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L先生20年写的文章,还是很有启发,真是半衰期长的内容啊
简单记录一下笔记
关于「立身之本」的第一个问题:
我是否拥有让我不会轻易被后来者替代的技能?
且不说本来就有的35岁危机,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有一个特别可怕的现象就是,
你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好不容易学会的技能,
由于出现了对应的软件/功能,
即使是新手也可以很快做出和你差不多的效果
我们精心打磨的技能、赖以生存的经验,
非但没有「越老越吃香」,很可能还会变得一文不值,
甚至会让我们墨守成规,更难拥抱新事物
关于这一点,L先生给出的解题思路是:
不要死磕单一技能,而是组合多项技能,在交叉细分领域构建自己的独特优势
我以前听一些明星这样形容自己:
歌手里面最会演戏的,演员里面最会唱歌的
其实我们也可以尝试模仿这个句式来为自己拓展思路:
程序员里最懂产品的,产品经理里最会编程的
设计师里最懂营销的,营销人员里最会设计的
销售里最懂数据分析的,数据分析师里最懂销售的
……
至于要如何才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里都构建起足够强的优势,就需要我们借助AI来加速学习进度了。
这时AI就不是那个要抢你工作机会的人了,反而变成了你的帮手
第二个问题:我是否拥有别人认可的作品和愿意付费购买的产品?
非技术人员的产品是什么?
可复用的方法论
一条很常见的路径是:
1、你做出了一个成功案例
2、你尝试总结自己的经验
这个过程中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优化
……
3、你尝试把这个方法论卖出去
(1)求职:把它作为你简历的一部分
(2)影响力:发布在公域或私域平台,链接他人
(3)知识付费
根据不同职业的特点,沉淀方法论的角度还可以多样化
以老师为例
【面向学生】
(1)具体的学科知识
(2)学生如何提高成绩
【面向考老师的群体】
(1)如何考教师资格证
(2)如何考编,如何面试
【面向在职教师】
(1)如何备课,如何设计课件
(2)如何做好班级管理
(3)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
(4)如何赛课
【面向其他学习知识的群体】
比如英语老师可以分享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
其他学科类推
【如果这个老师还做了自媒体】
老师如何做自媒体
【面向家长】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如何保证孩子心理健康
关键就在于,你要有「一份时间,多次使用」的意识
要时刻问自己:我此时此刻干的活,能不能帮到别人,能不能帮到未来的自己?
第三个问题:我是否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口碑,让别人信任我、愿意和我合作?
前一段时间挺多人讨论title到底重不重要
我觉得title(前提是真的)一定是很有价值的,
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信任问题
但是没有title怎么办?
也很简单,把时间线拉长,持续地去输出内容,持续地在与人链接的时候把事情做好
我见过仅靠一篇文章就获得大佬赏识,然后被推荐,一下子就把影响力做起来的案例
我也觉得,即使L先生说不是一个大号,仅靠讲立身之本的这篇文章,就足以让我对这个号主产生很强的信任
但在我们的能力还没有那么强的时候,就不要想太多,先把手头能做的事情做好
要相信时间是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