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领域知识如何平衡深度和广度?
我觉得跨领域知识不需要深度,也做不到深度。
我们为什么要去积累跨领域知识?并不是为了积累而积累嘛,是为了通过多元视角,真正看清事物和问题。一个三角体在不同角度下,每一面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阴影。你看一面,和看到了每一面综合起来,那完全不是一个理解程度嘛,对吧?跨领域知识就是一体多面的其他面。
比如,我最近在跟一个学员聊职业规划,她是个工程师。我讲起商业上如何通过SOP和数字化运营,优化成本,她说工程学上有类似的原理。我们彼此补充了对方的角度,对流程优化这件事就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比如,我说简历不要写太满,很多人就抓不到那个度。什么是太满?减到多少才叫不太满?但我说简历要留白,大家就一下子懂了,能自己把握了(毕竟都懂画里留白突出重点)。
我们学习跨领域知识,并不是拿来做专业使用的。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情还是留给专业的人做。我们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更好的沟通、合作。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跨领域知识不需要深度,其实也不需要广度,需要的不同学科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清单革命》那一期。阿图葛文德医生,不需要在建筑学上深挖,他要的是明白一个mega项目,这么多的合作方,涉及的又是对安全性、合规性要求这么高,有这么多细节要考虑的事情,是怎么有条不紊,不出错得高效完成的。他也不需要在飞行上理解得很深,而是要知道,那么多数据、仪表,那么大压力,飞行员是怎么减少出错的。然后,把共性提取出来,用在减少医疗事故上。
我们在商学院学这么多各行各业的案例,也不是为了成为多领域专家,而是从不同行业中获得启发。比如,丰田模式如何应用在日常工作流中,瑞幸模式如何应用在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运营中,奈飞模式如何应用在别的企业的转型中,等等。
同理,心理学要融合大脑神经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才能真正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思考快与慢》的作者Daniel Kahneman,不就是以心理学视角,解决了经济学局限,从而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吗?
昨天刚刚更新的新一期节目《芒格之道》,正好也讲到了芒格著名的「多元思维模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大量阅读,用不同学科的模型看世界,只需要我们抽取共性,增进理解,不需要当作「学习任务」,去增加一大堆根本用不起来的知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