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聊了一些项目的PM
会被问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第一段创业的时候,你们是如何确认做的产品形态是被用户真实需要的?」
「需要拿到哪个数量级的反馈,才能confirm这个场景有效?」
每每听到,我都会稍微有一些卡壳,因为当时的确没有做一些数量级别的评估。
但是还是有一些back info可以参考:
1️⃣看竞品有多火,看竞品在画哪些饼🫓
2️⃣潜伏竞品群,看用户在吐槽什么
3️⃣看当前赛道出了几个独角兽,他们活的怎么样
4️⃣判断清楚当前的场景/赛道是否有裂变的潜力(如可以出现一个用户裂变转化一万个用户的效果)
5️⃣慎重评估调研过程和实施过程的balance,不要为了拿更多的「数」而导致「速度变慢」,有一些反馈就可以边跑边迭代
6️⃣定义清楚比较性优势。如果没有明显的比较性优势,早期用户侧构建信任会难一些(如何与陌生用户建联也是一门学问)
另外就是,今天又机缘巧合的聊到「如何看待乔布斯和马斯克?」
我的答案是:
1️⃣ 有跨时代的定义新交互/新行业/新场景的能力固然重要
2️⃣但更关键的是,乔布斯和马斯克都很重视「交付质量」,小到螺丝钉的成本,屏幕玻璃的厚度,所有细节的交付和测试/质量评估都是他俩非常重视的部分
3️⃣重视测试/交付质量的founder,是一个好的founder
有一个靠谱的点子,最美妙的过程是找到几个重视这个点子,也有共同痛点的早期用户,然后一起共创和打磨。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越来越清晰,你最想和哪个群体的用户站在一起。
大家都会有舒适区,which非常正常。
也有概率会先做一个满足一部分人需求的产品。
但只要是「心之所向」,那时间会帮助匹配和筛选,让产品走到它该成为的方向上。
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这是一个一个月的产品,还是一个两年的产品,还是一个十年的产品。
很多时候靠认知,很多时候靠运气。但都少不了扎实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