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于冬琪
179关注15k被关注40夸夸
新浪数科COO
新能力咨询创始人
新浪数科前COO,从0做到1600人
小红书官方书籍《种草》作者
为企业提供小红书种草、爆款产品开发、战略、组织等咨询服务
置顶
于冬琪
2年前
不知不觉已经到六群了。
社群的定位主要是和大家一起聊商业、创业、业务增长等话题,群里有各大厂的业务负责人和各种阶段的创业者(从刚启动到已上市都有)
不水,是很少见的、可以认真讨论问题的免费社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扫图片上的微信二维码加入。
167
于冬琪
2天前
《种草》上市一周,每天刷十几次评论(几乎替代了刷信息流),目前微信读书推荐值97.5%,是个没想到的成绩。
也让我理解了访谈过的很多品牌主理人的心态:

1、发售前,我以为最在意的会是评分。
实际一周过去,却发现最触动我的,是几个个体读者的评价。
最感动的是下面三条:
一条关于“调研上的功课”,一条关于“书中注入的女性思维”,一条是“为很多爆款找到了原因”。
这些是我和小红书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注入了灵魂的地方。
也有做营销咨询的朋友,拆解后直接作为内部教材。
感到努力对一些人产生了深层的影响,很快乐。

2、微信读书对创作者太友好了,能看到每个读者分享出来的划线和笔记。
有一位读者留下了120多条笔记,基本Get到了想要表达的每一个点。
特别是看到他在我们描述组织时笔记说:虽然看起来有点难以相信,但是其实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对他,是发自肺腑的感谢。
翻了他在微信读书的书单,想要了解他。

3、每次有差评出现,会咯噔一下。
担心是自己真没做好,让读者失望,会去看每个差评的人的主页,看他的笔记和书单。
最新一个差评的人,点进去发现他似乎从没给过任何书好评——嗯,能和大师们的书得到一样的评价,不冤。

4、虽然微信读书97.5%的推荐率,未来肯定会掉——
新书刚刚上市,第一批阅读者是更迫切需要它的人,会给出更高的评价。未来随着读者更多、很多非目标读者的阅读评价难免下降——
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我没期望能看到的数字。
至少让我可以确信:我们对需要的读者,交付了足够的价值。
它也让我又一次看到了真诚努力的价值——只要在工作中,真诚的帮助他人,回报早晚有一天会到来。
42
于冬琪
3天前
小狗表达爱的单词有两个字母。
一个是“左扭扭”。
一个是“右扭扭”。
30
于冬琪
4天前
前几天,和一位创业者聊到:哪些消费行业,国内创业者有机会?哪些消费行业,机会属于海外品牌?
后来讨论下来,发现答案既不是技术、也不仅仅是成本优势。
更关键的答案在于“谁代表了消费者向往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
1、
我们家也有不少的lululemon。
正常如果说买一条裤子,肯定技术、设计、性价比,三个要素咋也得占一个。
但是,当我拿着我老婆的lululemon,打开淘宝后,我发现,lululemon其实哪个都不占。
技术上,lululemon会强调材质和面料,但是其实它手里没有几个材料专利。
大多数的材料都是别人的专利和代工。
设计上,在lululemon设计出来之前,也许这个设计还具备领先性。
但是,只要设计出来,平替们复制它就是个早晚的事儿。
至于性价比上,lululemon在我看来,已经贵得有点难以理解。

但是,我们家lululemon在越买越多。
对比之下,又有专利技术、又有性价比的优衣库,反而在越买越少。
有一天,我老婆带我去超级猩猩跳操,打眼望去,一屋子的女生,30%以上穿的都是lululemon。

为啥大家都这么爱买lululemon呢?
因为它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方式”:
随时随地运动、独立自主、不喝可乐等含糖饮料、热爱生活。
也包括有健康生活习惯带来的好精力和好身材。

当你穿着一件lululemon,且穿得好看时,它其实帮你发出了你在这样生活的声明。

对比之下,我老婆有段时间开始关注lululemon的男装,很希望也能给我买一身lululemon。
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又没有机会随时随地运动,穿它干啥?没必要呀?
后来拗不过她。
我们还是去了奥莱,在lululemon的店里,我试了几件它的衣服。
传给我老婆看到之后,她就果断放弃了给我买lululemon。
因为,作为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人,lululemon把的身材,衬托得前所未有的惨不忍睹…………

要穿好lululemon,我得先从运动开始。

2、
当你代表一个生活方式时,要为这个生活方式发出声明,声明越强力,其实越会排除掉那些不适应这个生活方式的人。

3、
说回消费品的机会。
回头看来,其实lululemon在销售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个生活方式,美国比我们更早发现,也因此比我们更为成熟。
当它带着成熟的品线、全套的故事进入中国时。
碰巧,越来越多独立和追求健康生活的中国女性,也开始渴望同样的生活方式,而lululemon作为一个答案,及时出现在了她们面前。

