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在研究小米,在了解了小米如何做产品后,越发坚定了:我会买小米的双肩包、但是不会买小米的任何电子产品。
背后,其实是小米的模式选择。
实话说,几年前我对小米的第一印象很不好。
因为我的第二台智能机是小米1S青春版,那会儿为啥选小米呢?
因为看到了MiUI的各种体验设计,比此前的HTC手机看起来真是改善了不少。
但是真用上之后,基本瞬间脱粉。
因为一拍照就死机。
此后我就记住了一个教训:便宜没好货,还是要挣钱买苹果。
有段时间,看到段子:某30岁男突然痛哭,说我都30了还在用小米。当时,我是很能理解这个心态的。
但是,有一个矛盾的现象,也让我一直无法理解:
既然便宜没好货,小米的便宜,肯定少不了牺牲性能、牺牲体验呀,那为啥还有那么多米粉,为小米疯狂?
正常谁会为一个廉价商品疯狂呢?
因为小米在降低价格的同时,居然还实现了对很多用户很有触动的好体验。
我就一直很好奇一个问题:
小米到底是如何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实现触动用户的体验的?
1、
了解了小米的产品开发原则后,发现其实不难。
简单来说:
就是,边际成本必须不断降低,为了体验、固定成本可以增加。
怎么讲呢?
其实有几个策略,支撑了小米的低价:
第一,当价格下降、体验还能找到亮点后,小米会有更大的销量。
只要销量大,固定成本能被摊薄、采购成本也能大幅度降低。
这是小米所有低价、性价比策略的最核心模式。
第二,因此,影响产品边际成本的:比如配件成本,必须不断降低,越低越好。
怎么降低配件成本呢?
除了模式选择之外,还有几个动作。
一是有选择的减配。
在取舍保留什么、减少什么时,小米的原则是:
大多数用户都在意的基本体验上,不能减配,必须过硬。
但是,有些体验只影响了可能20%的用户,但是带来了50%的成本增加,这些都要减掉。
比如:对标苹果时,很多交互、动画,开发成本又高、又对芯片有更高要求,这些都要减掉。
二是整个公司不断的压低成本。
财务负责算成本、而公司会给能影响成本的几乎所有人——采购、设计等,不断降低成本的压力。
如果你的成本降不下来,会面临财务的挑战。
反过来,如果能做一个动作,不管是找到更便宜的配件、还是改设计,带来边际成本的降低,也会成为很值得一提的业绩,在晋升、奖金上得到激励。
第三,那这么干,成本是能不断降低,能吸引用户的体验怎么来呢?
通常,小米会选择那些不提升边际成本、而是提升固定成本,能实现的关键体验。
啥体验主要靠固定成本呢?
简单说来,就是设计和软件。
一个设计师,做一遍,哪怕多花了半个月,薪资成本均摊在更大的销量上,也会变得不起眼。
2、
这些选择,构成了小米的爆款要素:
在基本体验上,必须过硬。
减掉非必要功能,降低边际成本,以实现绝对的性价比。
同时,在软件、设计上,保证1-2个明显的亮点。
3、
但是,这个选择,也对小米的品质带来了几乎不可能解决的挑战。
在整个团队追求降低边际成本时,最常见的做法是什么呢?
一是,换个设计思路,看能不能降低对零部件的要求。
二是,再找找新的厂家,看能不能找到比行业主流更便宜的配件。
这两个选择,当我们只看成本时,没问题。
干得漂亮。
但是,与此同时,也必然带来方案成熟度上的更大风险:
行业常规设计、常规配件,是无数厂商,打磨了一代又一代的选择。
这个打磨的过程,来自于一个个坑被发现、被解决。
而当小米要挑战行业成熟方案时,很多坑,注定要重新踩一遍。
如果手机一开机就死机,这样的问题还容易发现。
但是,注定也有很多新问题,是超出经验和想象的,必须重踩才能发现。
比如:
小米某款手机,很容易发热后开不了机,是因为某个胶水被替换成了更便宜、但是不够耐热的胶水。
疫情期间租房,房东是米粉,那个房子里所有电器都是小米,有一天IP冲突,断网。结果断网后,热水器不出热水了、净水器也不工作了。
我年会得到的阳光普照奖——小米大黄鸭洗手液机,放到洗手池子后,第二天就坏,一查,才知道作为一个卫浴产品,居然防水有问题。
这些问题,靠比行业更大量、长时间测试也能解决。
偏偏小米还需要产品尽快上市,要抢性能、核心配件最先应用的先机。
既然要尽快上市,必然压缩测试时间。
再稍微压缩一下测试成本。
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小问题,适配问题、IP冲突问题等,会在小米的产品上不断出现。
单看每个问题都不大、可能发生概率也不高。
但是架不住积少成多。
结果就是,我用过的小米一半的产品,都有问题。
4、
这些问题,会发生在哪里呢?
基本上不会发生在使用产品,每天都会用到的最核心体验上。
但是,高频发生在消费者不容易感知到的边缘体验上。
比如:
环境变化后的可用性。
安全性。
适配性。
5、
所以,我过去几年,基本不敢买小米的任何电子产品。
小米汽车这次的事故,我不确定是驾驶者责任更大、还是小米汽车的安全性有问题。
反正我自己几年内是不敢选择小米汽车的。
我知道安全性是一个不容易感知到、因此在小米的体系下,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
不过,我最近买了小米的背包。
因为背包没啥边缘体验,小米会在核心体验上做得够好。
这个心态,有点像在拼多多上,不敢买食品,只敢买垃圾袋。
6、
虽然我自己不会选择小米,反过来,我反而觉得,小米让我不会选择,是好模式的体现。
什么是好的模式呢?
要很明确的知道自己服务谁、只服务谁。
一个完美的产品,也许有100个功能,但是在知道自己只服务谁后,能清晰的定义出我的用户只想为其中的哪50个功能付钱。
只做这50个,对剩下的50个果断放弃。
让自己的消费者既对体验足够满意,又不花冤枉钱。
因此,成为目标人群的最优解。
但是放弃成为非目标人群的选择。
取舍越果断,模式越有力量。
而当小米将自己消费者的偏好,转变成取舍的原则和标准时,只要这套标准在组织内充分共识,就能支撑小米不断扩张。
从一条品线到下一条品线。
所以,我也同时很能理解很多用户为什么热爱小米——“更好的体验、一半的价格”,是一句哪怕今天看来,仍然很有感染力的口号。
毕竟不是每个消费者都能不咬牙的购买苹果手机的。
当小米能将手机、电视、充电宝、手环、甚至于电车,做到更低价格、更高性价比时,的确很多本来用不起这些电子产品的消费者,都能用得上了。
何况,小米在设计、软件上,真的重视消费者的反馈,给了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这些用户体验了这样的产品,很难不热爱。
这样的一个企业,很了不起。
小米是更低购买能力人群的苹果。
他的消费者热爱他,就像我会喜欢苹果是一样的。
只不过,
小米所放弃的——大量由边缘体验集合而成的品质,是我愿意为此花钱的。
所以,大多数时候小米不是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