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于冬琪
177关注15k被关注40夸夸
新浪数科COO
新浪数科前COO&三节课早期合伙人
从0做到1600人规模和准独角兽估值
经营效率咨询专家,专注解决企业的业务经营效率提升和第二曲线问题。
置顶
于冬琪
2年前
不知不觉已经到六群了。
社群的定位主要是和大家一起聊商业、创业、业务增长等话题,群里有各大厂的业务负责人和各种阶段的创业者(从刚启动到已上市都有)
不水,是很少见的、可以认真讨论问题的免费社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扫图片上的微信二维码加入。
167
于冬琪
6月前
五一之前,和刘润老师一起直播,聊了聊拼多多。
我看到评论里面,有人夸拼多多对商业理解深,
也有不少骂拼多多的。
比如有人说自己在拼多多收到的水果质量不好。

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聊聊我眼中市场与监管的合理关系。
当下拼多多的状态,
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K12教育。
他们俩都属于虽然市场接受,但实际上都可能需要监管来干预的业务。

当时在国家监管严厉打击K12行业时,
很多人是不解的。
毕竟,不少从业者在开始选择做K12时,是有情怀的——
这份工作可以帮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未来。

这样一个行业,国家为什么要这么严厉打击呢?
其实是因为“教育上的投入,并不总是导向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如果我们只看短期,很容易形成一个印象。
上了补习班,学生们知识掌握更牢固了、考试成绩也更高了,离我们想要的优秀人才好像更接近了。

但如果看长期呢。
我们会发现补习的代价是——
孩子们长期处于过劳状态,高考前过度透支了精力。
这会使得一些孩子上了大学就失去动力,开始躺平。(只是部分原因)
同时,也容易让他们失去创造力。
(创造力的形成,除了书本,更需要丰富的生活。)

当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企业家、科学家时,
那大家卷高考,投入超出一定限度后,投入越多,反而会离拥有这样的人才越远。

在和刘润老师的直播中,他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单一指标下,导致的极化。
极化的问题,就是会让个体追逐最大利益的动作,反而伤害了整体。

说白了,就是当高考分数成为评判教育成果的几乎唯一指标时,家长们的动作必然会扭曲、内卷必然会发生。
而这样的扭曲、内卷,反而伤害了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形成。

这时候,对抗单一指标的极化,就是国家监管应尽的责任。
当然,短期内取消高考不现实。
那就只能先限制那些极化后产生的不健康动作,
所以才那么大力限制K12行业。
当然还有提高了生育成本等其他因素。

其实,如果理解了这件事,我们再看各个行业,监管应该做的干预,也就都不难理解了。
比如烟草行业。
正常情况下,买的人愿意买、卖的人也愿意卖,抽不抽烟是个你情我愿的事,国家为什么要管呢?
因为市场很多时候也是单一指标、很容易导致极化。
如果将烟草交易完全交给市场,那么所有烟草企业的唯一指标就是利润。
过度营销,先送几包烟、让小朋友成瘾后再销售,这样的行为几乎必然会发生。

我们再看拼多多。
当前拼多多的主要策略,是在保证商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提供最低价的选择。
低价的商品,是商家提供的。
从平台视角来说,拼多多做得也没什么问题。

但如果我们代入商家的视角,价格竞争那么激烈,在这个极化的单一目标下,会不会有商家开始以次充好?
尤其是在那些消费者难以短期感知到的、但又会长期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下,会不会产生新的隐患?
不用我说,相信你也知道,这样的事必然会发生。

而遏制这样的行为,本质上,也是监管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对抗单一指标的极化,保障长期健康的发展,是监管的责任和目标。
同样的,对于企业,通过管理者的干预、制度的增加等,对抗所有极化导致的不健康行为,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是管理者的责任和目标。

拼多多最牛的,从来都不是便宜

417
于冬琪
6月前
与美团打车早期的亲历者,聊了聊美团打车的从0到1。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打顺风仗。
不过顺风仗不常有。
在更多时候,面对的都是饱和的市场和成熟的对手,逆风仗怎么打?什么时候该放弃、什么时候该快速进攻?
美团打车的历程,很值得借鉴。

亲历者复盘美团打车:王慧文如何做后发业务的从0到1?

创业启示录

11
于冬琪
7月前
最近和一个创业者聊天,他说自己一直以来都有个困惑——
怎么能让各部门之间既彼此独立、为独立指标负起全责,又能不扯皮、彼此协同?