4、
但是另一些我们独有的生活方式,就成为了欧美品牌难以理解,国货品牌大有机会的地方。
比如:
有别于欧美人均更大的居住环境和多数人开车的交通方式。
为通勤人群的化妆减负——减少步骤、减少需要用到的化妆品数量,就是帮助了国内很多品牌成功的生活方式。

同样的,还有“少女心花知晓”和国风审美的流行。
这些都是欧美品牌难以兼容的生活方式。

反过来,当某些生活方式是在我们的国家率先诞生时,这些生活方式,也会靠着国内市场完成孵化,带着完整的品线和故事,有一天影响到其他国家。
当他们接受我们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时,为承载这样生活的品牌买单,会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69
于冬琪
8天前
我们在招主笔、研究人员、咨询顾问、HR。不需要有行业经验,不过需要有爱、有好奇心、有成就他人的愿望。
我们也很愿意成为每位小伙伴创业的前一站。
欢迎大家来聊聊,也欢迎推荐合适的小伙伴!

新能力咨询招人了

15
于冬琪
9天前
今天最触动我的是皇包车的故事。
疫情期间,团队从700人减少到30人,生意从几十亿减到0。
一度打开微信,消息要么是“要账的”,要么是关心他的人,发过来的“小心翼翼的关心”。

在最灰暗的时候,创始人老孟选择了走出去、去那些皇包车有服务的国家,找到皇包车的服务者和用户,去看看他们是否还会支持皇包车。
用户们是想念皇包车的。
用户的支持,帮助皇包车快速完成了再次的启动。

在我和很多创业者交流时,大家会本能的更爱看数据、看利润。
很多人忽视的,是收入、利润只会来自于用户的支持。
哪怕没有收入、没有利润,用户的支持,也永远会成为支撑企业再次发展的基本盘。

怎么赢得用户的支持呢?
在老孟的表达中,我能感知到的,就是做一件自己热爱的事儿,打动自己,并且真诚的服务好信任你的每一个人。
55
于冬琪
9天前
过去大半年,我们和小红书一起写了本书。
不过我自己的感觉,比起作者,我更像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一边写,我自己对公司的理解、对内对外的动作,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我能显著感知到的变化,比如:
此前我只懂得如何提高效率,但是此刻,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感受也可以被管理、情绪价值也可以稳定的创造。
此前我虽然是创业者,但其实也是工作的牛马,没有生活。但是此刻,我意识到真正好的机会,需要我回到生活。
那些关注生活的企业,不仅仅收入、利润双增长,老板和员工也都更幸福。

消失的这244天里,我们和小红书官方一起写了本书

32
于冬琪
17天前
过去大半年在做的事儿,感谢小红书的启发与开放,有机会共同创作这么一本书,也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感谢过程中每一位无私开放自己经验的创业者、营销人和小红薯们。
期待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的商业世界前进一点点。
下周上市!
52
于冬琪
7月前
五一之前,和刘润老师一起直播,聊了聊拼多多。
我看到评论里面,有人夸拼多多对商业理解深,
也有不少骂拼多多的。
比如有人说自己在拼多多收到的水果质量不好。

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聊聊我眼中市场与监管的合理关系。
当下拼多多的状态,
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K12教育。
他们俩都属于虽然市场接受,但实际上都可能需要监管来干预的业务。

当时在国家监管严厉打击K12行业时,
很多人是不解的。
毕竟,不少从业者在开始选择做K12时,是有情怀的——
这份工作可以帮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未来。

这样一个行业,国家为什么要这么严厉打击呢?
其实是因为“教育上的投入,并不总是导向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如果我们只看短期,很容易形成一个印象。
上了补习班,学生们知识掌握更牢固了、考试成绩也更高了,离我们想要的优秀人才好像更接近了。

但如果看长期呢。
我们会发现补习的代价是——
孩子们长期处于过劳状态,高考前过度透支了精力。
这会使得一些孩子上了大学就失去动力,开始躺平。(只是部分原因)
同时,也容易让他们失去创造力。
(创造力的形成,除了书本,更需要丰富的生活。)

当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企业家、科学家时,
那大家卷高考,投入超出一定限度后,投入越多,反而会离拥有这样的人才越远。

在和刘润老师的直播中,他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单一指标下,导致的极化。
极化的问题,就是会让个体追逐最大利益的动作,反而伤害了整体。

说白了,就是当高考分数成为评判教育成果的几乎唯一指标时,家长们的动作必然会扭曲、内卷必然会发生。
而这样的扭曲、内卷,反而伤害了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形成。

这时候,对抗单一指标的极化,就是国家监管应尽的责任。
当然,短期内取消高考不现实。
那就只能先限制那些极化后产生的不健康动作,
所以才那么大力限制K12行业。
当然还有提高了生育成本等其他因素。

其实,如果理解了这件事,我们再看各个行业,监管应该做的干预,也就都不难理解了。
比如烟草行业。
正常情况下,买的人愿意买、卖的人也愿意卖,抽不抽烟是个你情我愿的事,国家为什么要管呢?
因为市场很多时候也是单一指标、很容易导致极化。
如果将烟草交易完全交给市场,那么所有烟草企业的唯一指标就是利润。
过度营销,先送几包烟、让小朋友成瘾后再销售,这样的行为几乎必然会发生。

