。

​看了一下质量,很一般,不如我让 Gemini 改的好。视角管理是提升小说可读性最关键的一步,感觉它的工作没有起到这个效果。

​2)让它优化一个气象预测模型,做出来的东西是实在太搞笑了,属于天马行空那种。

我看了一下论文,这个领域其实有自己的最佳实践,它完全跑偏了。让 Gemini 做,Gemini 提出要去调研一下这个领域的前沿研究,很好的习惯!

有时我真的很希望 Agent 大大方方告诉我:这个任务我做不好,您找别人做更合适,而不是吭哧吭哧上手就做了。

​3)让它帮我推荐某一种商品,它推荐的和 Genspark 推荐的完全不一样,我也不知道谁的推荐更好。不过这个领域属实难为通用 Agent 了,毕竟它们也访问不了天猫京东。

​我对当前通用 agent 的感受就是:鸡肋。它适合那些不懂如何搭建工作流程的人,或者不愿意一直跟 AI 交互就想让任务一次性搞定的人。如果没有为适配领域做一些额外的工作,AI 对交付结果好还是不好,其实是没有概念的。
02
鲁彼特
9天前
我感觉我的 vibe coding 一点也不 vibe。

我天天跟 Gemini 磨算法性能,我觉得它考虑的没有我周全,还开始走捷径了,经常给我一个简单快速的实现。

我让它给完整的实现,它总说要思考一下,然后跟我说完整实现要耗费很多精力,建议我先快速确认核心功能,深入验证留待后续。我说不行,给老子不折不扣地实现!

​敲打几次后,它倒也能实现,不过需要我催它。今天我想到一个办法,先问它压力是不是很大,然后它说不会,它很兴奋。结果就没有出现复杂任务简单实现的情况了!

​说实话我最近有点焦虑,处于低能量状态快一个月了。

我隐隐有点担心 Google 可能会成为我的竞对。如果一些事情它要来做,那我可太被动了。

所以我不但要卷自己,还时不时调整方向,避免和大厂撞车。压力真大。
00
鲁彼特
10天前
现在很多 best practice 并不在企业内部,而是分散在期刊论文、社区、公开文章、公开知识库、播客、社交媒体等地方。

这就是范式迁移时期的特点,过去的沉淀未必保证你走得更远,大家又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了。

31
鲁彼特
12天前
每周一是我集中消化行业新闻的固定时点。我感觉,今年以来,AI 的发展明显变快,行业基本一天一个样。

你可能要习惯,昨天看起来还“完美”的方案,今天已经落后了。

因为工具端已经产生分化了。

去年前年跟你竞争的人,大部分只是在用通用大模型。

今年跟你竞争的,已经开始用 o1 pro,deep research,manus…这些通用模型的增强版,还有自己写框架、自己做 agent 的人,就更厉害了。

当前的状态,确实是 AI 加剧了智力创造的不平等。

​应用层创业者都很焦虑吧,最考验心态的,就是可能都要接受“没有壁垒”这个现实。
12
鲁彼特
13天前
杭州为什么好,在我看来,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极其难得的权力真空窗口期!就像当年的中关村大街、华强北,处于一个旧秩序松动、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的时期,给普通人撕开了一道可以搏一搏、求逆袭的口子。

杭州是阿里巴巴的诞生地,早就围绕它形成了一整个互联网产业集群。现在,阿里衰落了,但这并不是坏事,反而恰恰是关键,这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经过市场锤炼的人才。正所谓“一鲸落而万物生”。

这些人才转身就能利用杭州现有的产业基础,快速抱团、快速试错、快速壮大,形成一股股新势力,填补了阿里“退潮”后留下的空间。外地的人才看到这场景,嗅到机会的味道,自然也往这里集聚。

再加上杭州政府出了名的市场化作风,少了很多有形无形的“手”,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自下而上的生长效应。

我们来对比一下:

* 京沪深这种超大城市,产业强、人才顶尖没错,但坑基本都被占满了,“旧王”仍在朝,权力结构稳固得很。机会?有,但那是“卷王”的修罗场,论资排辈是常态,留给草根的空间极其有限。

