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倪夏莲的比赛之后,我刚好又看完了《绝望写手》第三季,越来越觉得人的职业生涯是很漫长的,机会可能反而不在太年轻的时候。倪夏莲61岁还能打进奥运会,黛博拉71岁当上深夜秀主持人,我很喜欢的《秋园》《我本芬芬》的作者杨本芬,80多岁才出书。
如果能找到自己热爱的“职业生涯”,从二十多岁开始,一直到七八十岁,只要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就是可以一直发挥。保持在场,持续经营做这件事,不论做得好做得坏,在巅峰还是低谷,都一直不退场,埋头继续做下去。“在场”真的很重要,它和得到什么成绩无关,它代表你始终保持状态,有手感有经验随时能再次上场。机会来临时,你可以稳稳接住。机会一直不来,你也有自己的节奏和乐趣。
看多了这样的事情,就会知道人真的不用在太年轻的时候过于着急,早早把自己榨干耗尽。压力太大或者执念太深,凡事非要在短期内争个输赢高低,只会太早把自己逼下场,下场后再想上场就会变得非常艰难。有些领域一旦消失,就是彻底消失,后来涌入的人会把一切瓜分的一干二净。因此在状态不好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苟着做事,慢一点,轻一点,频次不用很高,姿势不用那么漂亮,表面也不用那么风光,但一定要在场上练习动作,维持自己做这件事的能力,即使不能精进也不要退化。你在那里,那里就会有你的一个位置。随着时间过去,许多人都退场了,你会成为那个经验丰富且熟悉规则的人。就像《绝望写手》里71岁的黛博拉可以打败20多岁的年轻人成为主持人,因为她从来没有退场过。即使在人气最低迷的时候,她也在演出,她随时可以登上舞台接受聚光灯的考验。
如何把一件事长久地做下去,延续到中老年时期,远比“少年得志”“年少有为”更值得我们观察和学习。我想,最简单的就是,不要对年轻的自己太苛刻,你要相信生涯会很漫长,那些失败都只是缓冲,让你在某个时期不要过度用力,不要爬得太高摔得太重。那些求而不得也只是蓄力,让你在更合适的时机实现目标。一切都是为了把你拉得更均衡,更稳定,更长远。总之,有这种相信,人就不会被当下困住,而是会把每个当下都当作在场练习。只要一直在场,真的,好事就是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