我们再看拼多多。
当前拼多多的主要策略,是在保证商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提供最低价的选择。
低价的商品,是商家提供的。
从平台视角来说,拼多多做得也没什么问题。

但如果我们代入商家的视角,价格竞争那么激烈,在这个极化的单一目标下,会不会有商家开始以次充好?
尤其是在那些消费者难以短期感知到的、但又会长期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下,会不会产生新的隐患?
不用我说,相信你也知道,这样的事必然会发生。

而遏制这样的行为,本质上,也是监管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对抗单一指标的极化,保障长期健康的发展,是监管的责任和目标。
同样的,对于企业,通过管理者的干预、制度的增加等,对抗所有极化导致的不健康行为,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是管理者的责任和目标。

拼多多最牛的,从来都不是便宜

417
于冬琪
8月前
与美团打车早期的亲历者,聊了聊美团打车的从0到1。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打顺风仗。
不过顺风仗不常有。
在更多时候,面对的都是饱和的市场和成熟的对手,逆风仗怎么打?什么时候该放弃、什么时候该快速进攻?
美团打车的历程,很值得借鉴。

亲历者复盘美团打车:王慧文如何做后发业务的从0到1?

创业启示录

11
于冬琪
8月前
最近和一个创业者聊天,他说自己一直以来都有个困惑——
怎么能让各部门之间既彼此独立、为独立指标负起全责,又能不扯皮、彼此协同?

我问他,你觉得部门间独立自主和协同是矛盾的吗?

他说,
看起来确实是这样。

你想啊,
让部门间彼此独立是容易的,
只要让各部门设置独立目标就可以。
有目标、有针对目标的激励,这个部门马上就干劲十足。

但一旦目标独立,
再想让大家协同起来就很困难了。
比如,A部门有事找B部门帮忙,B部门就会想:我有我自己的目标要完成,帮你做这个事对我的目标有什么好处?
如果没好处我干嘛帮?
很多时候,各部门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扯皮打架抢资源几乎也在所难免。

那能不能有一个办法,既让每个部门能彼此独立、为自己的目标负责?
又能和其他部门协同起来,实现1+1>2?

办法是有的。
这里面的关键在于,
不要指望部门之间免费帮忙,而是要在部门之间建立交易机制,让市场、而不是指令(或者人情)来解决问题。

是什么意思呢?
我给你举个美团的例子。

去年我在调研美团时,
听到的美团各条业务线和战略投资(后面简称战投)部门的协同机制,就设计得很漂亮。

在大多数公司,业务部门和战投部门不仅彼此独立,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关系——
业务部门一般背GMV、利润、用户规模这些业务指标,
战投部门一般要看投资回报率、或者有没有帮领导落地实现投资意图。
看起来,这两部门目标不同,看起来就很像两家独立的公司,难以实现协同。

但是,这两个部门其实是应该配合起来的。
你想呀,
如果公司只是单纯的追求投资回报率,那直接把钱给红杉、源码这些投资机构不就好了?
干嘛还要费那么大劲组一个战投部门?

所以,对美团这样的公司来说,之所以要做战投,
不只是做投资,更多是看这些公司能不能和美团现有业务配合起来,实现1+1>2。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战投部门和业务部门协同起来。
一方面,战投要满足业务部门需要。
另一方面,战投投出来的公司,业务部门得给资源支持。

那么,美团具体是怎么做呢?

美团会让战投部门的所有人员,以BP(业务合作伙伴)的方式,进到一个业务里。
当业务部门有某些需求需要通过投资完成时,它要自己算ROI,
当它发现投资、收购比自己做更划算时,就会出预算,
然后由投资部门完成操作。

业务和战投部门,该独立还是独立。
但是,在交易关系中,业务是甲方、投资是乙方。
甲乙方的交易,实现了彼此配合。

其实,这个设计交易关系的思路,在很多公司不少部门都有所体现。
比如:
一个创新团队孵化了一条新业务线,要从主APP上拿流量。
那APP凭什么白给你流量呢?
它们也要为自己的留存和流量变现负责呀。
那就索性给新业务一笔预算,可以从APP上采购流量。
这样呢,APP的收益得到了保障,新业务也得到了流量。

那如果有些时候,想扶持一下新业务,怎么办呢?
给个价格补贴——新业务采购流量花1块钱,集团再补贴1块钱。

这样的设计,就能让团队们做到既独立又协同。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其实是,
我们不能指望靠指令,让部门之间放弃利益、协同起来。
而是要靠交易设计。
让部门之间可以购买彼此的资源、从而形成甲乙方关系。
这样,协同仍然会健康的发生。

只不过有些时候,有的交易对某个部门不划算,但你仍然希望它发生,怎么办呢?
那就可以用类似经济调控的方式——
集团可以出补贴,给某一方打个折、或者追加投资。

所以说,如果创业者能成为交易的设计者,
那就有可能让各部门之间实现既独立、又协同的关系。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