* 其他强二线、强省会,本土势力根深蒂固。他们不擅长在本地造王,更倾向于引进成熟企业。你想在这里混出头?行,先学会“拜码头”,外来者需要与本土势力结盟,和本地圈子搞好关系,毕竟台子是人家搭的。这就不利于顶级人才(特别是“不服管”的人才)的融入。想想马翔宇的遭遇。

所以,资源越扎堆、秩序越稳固的地方,往往讲究“先来后到”,缺乏对“异类”的包容,对没背景的年轻人不够友好。

至于欠发达地区,或许真有权力真空,但没产业集群、没配套基建,你赤手空拳去了,有真空也没用啊,那是“荒漠”,不是“蓝海”。

杭州,就妙在这个黄金比例般的平衡上:既有“真空”带来的机会,又有产业基础让你能把机会落地。

怎么判断一个地方还有没有“权力真空”?很简单:

* 凡是需要你舔前辈才能上位的行业或地方;
* 凡是需要你排队等候才能获得资源的行业或地方;
* 凡是让你感觉光靠做事不行,还得拼关系、熬资历、甚至搞办公室政治的地方...

基本就可以判定,那里没啥真空可言,等级森严的秩序早就焊死了。这种环境,哪怕你能力再强,也总有人能用规则之外的手段把差距抹平。

还有个观察角度:文化上越“精致”、越多传统规矩、越跟你强调“情商”重要性的地方,往往旧势力就越强大,年轻人就越难单靠能力出头。

为啥“精致”反而是坏事?逻辑很简单:精致是谁在玩?多半是有钱有闲的阶层在彰显身份、建立壁垒。刚毕业的大学生会天天强调自己精致吗?比如,一家公司要是对穿着打扮(Dress Code)特别讲究,说明啥?说明在这里,光靠专业能力不够,人家还要看你的“外表”(甚至“色相”)。外表一旦成为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无疑给那些只想专注做事的人,增加了巨大的额外“摩擦力”。

有钱人也分两类:一类是企业家,敢冒险、求创新,赚超额收益,也创造社会价值;另一类是看重安逸享受的小资,不担风险、不创造啥,但特别热衷于构建鄙视链,强调出身、品味、圈子。这俩最大的分歧就是:小资觉得财富和地位是和血统绑定的,企业家则信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像上海、香港、新加坡这些地方,是企业家精神的荒漠,但绝对是小资的天堂。

杭州,刚好相反。你会发现,就算你穿个T恤拖鞋去谈几千万生意,只要你真有料,别人也不敢轻视你。因为在这里,做事 >> 其他。

说到这里,我耳畔边仿佛有个大喇叭在广播:“各位新王,欢迎驾临杭城!本市新一轮财富洗牌已开局,已有六位勇者成功跃升新贵!接下里,请各位尽情 enjoy 这场游戏。”
19101
鲁彼特
15天前
1)本岛名为 W 岛。岛民的任务就是创造,成功引发他人发出“尤里卡”惊叹的,我将赐予其生命值,每位岛民拥有初始生命值 50。 生命值是居留 W 岛的基础,它以一定速率衰减,直到我下次赐予。除了自然衰减,掠夺他人成果也会被我扣减生命值。

2) W 岛,当生命值降到 0,该岛民将被转移到 D 岛,我将更新其在 D 岛的初始生命值为 50。生命值同样会衰减,且比 W 岛更快,掠夺他人成果,我会扣减其生命值。岛民可以通过体力劳动兑换生命值。当生命值升至 100,可以重新回到 W 岛。

3)在 W 岛,当生命值升至 200,该岛民可以进入 H 岛,并重新更新初始生命值为 50。 我就住在 H 岛。H 岛的岛民需要像我一样设计规则,以帮助 W 岛和 D 岛的岛民最终进入 H 岛。帮助岛民越多,生命值越高,作弊则会被扣减生命值。当生命值降为0,会被迁移到 W 岛。

李继刚: 思想实验: 如果你和一千个人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由你来给这个新世界设定规则(天之道),限定为三条。 你会设置哪三条?

