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于冬琪
2月前
这两天,我也在吃那位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的瓜。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就这样的公关水平,是怎么当上高管的?

作为一个曾经的百度人,对此也想聊聊——
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很傻的行为,会发生在一个本该很优秀的高级管理者身上?

其实,
能混到大公司高管,素质和能力通常不会差,
那到底问题在哪呢?
我给你分享一个我的真实经历。

很多年前在百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每周要向一位副总裁汇报。
汇报时间也很短,就十来分钟。

汇报时,我很快就能感知到他很厉害。
厉害在哪呢?

他那会刚空降过来,基本上到第二次周会,给我提出的问题都直击业务本质。
哪怕有些问题我没回答好,他也会继续追问出高质量的问题。
我当时就觉得,他对商业的理解极深。

其实在百度那会,我在会议上遇到的总监、副总裁们,
说实话,不聪明、不努力的基本没见到过。
(当然,脾气不好的、不厚道的倒是有一些)

那那些看起来很蠢的决策,是怎么诞生的呢?

原因很简单。
他们的信息输入有问题。
影响决策质量的,不只需要高质量的决策者,还需要高质量的信息输入。

就像我汇报的那位副总裁,他虽然商业认知高,
但后来我发现,汇报几乎是他唯一的信息来源。(和百度同事们交流,发现百度的管理者很多都是如此)

而汇报其实是一个真实度很低的信息渠道——
我们作为下属,每周会花至少一整天时间,来准备这十几分钟,以便能换得一个好的评价,从而拿到更多的资源。
我们甚至还会为此提前排练,
虽然不至于数据造假,
但这样排练出来的汇报,很容易隐藏关键问题、给领导建立虚假信心。

反过来说,如果要想做出真正高质量的决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输入呢?

做商业嘛,绝大多数高质量的决策,导向的都还是更高效率的满足用户的需要。
所以,关键就在于要知道用户到底要什么。
通常就依赖于两种输入。

一种,是靠决策者的天赋。

比如我最近聊了很多消费品的CEO,我发现他们中不少天然就是“消费感”很好,
比如张小龙评价马化腾,能“秒变小白”。

这些人能直接共情和代入用户,感知到用户要什么。
所以,他们只要用一下产品,进入小白状态体验一下,马上就能做出准确的决策。
但是呢,至少百度的老板不是这种类型的人。
这个天赋,有就是有,没有也没办法。

另一种,则是靠笨工夫,就是大量直接接触用户、搜集用户的反馈、观察用户的行为。
数量到了,也能足够了解用户。

其实,早期的百度,在推出贴吧、知道、百科的那个时代,还是能做出不少好产品的。
那会儿的决策质量之所以高,
我自己感知到的原因是,
俞军作为当时产品的决策者,建立了一套解决信息输入、了解用户的行为规范。
比如定期找人评估400个搜索词,对前三条结果的好坏打分。
和竞品对比,不如竞品的,就要改进。

这套工作方法,直到今天,百度一线依然在沿用。
但核心差别是:
在俞军那个时代,不仅一线要做,俞军自己也要做、而且是每天做。
他自己每天至少要评估几十个搜索词。
这么日积月累做下来,
下面的人在汇报时要想隐藏问题,基本上很难藏住。
高质量的决策,也就更容易在那个时代诞生。

回头看来,其实道理很简单,
信息质量高了,决策质量才会高。
所以,华为说:让听得见炮火声的人做决策。
美团要求管理者必须下一线。
京东是每个人进仓干活儿。
腾讯、小米是直接对接大量的用户反馈。

但是,这些在百度的管理层中并不怎么存在。
才会导致,公关副总裁本该是代表企业与大众情绪、大众舆论对话的人,结果反而自己引发了大众对百度的负面情绪。
她早已远离一线,
可能既不了解大众情绪,也不懂大众在当下的舆论导向。
146271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职场那些事儿

100万+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