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Yibie
2月前
「探索式」笔记制作法

之前在即刻上提过,不管是第二大脑、INKP、PARA 之类的组织关系,可以说一千个人眼锂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关的资料像瀑布一样,每天都在冲刷着屏幕。但讨论到提高笔记的质量,就可以发现几乎没人提及,而不管线下、线上相关的讨论都很少。我当时提出,笔记才是整个笔记体系的落脚点。(详细参见:web.okjike.com

此外,我个人也有迫切提高学习效率的需求,因此趁着假期研究一下提高笔记质量的方法,目前小有心得。

我认为笔记不是参考资料,不是为了让自己不断回头查某个名词、某个定理的。以前还需要搜,现在问 AI,马上就能得到一个答案。这种满足于「查阅」的需求,不是现代笔记的目的。

笔记应该是帮助思考的工具,它既让人提高思考的质量,让人变得更理性,更清晰,也更有底气。关于这一点,《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在《书写是为了更好思考》一文中有详细的描述,我认为笔记和书写的目的是一样的。

笔记还为了「更好的忘却」,忘记知识中的无关部分,汲取精华,让自己轻装上阵,为认知压力减负。

有趣的是,在我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笔记和阅读是一体两面,所以在我具体的分享中,也会涉及阅读的方法。其次,我认为这套方法的适用性很强,可以运用在大部分种类的书籍、网页文章上——视频和播客如果提供了目录,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

总体而言,这是一个基于阅读流程的笔记方法,以《这就是 ChatGPT》一书为例:

1、阅读之前:尽快明确自己阅读这本书的目的。

这一步,是给《这就是 ChatGPT》里的内容设计一个信息优先级。在阅读过程中,带着明确的问题来阅读。不被里面过于庞杂的内容给影响到。

尤其是《这就是 ChatGPT》这样内容艰深、多学科交叉的大部头,在我们自身知识水平不能与作者齐平的情况下,期望一次性就能把这本书完全理解透,是不现实的。弱水三千,我只饮一瓢,也只能饮一瓢。

这就是笔记的第一部分,关于一本书的阅读目的。怎么明确这一目的呢?有几种方式:

- 快速的浏览推荐序,作者自序,一般在一本书的序里,就已经提到了这本书的内容范围。你可以就这个范围来提炼自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你阅读的目的
- 如果是网页,视频,播客怎么办?如果它们提供了大纲,直接浏览大纲,你就能获得内容范围
- 如果是网页,可以用 Simple Outliner 这个 Chrome 浏览器插件,快速获得一个网页的大纲
- 如果网页没有提供大纲,也可以用 AI 帮忙提炼内容范围

2、第一遍阅读:速读,记录不懂的名词。

有很多人拿起书,就一页一页的翻开往下阅读。这种方式,适合阅读小说。如果是阅读知识类的内容,尤其是有了大学教育基础的,具备基本阅读能力的,线性阅读不是一个必选项。

第一遍阅读,你可以快速地把整本书翻一遍,也可以直接查看目录,根据自己的目的跳到相关的章节进行速读。你采用哪一种速度的方法,取决于你阅读的目的——如果目的很明确,涉及的内容范围小,那么直接跳到相关章节是最快的方式;又或者,你在相关领域已有积累,相关概念都很熟悉,那么也没必要重新看作者的解释与举例。

一般第一遍阅读需要从头到尾巴看完的,是对你而言完全陌生的领域。

第一遍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马上搞清楚,某章节的意思,而是完全不做内容理解(当然大脑自然而然会进入阅读理解的状态),只分辨那些对你而言,属于陌生的名词。

不管是人名,专有名词,地名,书名只要是陌生的,就通通列出来,这笔记的第二部分。

这么做有一个好处,通过这些名词,你已经提炼出一本书 80% 的内容了,书中其它的文字,就是为了解释这些名词而存在的。

在拥有 AI 的前提下,你也可以尝试用 AI 帮忙列举。欢迎告诉我,你测试的结果。

3、第二遍阅读:搞清楚这些名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总结。

就如第 2 点所提到的,一本知识类的书,一般是为了解释某个概念存在的。以《这就是 ChatGPT》为例,它就是为了解释大模型体现出人类智能特点的原理。这背后就是一串串,和人工智能、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的组合,诞生了不同的理论,在不断重复「理论-实践」的过程中,诞生了人工智能。

所以可以知道《这就是 ChatGPT》里一定有很多,我们听都没听过的名词。在阅读过程中,结合作者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这一名词,这就是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解过程。

而且结合微信读书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直接找到提到相关名词的位置,这时候就可以针对名词进行阅读理解,搞清楚它背后的意思,也可以在网络搜索,向 AI 提问,先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这么做可以明显降低认知摩擦,在你一页一页仔细阅读时,你不会因为某个不懂的名词而感到挫败,而是一直保持愉快的心情一直阅读下去。

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之前很多文章已经讨论过了。原因在于,复制粘贴别人的解释,没办法检查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而自己总结,如果总觉得不能让自己满意,那么一定是总结不到位。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自检手段。而令自己的记忆更牢固,则是这一方法副产物了。