我问他,你觉得部门间独立自主和协同是矛盾的吗?

他说,
看起来确实是这样。

你想啊,
让部门间彼此独立是容易的,
只要让各部门设置独立目标就可以。
有目标、有针对目标的激励,这个部门马上就干劲十足。

但一旦目标独立,
再想让大家协同起来就很困难了。
比如,A部门有事找B部门帮忙,B部门就会想:我有我自己的目标要完成,帮你做这个事对我的目标有什么好处?
如果没好处我干嘛帮?
很多时候,各部门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扯皮打架抢资源几乎也在所难免。

那能不能有一个办法,既让每个部门能彼此独立、为自己的目标负责?
又能和其他部门协同起来,实现1+1>2?

办法是有的。
这里面的关键在于,
不要指望部门之间免费帮忙,而是要在部门之间建立交易机制,让市场、而不是指令(或者人情)来解决问题。

是什么意思呢?
我给你举个美团的例子。

去年我在调研美团时,
听到的美团各条业务线和战略投资(后面简称战投)部门的协同机制,就设计得很漂亮。

在大多数公司,业务部门和战投部门不仅彼此独立,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关系——
业务部门一般背GMV、利润、用户规模这些业务指标,
战投部门一般要看投资回报率、或者有没有帮领导落地实现投资意图。
看起来,这两部门目标不同,看起来就很像两家独立的公司,难以实现协同。

但是,这两个部门其实是应该配合起来的。
你想呀,
如果公司只是单纯的追求投资回报率,那直接把钱给红杉、源码这些投资机构不就好了?
干嘛还要费那么大劲组一个战投部门?

所以,对美团这样的公司来说,之所以要做战投,
不只是做投资,更多是看这些公司能不能和美团现有业务配合起来,实现1+1>2。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战投部门和业务部门协同起来。
一方面,战投要满足业务部门需要。
另一方面,战投投出来的公司,业务部门得给资源支持。

那么,美团具体是怎么做呢?

美团会让战投部门的所有人员,以BP(业务合作伙伴)的方式,进到一个业务里。
当业务部门有某些需求需要通过投资完成时,它要自己算ROI,
当它发现投资、收购比自己做更划算时,就会出预算,
然后由投资部门完成操作。

业务和战投部门,该独立还是独立。
但是,在交易关系中,业务是甲方、投资是乙方。
甲乙方的交易,实现了彼此配合。

其实,这个设计交易关系的思路,在很多公司不少部门都有所体现。
比如:
一个创新团队孵化了一条新业务线,要从主APP上拿流量。
那APP凭什么白给你流量呢?
它们也要为自己的留存和流量变现负责呀。
那就索性给新业务一笔预算,可以从APP上采购流量。
这样呢,APP的收益得到了保障,新业务也得到了流量。

那如果有些时候,想扶持一下新业务,怎么办呢?
给个价格补贴——新业务采购流量花1块钱,集团再补贴1块钱。

这样的设计,就能让团队们做到既独立又协同。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其实是,
我们不能指望靠指令,让部门之间放弃利益、协同起来。
而是要靠交易设计。
让部门之间可以购买彼此的资源、从而形成甲乙方关系。
这样,协同仍然会健康的发生。

只不过有些时候,有的交易对某个部门不划算,但你仍然希望它发生,怎么办呢?
那就可以用类似经济调控的方式——
集团可以出补贴,给某一方打个折、或者追加投资。

所以说,如果创业者能成为交易的设计者,
那就有可能让各部门之间实现既独立、又协同的关系。
119
于冬琪
7月前
这两天,我也在吃那位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的瓜。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就这样的公关水平,是怎么当上高管的?

作为一个曾经的百度人,对此也想聊聊——
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很傻的行为,会发生在一个本该很优秀的高级管理者身上?

其实,
能混到大公司高管,素质和能力通常不会差,
那到底问题在哪呢?
我给你分享一个我的真实经历。

很多年前在百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每周要向一位副总裁汇报。
汇报时间也很短,就十来分钟。

汇报时,我很快就能感知到他很厉害。
厉害在哪呢?

他那会刚空降过来,基本上到第二次周会,给我提出的问题都直击业务本质。
哪怕有些问题我没回答好,他也会继续追问出高质量的问题。
我当时就觉得,他对商业的理解极深。

其实在百度那会,我在会议上遇到的总监、副总裁们,
说实话,不聪明、不努力的基本没见到过。
(当然,脾气不好的、不厚道的倒是有一些)

那那些看起来很蠢的决策,是怎么诞生的呢?

