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好好动笔写过我对于品牌的理解。周五恰巧在新项目的工作会上需要给团队做个输出,于是就写了一段话。
最近雕爷在刀姐的播客里说“以后的消费品教科书,一定是中国人来写的。”
我的看法却更倾向于以后可能不会再有教科书了,做品牌终于来到了我还蛮憧憬的那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
为什么不会再有教科书?
一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下,共识会越来越稀缺(本来想说不存在了,但觉得表述太绝对了不严谨),我们只能各自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二是这个行业最大的苦是同质化,所以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应该被鼓励和提倡,别搞教科书了,各走各的路吧。
前述说完,再说回到我个人对品牌的理解,它不一定,但它是我积累了13年的观察和思考。
我认为品牌是不能偏科的无限游戏,这其实和做人很像。
品牌既要会修文科,这道语文题是消费者互动体验的全旅程,这段旅程中,不及格的品牌只做到了产品交付,及格的品牌让消费者知道并记住了品牌是谁,出色的品牌不仅让消费者知道并记住了品牌是谁,还能知道且认识了TA自己是谁。
品牌也要会修理科,这道数学题是财务报表上,从顶端的收入到底端的利润,所有环节的数字如何分配,公式如何构成,结果如何更优,如何适应市场变化等等。一个品牌今年有100个人来买你,不代表明年什么都不做也有100个人来买你,每一年甚至每一个月,这个数学题都要算很多遍。
如果能不偏科,品牌的价值在于命长。
也就是说,在语文题上,不管时尚潮流如何变化,至少能打动三代人,那么这个品牌一定真正触到了普世大同的价值和审美。同时还要在数学题上,不乱搞不作死,不给自己挖坑,穿越经济周期。最后一个LOGO上印着成立于100年前且还活着的品牌比成立于50年前的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