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没有弦的十月
20天前
💡五一假期之九本书单的推荐📖

📖《海边理发店》由6个独立的故事组成。

「海边理发店」本书同名故事,讲述了一个曾经辉煌的理发师,因过失杀人入狱,出狱后在一个遥远的海边城市重操旧业,接待了一个特殊顾客的故事。

「彼时来路」年少离家数十载的女儿,在弟弟的劝说下,回家探望阿兹海默的老母亲,无意发现了深埋心底的未曾透露的亲情之爱。

「来自远方的信」已婚女子与丈夫赌气回到了娘家,住在了已逝祖母的房间,连续几晚在同一时间收到匿名发件人的短信。女子重拾行囊打算归家,第二天短信却莫名清空了。这是来自已逝祖母/祖父的关心吗?

「今天的天空依然是Sky」跟随离异母亲借住舅舅家的女孩,独自一人离家出走寻找大海。在神社附近遇到了神秘的小男孩,两人一起踏上探险之旅。在夜幕降临无处藏身时,遇到了好心人收留。第二天警察来到此处,却误把好心人当成了坏人。这个神秘的浑身是伤的男孩,能否得到救助呐?

「没有时间的时钟」在街道尽头的一家钟表店,老人正认真做着修理工作,一位失业的中年男人来修理父亲留下的遗物。与老人闲谈的过程中,知道了这些钟表上时间的意义:老人结婚的时间、女儿离世的时间、妻子离开的时间...也许老人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吧!在最后老人告知了中年人一个秘密:这个手表其实是赝品。

「成人礼」寻常的一天,父亲刚与女儿和好,打算一同出门,女儿却遭遇车祸丧生。夫妻二人久久沉溺在悲痛中,无法自拔。直到有天丈夫提出,跟妻子一起代替已逝女儿参加成人礼。随着为之准备,夫妻二人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也许悲痛都应该只停留在这天...

几个故事独立成篇,好似又相互关联。像是名为「人的一生」的电影片段。说来惭愧,在第一篇故事中,我一直以为这位神秘客人是已逝者的儿子,原来是理发师的儿子。整个故事好像更悲壮了,透露着理发师的隐忍。还有第四和第六篇中的两类孩子:活着但身处不幸的孩童,和在快乐中离世的女孩,谁更幸运一些呢?

📖《鱼翅与花椒》从对中国饮食文化“水土不服”到被“征服”,也没有经过太多的心理建设,因为母亲的工作性质,她从小就接触过不少异国菜系。也是主动想研究中国菜才决定到成都学习,在成都的篇幅大概占了一半,其余还有对湖南、香港、北京、扬州等地菜系的研究。

书中除了对菜品的研究外,还有对城市街巷的一些描述与体会,因为时期较早,或许会有我们没机会再体会的场景。

除了美食,当然还有作者对 食用保护动物、食物浪费、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思考,能够站在中立的角度去对比。扪心自问,身而为人,我们需要的太多,给这个地球也带来了太多伤害,每个人都有责任。

长期以来,我们遭受过太久的贫穷,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难免会有一定的报复心态。因此吃饱到吃好,注定还需要一些时间去慢慢转变。
到那时,我们不再需要山珍海味彰显身份、不再因为排面而浪费、不再为了削尖脑袋赚钱而在食品上动歪心思、不再因为好奇心去涉猎野味。

我们一起期待,也要从自身做起,拒绝浪费、健康饮食。

📖《九故事》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唯一的短篇小说集,被列入《西方正典》,收录其最负盛名的九个短篇故事,其影响不亚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亦为其巅峰之作,用平静克制却又摄人心魄的语言勾画纯真与美在现实中的困境,述说人生的真相与寻求解脱的重要性,堪称美国文学艺术的典范。

《九故事》收录了塞林格在《纽约客》上发表的九个短篇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体,又互相关照,写出了塞林格眼中战后的一代年轻人之“爱与污秽”。故事中有纯真绝望的青年,有早慧困惑的儿童,有奋力融入孩子内心的母亲......