原因很简单。
他们的信息输入有问题。
影响决策质量的,不只需要高质量的决策者,还需要高质量的信息输入。

就像我汇报的那位副总裁,他虽然商业认知高,
但后来我发现,汇报几乎是他唯一的信息来源。(和百度同事们交流,发现百度的管理者很多都是如此)

而汇报其实是一个真实度很低的信息渠道——
我们作为下属,每周会花至少一整天时间,来准备这十几分钟,以便能换得一个好的评价,从而拿到更多的资源。
我们甚至还会为此提前排练,
虽然不至于数据造假,
但这样排练出来的汇报,很容易隐藏关键问题、给领导建立虚假信心。

反过来说,如果要想做出真正高质量的决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输入呢?

做商业嘛,绝大多数高质量的决策,导向的都还是更高效率的满足用户的需要。
所以,关键就在于要知道用户到底要什么。
通常就依赖于两种输入。

一种,是靠决策者的天赋。

比如我最近聊了很多消费品的CEO,我发现他们中不少天然就是“消费感”很好,
比如张小龙评价马化腾,能“秒变小白”。

这些人能直接共情和代入用户,感知到用户要什么。
所以,他们只要用一下产品,进入小白状态体验一下,马上就能做出准确的决策。
但是呢,至少百度的老板不是这种类型的人。
这个天赋,有就是有,没有也没办法。

另一种,则是靠笨工夫,就是大量直接接触用户、搜集用户的反馈、观察用户的行为。
数量到了,也能足够了解用户。

其实,早期的百度,在推出贴吧、知道、百科的那个时代,还是能做出不少好产品的。
那会儿的决策质量之所以高,
我自己感知到的原因是,
俞军作为当时产品的决策者,建立了一套解决信息输入、了解用户的行为规范。
比如定期找人评估400个搜索词,对前三条结果的好坏打分。
和竞品对比,不如竞品的,就要改进。

这套工作方法,直到今天,百度一线依然在沿用。
但核心差别是:
在俞军那个时代,不仅一线要做,俞军自己也要做、而且是每天做。
他自己每天至少要评估几十个搜索词。
这么日积月累做下来,
下面的人在汇报时要想隐藏问题,基本上很难藏住。
高质量的决策,也就更容易在那个时代诞生。

回头看来,其实道理很简单,
信息质量高了,决策质量才会高。
所以,华为说:让听得见炮火声的人做决策。
美团要求管理者必须下一线。
京东是每个人进仓干活儿。
腾讯、小米是直接对接大量的用户反馈。

但是,这些在百度的管理层中并不怎么存在。
才会导致,公关副总裁本该是代表企业与大众情绪、大众舆论对话的人,结果反而自己引发了大众对百度的负面情绪。
她早已远离一线,
可能既不了解大众情绪,也不懂大众在当下的舆论导向。
144273
于冬琪
7月前
今天晚上,会与刘润老师,一起在直播间聊聊拼多多、聊聊我们这家小咨询公司
欢迎大家预约直播~
30
于冬琪
7月前
分享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如何有效战胜拖延症?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拖延症患者?

- 对工作的标准要求太高,有完美主义倾向,明知道这事很重要,但总觉得自己没准备好,于是总想着准备充分再做。
- 重要的事总习惯性往后放,倾向于先做紧急的事。但做完紧急的事后,已经很累了,没有太多精力再去处理重要的事。

最终,反而是那些最重要的事儿不能完成。
自己就很抓狂。

反正我创业和工作这么多年,这样的人是见多了。
包括我自己,也曾经是拖延症患者。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有效解决拖延症的思路。
虽然无法完全根治,但也大大缓解了我的症状。
道理其实不难——

你想呀,拖延之所以后果严重,往往是因为,我们没能按时做好重要的事。
如果是不重要的事,其实,不做也无所谓。

但重要的事呢,
通常本身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就更多,常常反馈周期还很长,做很多、等很久才能看到效果。
如果既需要长期的耐心,又缺乏外部的催促和监督。
这事就很难坚持下去。