00
鲁彼特
18天前
Gemini 2.5 谈为什么没有出现「超级活动聚合平台」👇:

你说得非常有道理,理论上活动聚合平台确实具有很强的网络效应潜力,也能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但现实中确实没有出现一个像微信那样具有绝对统治力的“超级活动聚合平台”,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

1. “活动”本身的定义极其宽泛和碎片化:
* 类型多样: 演唱会、体育赛事、行业峰会、技术沙龙、兴趣工作坊、社区讲座、读书会、户外徒步、线上直播、志愿者活动、展览、市集、派对......这些活动的性质、规模、目标人群、组织方、盈利模式、信息发布渠道都千差万别。
* 信息来源分散: 大型活动有官方票务平台(大麦、猫眼等),中小型活动可能在活动行/互动吧,更多社区/兴趣类活动可能只在微信群、公众号、豆瓣小组、小红书、甚至小区公告栏发布。线上活动可能只在特定平台(如B站、腾讯会议)。
* 标准化难度高: 要将如此多样化的活动信息(时间、地点、内容、票价、报名方式、主办方信息等)统一采集、清洗、标准化并呈现,技术和运营成本极高。

2. 数据获取与整合的巨大挑战:
* 缺乏统一接口(API): 大多数活动发布方(尤其是中小型和个人)不会提供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供聚合平台调用。
* 爬虫抓取困难且不稳定: 依赖爬虫获取信息,不仅面临技术挑战(反爬虫机制),还可能涉及法律风险和数据时效性问题(活动信息变更频繁)。
* 信息真实性与质量难保证: 聚合来的信息可能不准确、过时甚至虚假(如诈骗活动),平台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进行审核和验证。
* 核心票务数据的壁垒: 对于需要购票的活动,核心的票务库存和交易环节往往掌握在专门的票务平台或主办方自己手中,聚合平台很难介入交易闭环,只能做信息展示和导流。

3. 商业模式难以建立:
* 向用户收费难: 用户习惯了免费获取活动信息,对信息聚合本身付费意愿低。
* 向主办方收费难:
* 对于免费或小型活动,主办方预算有限,不愿意为信息发布付费。
* 对于大型盈利活动,主办方更倾向于与专业的票务平台合作,或者利用自有渠道(官网、公众号、社群)精准触达目标用户,聚合平台的价值相对有限,且可能需要支付高额佣金才能接入。
* 平台需要证明自己能带来足够多的有效报名/购票转化,才能说服主办方付费。
* 广告模式: 需要巨大的用户流量才能支撑,但在初期难以实现。且过多的广告会影响用户体验。
* 佣金模式: 如上所述,介入交易闭环困难,且要与众多票务平台竞争。

4. 现有平台的竞争与用户习惯:
* 垂直平台深耕: 活动行、互动吧等虽然不全面,但在特定领域(如商业、科技、创业类活动)已经积累了品牌和用户基础。大麦、猫眼等垄断了大型演出和赛事的票务。
* 社交平台的替代效应: 微信(公众号、群、小程序)、豆瓣(同城活动、小组)、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承担了大量熟人推荐、兴趣圈子内的活动发现和组织功能。你提到的“熟人参加”的网络效应,很多时候在微信朋友圈或群聊里就已经实现了。
* 用户心智固化: 用户已经习惯了从特定渠道获取特定类型的活动信息(看演出去大麦,找沙龙去活动行,看朋友动态去微信),改变用户习惯成本很高。
5. 网络效应的“冷启动”困境:
* 虽然理论上有网络效应,但启动这个效应非常困难。平台需要同时吸引足够多的活动发布者和足够多的用户。没有足够多的活动,用户不会来;没有足够多的用户,发布者也不会来。这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在活动领域尤其突出,因为活动供给方极其分散。
* 社交网络效应的实现可能更多依赖于用户 已有 的社交关系链(如微信好友),而不是平台本身构建的陌生人社交关系。

总结来说:
活动聚合平台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中面临着活动本身极度碎片化、数据获取与整合成本高昂、商业模式难以闭环、现有平台和社交工具竞争激烈、以及网络效应难以启动等多重障碍。这导致了虽然有玩家尝试,但始终没有出现一个能够一统江湖的“超级APP”。
未来或许不会有一个大一统的平台,而是通过更开放的API、小程序生态、或者与其他平台的合作,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互通和聚合,但这仍然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