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哇啦哇啦耶
3月前
初中生听刘旸教主前两天多多指教的播客,对其中一句有点感触,随便写写。当公共平台言出现脱离语境的简短言语,引出的笔画化理解与完全性设想是否有存在价值

当下时代人们所收信息时,直击感知的只有所呈词句。而思维本能将新的片段化信息逐字与对于言者所具了解联合在一起。尝试从所谓“新形象”的接受甚至拆分到笔画,与一切看似有关的“旧印象”中找联系,并以自我认为合理的理由对其进行解释,那旧印象就包括担不限于对言者的了解,更是把对社会现象的了解与其进行融合。似乎是极力贴合个人认知的一种显现,又似乎是对于所阅对象下意识的了解欲望。

但面对潮涌般众多、普遍刺激性强的泛泛讯息,以浏览为主的第三方视角通常不会太过严谨。自主主观的不在意、不屑于,往往超过下意识的进一步求知,从而不会花费时间理性了解言者所历。同时言者所对的对象,对象所感,在浏览视角下仅化为尽可能与已知建立联系。

当阅者本就对言者了解粗略,或已知片面了解与其所见不匹配时,对原词句的解释就已经没有了意义。

况且人类第一反应对简单语言的完全性设想也是本能化行为。当第三者完全无法将眼下言论与旧形象产生联系时,便会生出主观猜测。当意识足够认可一个猜测或从中受到的新鲜感足够强大时,潜移默化中猜测会盖过事实的吸引力。从而更不屑于了解“其所历”,自然而然“其所感”的重要程度远比不上“我所感”的重要程度。

其实是一种作为阅者极自私的心理满足,但产生对信息的满足似乎又本就是普罗大众接受讯息的主要目的。所以该现象也许是无可避免的。

而抒情性简短语言的本意便会被无限曲解放大,或与任何可能呈现于公众但仅一面之缘的人产生联系。一切又不得不归根于人作为阅者必然之本能 ,即只要观者足够多,那注定有千万种解释。因此在社会中当言者的受瞩目度足够高时,往往言论自由度大大受限。说的越多,字里行间易被曲解放大的就越多。说的越少,留给完全性设想的空间就越大,就算后期追述再多对本意的解释,人们还是会倾向于本能下看似更合理,更能满足自我的印象与设想化的解释。

所以没有语境的抒情或言论,注定被曲解,而再观任何以阅者为身份所作的解释,也就自然没有任何意义。
81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一起听播客

108605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