塞林格让笔下的那些年轻人、孩子们还有不成熟的成人们经历或者看到爱、对爱的渴望、死亡、绝望与疯狂,展现爱与美在现实中的闪现与困境,揭示世俗人际关系对人的牵绊与拖累,诉说对于人生领悟的重要性,以探索与追求灵魂的解脱。

文学大师塞林格用平淡从容,不动声色,却又蕴含巨大能量的致密文字道出了人生的真相。

长篇的对话,没头没尾的故事片段,普通人的生活碎碎念,塞林格从未刻意描写道德隐喻,他不去追求完整的情节,只是从侧面下笔,无力感的手法,无人能比。

📖《时间贫困》是2023年12月出版的一本书。“时间贫困”指的是一种没有自己的时间的感受。现代人早晨被闹钟叫醒后就忙着洗漱、吃早饭、上班,下班后经过漫长的通勤回到家,可能还要处理各种琐事。不知不觉时间就来到深夜了,感觉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是时间贫困,而它让我们的生活缺乏幸福感。

作者凯茜·霍姆斯,是加州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在写这本书之前,作者也苦于这种时间贫困的感受中。作者和团队一起建立了一个数据库,记录了数万美国人一天的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借助这些数据,作者想知道人的日均可支配时间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多年来,作者进行了十几项研究,探究幸福感与金钱和时间的关系,结果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不管一个人拥有多少时间或金钱,更重视时间的人更幸福。因此,作为一名商学院教授,作者改变了她的教学内容,从对金钱和利润的关注转向了幸福感,并开设了一门叫“如何将幸福科学运用于人生设计”的课程,她的学生们也称她为“幸福教授”。

在这本书里,作者分享了她这些年来教授幸福科学的经验,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教我们怎样充分利用时间。这本书是一本讲时间管理的书,但它的目标不是提高生产力,而是提升幸福感。

「时间贫困」就是:我们“感觉”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需要做和想要做的事情。
它的两个组成部分,都具有主观性:一是你想要做的,以及你认为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二是在已有的时间内,你完成所有事情的信心。因而除了把to do list控制在合理范围(节流),我们还可以通过做一些事情让自己感觉时间变多了-增强信心(开源)。

📖《超越百岁》的作者彼得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完成医学博士学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彼得对国内医疗系统内感到失望,不想留在这个是非之地,于是他离开医院,加入了麦肯锡公司。除了是一位优秀的医生,彼得还是演讲家、主持人和运动员。

他曾在TED发表关于糖尿病危机的演讲,还长期主持一个热门的大众播客The Drive,并且能进行超长距离自行车运动、马拉松游泳。因此,彼得在《超越百岁》书中,综合了医学、运动的科学理论,也结合了演讲、劝说的艺术成分,最终成就这这本书一出版就轰动全球的著作!

单从书名看,《超越百岁》是一本告诉人们如何长寿的书。这么想对,也不对。因为这本书强调了一个观念,仅仅活得长没有意义,还要活得健康。
例如在80岁的时候,还可以自己做饭,在90岁的时候,可以外出散步,而不是坐在轮椅上。

能够高质量地活过人生最后的日子,压缩承受疾病
造成痛苦的时间,是我能接受的长寿方式。
作者指出,在现代医学中(作者称为医学2.0),目标是治疗疾病,从疾病和死神手中,抢夺时间。
但是,既然已经患病,治愈后恢复程度如何,就很难保障了。

和患病后治疗相比,作者更加推崇提早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或者推迟疾病发生的时间,即医学3.0。

这是一个基于风险管理,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
例如,当血糖指标大于6.1的时候需要医疗干预,那么,如果指标是6.0呢?是不是应该采取行动?还是这样放置不管?

从医学2.0的角度来看,无需医疗干预,但是从医学3.0的角度来看,需要当事人改变饮食结构,多运动,改变生活习惯。

这也是《超越百岁》中强调的,很多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是阿尔兹海默综合症,可以通过运动、营养、睡眠、情绪和药物进行预防。

这也是《超越百岁》中强调的,很多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是阿尔兹海默综合症,可以通过运动、营养、睡眠、情绪和药物进行预防。

长寿的四个因素:运动、营养、睡眠、情绪健康。”
2 "运动具有决定你如何读过余生的最大权利。即使是相当少量的运动也可以使你的寿命延长几年。”
3 "饮酒对长寿完全是负面的影响。”
4 "良好的睡眠就像一种提高成绩的药物,斯坦福大学的篮球运动员每天保持10个小时睡眠。”