那什么事容易坚持下去呢?
紧急的事。
因为紧急的事如果不处理,负反馈马上就出来了嘛。

那如果我们有办法把重要的事变成紧急的事,就好了。

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把重要的事情分拆成几个过程节点。

比如我做商业研究后,一个重要的事情是看管理学经典书籍。
但我几乎每周都在全国各地做咨询交付,很难有整块时间去做这个事。
于是乎,我只能分拆读书的进度,
从一天读完变成每几天读一个章节。
让读书这件重要的事变成了一件件小事。
当大事变成小事时,对我整块的时间要求就降低了。

第二步,对这些分拆完的过程节点,建立外部监督和反馈机制。

比如此前我在创业时,当我希望完成一个重要的事时,我会安排一个团队的同学来监督我。
他需要每天来问我一下,
这件事当天的进度是否完成。
如果没完成,我需要给他发一个20块钱的红包。
虽然20块钱也不多,但也是个惩罚。
它会让我意识到如果是重要的事,每个过程节点没完成,都是有代价的。

我后来联想到,其实学校教育就应用了这套逻辑。
中国学生头12年的教育,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高考。
但如果你从小学1年级就知道,要通过努力12年才能拿到好成绩,我估计很难有人有这个耐心……

于是,学校就拆成了小学、初中、高中,拆成了期末考试、期中考试、月考,甚至是随堂测验。
将12年后的高考目标分拆成了更短期的密集考试,
这样学生每周、甚至每天都有紧急的事要做。
再加上,各种考试都有对应的奖励和惩罚。
就会让学生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总的来说,要想让自己不那么拖延,核心是要让那些重要的事变成每天必须完成的紧急的事。
只要重要的事能完成,那拖延症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就没那么重要了。
1530
于冬琪
7月前
在过去,大多数情况下面临国内企业的进攻,都是国内品牌胜利、外企被打出中国。
但是,在零售行业,在山姆与盒马的竞争中,似乎反了过来。
我也一直很好奇,山姆是如何做出瑞士卷、麻薯面包这样的爆品的?
其他企业又为什么常常不能?

山姆没有秘密,盒马却学不会

78
于冬琪
7月前
最近和一位老板聊天,他说感觉自己管理能力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一个意识的转变——
从凡事从自我出发,按自己的标准要求团队,
到从团队的真实状况出发,接受团队不可能和自己做得一样,得想办法帮他们。

他的转变是这样发生的。

一开始管理公司时,他也践行了一些普适的管理原则。
比如要对团队要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团队氛围才会好。

但是做起来,却适得其反——
团队变得非常不主动,很多事他不说,团队就不动。
也能明显感受到大家的工作状态越来越消极,
颇有「上班如上坟」,下班准点跑出公司的感觉。

后来他忍不住,就找团队聊。
团队跟他说,你做的这些管理动作,大家都能感受到。
你确实是很少批评,但你口头上的那些鼓励,并不能真正激发大家的动力,
反而在行为上破坏了大家的动力。

为什么呢?

举个例子。
他过去在看团队工作时,总感觉和自己的预期差了很多。
比如提方案时,只看收益,忽略了成本;只考虑短期影响,忽略了长期影响。
他觉得这些事一点都不难,只有稍微多想一点,就能做好。
“为什么团队总做不到呢?做得不好肯定是不应该的,每个人应该从自身找问题。”

所以,当他密集干涉团队的动作时,哪怕他没有口头批评,但他内在的不满团队是能感觉到的。
团队对此的感受,还是收到了老板密集的负反馈,
从而进入了「不管怎么做,都不能让老板满意」的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最后干脆直接躺平。

后来,团队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老板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在工作产出上本来就不如你,你习以为常的积极主动、全面考虑问题,我们所有人大多数时候都做不到。”

他突然才意识到,
自己才是这个公司的异常值,
拥有这个公司最强的成功驱动力、素质和行业经验。
公司其他人都做不到自己这样。
也因为自己最后的回报最大,所以其他人没有这样的动力和能力,本来就是合理的。

所以,其实团队做不好是正常的。
只要做得比以前好,就是有进步。
哪怕团队做不好,也应该是老板和团队共同来解决问题。

于是,在那一刻,他的预期就变了。

当他再看到团队在某件事上做不好、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他反而觉得很正常。
他不再只盯着结果,觉得为什么团队做得不如自己。
而是想着,怎么在过程中帮团队做得更好。

因为过程决定了结果,只要团队能做好过程,结果就能有提升。
当他再看到团队不积极时,
他的第一反应也变成了要和团队多沟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激发团队的主动性。

