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也在吃那位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的瓜。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就这样的公关水平,是怎么当上高管的?
作为一个曾经的百度人,对此也想聊聊——
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很傻的行为,会发生在一个本该很优秀的高级管理者身上?
其实,
能混到大公司高管,素质和能力通常不会差,
那到底问题在哪呢?
我给你分享一个我的真实经历。
很多年前在百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每周要向一位副总裁汇报。
汇报时间也很短,就十来分钟。
汇报时,我很快就能感知到他很厉害。
厉害在哪呢?
他那会刚空降过来,基本上到第二次周会,给我提出的问题都直击业务本质。
哪怕有些问题我没回答好,他也会继续追问出高质量的问题。
我当时就觉得,他对商业的理解极深。
其实在百度那会,我在会议上遇到的总监、副总裁们,
说实话,不聪明、不努力的基本没见到过。
(当然,脾气不好的、不厚道的倒是有一些)
那那些看起来很蠢的决策,是怎么诞生的呢?
原因很简单。
他们的信息输入有问题。
影响决策质量的,不只需要高质量的决策者,还需要高质量的信息输入。
就像我汇报的那位副总裁,他虽然商业认知高,
但后来我发现,汇报几乎是他唯一的信息来源。(和百度同事们交流,发现百度的管理者很多都是如此)
而汇报其实是一个真实度很低的信息渠道——
我们作为下属,每周会花至少一整天时间,来准备这十几分钟,以便能换得一个好的评价,从而拿到更多的资源。
我们甚至还会为此提前排练,
虽然不至于数据造假,
但这样排练出来的汇报,很容易隐藏关键问题、给领导建立虚假信心。
反过来说,如果要想做出真正高质量的决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输入呢?
做商业嘛,绝大多数高质量的决策,导向的都还是更高效率的满足用户的需要。
所以,关键就在于要知道用户到底要什么。
通常就依赖于两种输入。
一种,是靠决策者的天赋。
比如我最近聊了很多消费品的CEO,我发现他们中不少天然就是“消费感”很好,
比如张小龙评价马化腾,能“秒变小白”。
这些人能直接共情和代入用户,感知到用户要什么。
所以,他们只要用一下产品,进入小白状态体验一下,马上就能做出准确的决策。
但是呢,至少百度的老板不是这种类型的人。
这个天赋,有就是有,没有也没办法。
另一种,则是靠笨工夫,就是大量直接接触用户、搜集用户的反馈、观察用户的行为。
数量到了,也能足够了解用户。
其实,早期的百度,在推出贴吧、知道、百科的那个时代,还是能做出不少好产品的。
那会儿的决策质量之所以高,
我自己感知到的原因是,
俞军作为当时产品的决策者,建立了一套解决信息输入、了解用户的行为规范。
比如定期找人评估400个搜索词,对前三条结果的好坏打分。
和竞品对比,不如竞品的,就要改进。
这套工作方法,直到今天,百度一线依然在沿用。
但核心差别是:
在俞军那个时代,不仅一线要做,俞军自己也要做、而且是每天做。
他自己每天至少要评估几十个搜索词。
这么日积月累做下来,
下面的人在汇报时要想隐藏问题,基本上很难藏住。
高质量的决策,也就更容易在那个时代诞生。
回头看来,其实道理很简单,
信息质量高了,决策质量才会高。
所以,华为说:让听得见炮火声的人做决策。
美团要求管理者必须下一线。
京东是每个人进仓干活儿。
腾讯、小米是直接对接大量的用户反馈。
但是,这些在百度的管理层中并不怎么存在。
才会导致,公关副总裁本该是代表企业与大众情绪、大众舆论对话的人,结果反而自己引发了大众对百度的负面情绪。
她早已远离一线,
可能既不了解大众情绪,也不懂大众在当下的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