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杨昌
1月前
体验了两天“360智绘”的涂鸦功能,感觉不比光年之外的 DoDoboo 差。

甚至,还可以通过提示词,来指定涂鸦生成对象。要不是使用频次不高,我差点就付费了。

联想到之前,AI搜索、视频分析、论文分析等很多我用得比较多的功能,也都被打包进了“360AI搜索”。

我不由自主地开始焦虑:“生成式 AI 时代,到底什么是竞争力?”

公司层面和产品层面的,我还没咋搞明白,但个人发展层面,目前有3个不太成熟想法:

1、真枪实弹的历练机会,要尽可能多

几年前见过一个知乎帖子(图一),里面说“建立一个朝代,搭建朝廷的管理框架,一个县的人才就够了。”

具体到这帮人身上,他们之所以能行,是因为有足够多真刀真枪的锻炼机会。

所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实战机会,不断在真实业务中用AI做出成果,对我来讲,也是个不错的选项。

2、利于出结果的组织文化,尽可能争取



Kimi 产品负责人有篇文章,叫做《看组织才能看到产品的未来》(图二),里面有个特别感同身受的观点:

“组织对产品的影响,要比技术和产品设计本身更大。

一个产品接下来怎么发展,并不是某个产品经理决定,而是整个组织运转了之后产生的结果。”

回到第一条,能用AI做出什么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组织是怎么运转的。



所以,如果有得选,选一个更有可能出好结果的组织;如果没得选,那就想办法搞定各方面的关键角色,让组织尽可能朝着能出结果的方向去运转。

放在以前,内向的我确实搞不定,但现在有了AI,情况确实有了些变化:

从上往下的角度,AI是趋势,AI已经给很多公司带来实打实的好处,比如AI概念股的涨停等等。因此,相对比较好说服。

从下往上的角度,AI已经明确地带来了效率地提升,多数高绩效员工,再也回不去没有AI的日子了。所以,总有突破口。

3、尽可能聚焦核心优势

最近在AI团队里发现一个趋势,有了AI增强过后,大家并没着急说要多项全能,反倒更聚焦各自的核心优势了。

拿我自己举例子,陆陆续续尝试过很多能力圈之外的领域,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真正值得把后背交给对方的合作者,一般更倾向于在我优势项上找我。

因此,如今再接到不擅长的需求,都是第一时间拒绝掉。有的明显有更合适的人去做,我就推荐给他们;还有的需求方压根儿没想清楚,那就晾一会儿。

不过,浸泡在各种AI 同行的圈子里,也经常被很多让人眼馋的成绩触动,时不时地会想要不要尝试他们的事情。起心动念过后,再仔细做一下评估,却经常发现不合适、不划算,也就作罢。

但综上不难发现,在聚焦核心优势和增强核心优势上,做得还是比较有限。看来,接下来还得深挖深挖。
87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AI探索站

69955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