当团队在他的帮助下,思考问题变得越来越全面后,
也开始逐渐给他创造惊喜。
他会把这份惊喜真情实感的流露给团队。

这时候,团队成员就会意识到,
原来只要自己有突破,就能被老板感知到,于是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就这样,
团队居然在他心态转变之后,能力和主动性都开始有了稳步的提升。

听完他的这个故事,
我意识到,要想管好团队,相比于管理工具,更首要的是要管理好自己对团队的预期。

老板本来就应该是公司里能力最突出的那一个,其他人的工作产出达不到自己的水准才是常态。
当意识到这一点,心态就会发生变化——
从“你们不如我、你们凭什么不如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和我一样好?”
到你们的工作产出不如我是正常的,我们要一起想办法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这样,团队的心态就变成了永远做不好,到开始偶尔能做好,开始得到老板的奖励。
在这种氛围下,团队的状态才能真正实现稳步提升。
2299
于冬琪
7月前
最近和几个个体户朋友聊天,这些朋友年收入都达到了几十、几百万,他们问我:怎么能从个体户的状态逐渐切入到公司化的运转?

我通常会反问他们,为什么要切换成公司化运转?
他们说虽然现在比打工更挣钱,但是太辛苦了,什么事都得自己干,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别这么辛苦。

其实这也是我目前遇到的问题。
我现在做的这家咨询公司,绝大部分咨询服务还是我自己在交付,我也希望有一天不依赖我来服务客户,能有团队帮我分担。
这样我也就不用像现在这样,总要全国各地跑客户。

那么,能有什么办法呢?

当我们是个体户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包揽所有重要的工作。
比如一个咨询顾问,他既需要自己做咨询交付,也需要自己获客,自己写书、写文章、拍短视频。

但到了公司化运转,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我们会把他人能完成的工作交给其他人,自己只完成那些只有自己能完成的工作。
比如我现在的这家公司,只有咨询是我独立在做的,而研究、内容、标准化、管理等工作已经通过团队分工来解决了。
包括我目前所有对外的内容,都是团队分工协作的结果。
未来我甚至希望自己不再需要具体写文章,而是更多聚焦在自己更擅长的——思考和洞察上。

而做这个交接,
难点就在于,判断哪些工作团队可以做?哪些工作必须老板自己做?

老板必须做的常常是这么两种——
一种是决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工作。
这种工作只有老板自己才能做到最好,如果有别人能做到更好?那其实他才应该是老板。
比如我曾服务过一个中型游戏公司,创始人是顶级的游戏制作人,而他们这个行业的胜负手又主要是游戏品质。所以我给他的建议是把主要精力花在游戏制作上,找一个信任的人来做管理,这样更划算。
另一种是不确定极高的工作。
比如公司的未来走向、实现路径、资源、团队搭建,这些在创业早期,通常不可能指望别人。

那么,哪些工作能交给团队呢?
关键是工作的确定性和重复性。
路已经趟清楚了——老板自己干,能重复拿到结果,并且找齐了关键过程和关键动作。
而且,这个工作需要重复干,因此交接出去,能够释放老板的大量精力。

当你能把过程和动作定义清楚,你就能找到对应的团队,对他们做过程的把控和评审,最终实现结果。
哪怕团队没办法实现和你一样的高质量过程和动作,也可以一起来复盘是什么问题,到底是动力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再来一起迭代优化。

比如,我们现在生产公众号文章,一开始一篇文章80%的精力,都是由我投入的。
但到了后来,持续出了一些爆款,我们尝试找到关键过程和动作,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生产和评审标准。
现在我几乎只需要投入30%,甚至更少的精力,团队帮我承担了更多。

当你发现工作中有越来越多的比例,成功的交给了团队,其实就已经完成了从个体户到公司运作的切换。

所以,不管个体户还是创业,很多重要的工作一开始老板都要亲自做。
只有老板做好了这个工作,才知道要完成哪些关键过程和动作,才能理解这个工作对团队的要求是什么,把工作交出去,让团队也能完成。
但是,老板自己也要意识到,很多工作你今天做,是未来明天可以不做。

而一个公司,总有一些不确定性极高,但对公司却又极为重要的问题。
这些才是老板永远应该花足够多时间、在一线解决的问题。
2050
于冬琪
8月前
睡前,老婆开始一边念叨减肥,一边报菜名。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