4、第三遍阅读:针对性的仔细阅读,找出名词之间的关联,快速记录新想法。

第三遍阅读,才算是终于回到传统意义上的「阅读」。现在读起《这就是 ChatGPT》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困难了,因为你已经为正式阅读做好了准备。可以想象,顺着作者的文字,你一定迸发更多有意思的想法。不要放过它们,把它们快速的记录下来,这些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证明自己不是复读机的证据。

在第三遍阅读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名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让它们相互关联起来。这一点我想不用过多解释,这实际上是一个排列组合的问题。但 A 和 B 两个名词是不是能放在一起,它们按照什么逻辑排列,则是第三遍阅读时需要搞清楚的。

这就是第三次阅读所产生的笔记,一些名词和名词一起组成的句子。这些句子表明了名词之间的关系。

这个过程可以用很多不同类型的工具,我自己一般会直接记录 Zettelkstan 笔记,但不见得只有一种方法,你喜欢用白板 App,用纸和笔都可以。

当然,如果你可以在自己的脑子里,来构造这个知识地图,记忆会更加深刻,几乎难以磨灭,而且可以明显增强大脑的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希望大家可以多尝试——我是一边记笔记,一边在脑子里画图,感觉很爽,经常颅内高潮。

5、整理从阅读一开始到最后所产生的所有笔记。

这一步可以用的方式很多,我自己用 Zettelksten 方式进行整理,但我觉得其它方式,只要是适合你的都可以,不管是 MOC,还是说全部都放进一个 Word 文档里,或者是用纸笔画一张大图,还是思维导图,这些都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到这一步,我相信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是没有的了,整理只不过为了方便自己以后回顾。

当然,如果你就此能够将笔记完全整理成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那会更好。其实现在网络上大部分文章,都是笔记的整理而已。

关于笔记的书写技术:

5、多次修改。

和好文章、好小说一样,笔记也需要多次修改,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如果想制作高质量笔记,一定不要担心修改。

当然这个技巧也表明,不管第一个版本的笔记有多烂,只要自己愿意修改,它总是可以提高质量的。

6、笔记标题用不加标点的短句总结。

这一点师从提出长青笔记(Evergreen Notes)的 Andy Matuschak,到他的笔记网站(notes.andymatuschak.org)上查看,你会发现他基本上笔记标题就是一句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一句话。

我一开始也不明白,但自己实践之后发现,这就笔记原子化的要求,当信息压缩成这样一句话时,它基本上没有其它的解释空间,有几个好处:

- 易于理解。比如 Andy 这句:长青笔记应该是原子的。你不用理解别的东西,事物对应关系十分单一和清晰
- 易于记忆。一个短句,比一个长句,肯定要容易记忆很多,再我们回忆的时候,会很有优势

以下是别的也提到,但我这个方法里也同时运用的技巧:

7、记得添加笔记的联系,消灭孤立笔记。

尽量让知识在脑海里结网,我自己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大脑在记忆一个单一信息的效率,和记忆多个关联信息的是差不多的。而更有趣的是,当关联信息放在一起记忆,记忆效率会随之变高。

所以尽可能的把知识关联起来,让你在回想某个知识点之时,有多个抓手,抓手越多记得越劳。我相信这是很多所谓记忆法的原理,这些方法都是不光让你去记住这个信息本身,而是转化成故事(抓手),或者图形(抓手)来记忆。

8、在笔记末整理几个向自己提问的问题。

这一条参考 Supermemo 创始人 Piotr Wozniak 博士的增量阅读法(supermemopedia.com)。

这个方法强调直接从文章中提取需要记忆的段落,通过 Supermemo 漒大的功能,直接制作成记忆卡片,比如:

问题:[...](姓名)是美国第一任总统

我觉得这个方法蛮好,避免遗忘一些关键的细节信息,如果我们想深入地某一领域,强大的记忆是必须的。如果把人脑当成大模型,那么记忆就是数据集。最近研究结果显示,大模型回答质量的优劣,与数据集的质量直接相关。一言以蔽之,有什么样的数据集,就能产生什么样的回答。

但不是所有软件都和 Supermemo 一样强大。我参考 Andy Matuschak 的做法,他在一部分笔记的末尾,添加几个简单的问题,既简单明了,又能够起到加深记忆的效果。

9、想象有一位观众在看着你写笔记。

虽然笔记是私有物,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然而,过于自由也有弊端,我发现自己的笔记写得越来越抽象,我不得不回头找出原文,再重新阅读。

因为人本质是懒,另外还有自我迷恋幻觉的干扰,自以为写得很清楚了,结果过了几天几个星期回头翻看时,发现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写笔记是为了更好的忘却,这是记笔记的第一原则。尽量做到不翻看原来的资料,借助笔记就能理解,以及推理。所以在用自己的话写笔记时,可以想象你有一个读者,你要尝试将这件事解释给他听。

当笔记别人也能看得懂时,自己自然也能看得懂。

10、每一则笔记尽量记录它的出处。

在笔记修改到令自己满意之前,不可避免地,我们会多次回顾原来的资料,保留笔记出处就很有必要了。尤其是多次回顾时,说不定还会有更深的体会,或是更新鲜的想法。

另外,有出处的笔记会更有力量,更坚定。就好像你在跟别人聊天,你要令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就必须告诉别人,这句话是来自哪个名人。

这是一个好习惯,言之有物,有理有据。
1572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笔记交流站

4544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