📖《微尘》是一本关于矿山爆破工、筛沙工、割漆工、农民工诗人和文青的书,讲述了他们的血泪和悲欢,带你感受这个人间的无奈和无梦或者即使有梦想也无法实现的人生。除了感叹世事不公,此外,欲哭无泪。

世界由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微尘组成,微小到,我们互相之间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想所未想,我们被终日萦绕的或悲或喜一地鸡毛所障目,我们的眼光只游弋在身边的利益得失,同样以微尘之身哪里看得到这世间可能更加微小和边缘化的人或事。

陈年喜,做过十六年矿山爆破工,如果不是因为严重的颈椎病和颈椎手术治疗,可能如今还在从事这个听起来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的职业。即使这样的职业生涯严重地损伤了自己的听力,但却令他在其它方面的敏感性更加突出和强烈,因此也才有这部《微尘》的问世。

如果恰好错过了这本书,我可能还自欺欺人地自动将这个世界上的苦难以及置身于苦难和无奈中的人与事屏蔽掉了,常常活在矫情和自怨自艾中,常常辜负天空的碧蓝和清风的柔善,但读了这本书,才唤起真实的感知,这世界远没有想象中的完美,天空中飘过的云彩,往往隐去了下面的阴影与昏暗。

这世界的残酷与真实往往被忽略却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幻象和虚妄麻痹了眼,被自私狭隘和蝇营狗苟吞噬的,恰恰是心,这个世界的直实被昏暗。

读这本书,你得做好被沮丧、难过、压力、阴郁和无力感裹挟的准备,读这本书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阳光、咖啡并不是最好的佐读,它只会令阳光褪去光,令咖啡散尽热,然后让你惊醒,让你清醒,让你在震惊与悲伤之后仿佛顿悟了什么。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更开阔些,能够看得更多、见得更辽远些,也许我们就会跳出孙悟空用金箍棒画出来的小圈子,会挤出如来佛祖根根紧贴的手指,让身心置身更大更远更辽阔的空间,使自己更坚韧更强大更无所畏惧。

📖《八宝辣酱》是汪曾祺的散文书籍,中国的菜品点心中,凡带有“八宝”两字,内里总会有许多零碎,要凑成八样或是更多。八宝粥、八宝饭等除了主料外,还会添加许多配料,营养丰富,很好吃。

文中描写的人物,语言平淡,背景介绍的详细,能够感受到一丝阶级压迫,做人做事要有原则,有智慧。如文嫂,虽没有知识,但是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联大的人都有点怪。“正常”在联大不是一个褒词。一个人很正常,就会被其余的怪人认为“很怪”。

现在的社会也是如此,强制性合群,和其他人一样就是“正常”,如果太努力就是不合群的“奇怪”“显眼包”。比如读书这件事,身边极其少见,不敢说出去,怕迎来的是略显讽刺的话语,甚至逛书店也只能一个人。

但后来想了想,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只希望多结交热爱阅读的朋友。

生活中有没有读书的人,肯定有,印象最深的是我刚工作时的师傅,我见过很多次,她捧着一本书,看的入迷。当时就很惊叹,她身上的气质和她阅读的习惯,都让我很钦佩,这一刻,我想成为她,享受阅读。

他教学生,也是因材施教,无所阿私,只看品学,不问家庭。
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

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

📖《如雪如山》这本书集结了十个从女性视角出发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打破女性对世界美好滤镜的过程,而其中女性隐蔽的、私密的情感变化,仿佛雪山一点一点地融化,在无声中蕴藏巨大的力量。

第一篇《我只想坐下》的主角立立,在挤得水泄不通的春运火车上邂逅帅气俊朗的男乘务员,后者善解人意地把失去座位的立立带到乘务员室。本以为是出门遇贵人的戏码,实则男乘务员别有所图......

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当一个孤立无援的女性遇到一个施以援手的异性,准备托付信任和好感时,这名异性开始露出猥琐的爪牙,我们应该如何修复我们对世界崩塌的认知?

或许,这世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越来越淡薄,正是因为类似的伪君子太多,使我们对陌生人的信任越冲越淡。久之久之,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无故对你释放好意的陌生人,未必如表面看起来那么善良。

这么说有些绝对,但无论是故事里的立立,还是现实中读到过这则故事的人,以后在列车上遇到热情又长相不俗的男乘务员,可能不会轻易给对方加滤镜了。

《纪念日》里陶栗梨打破的是对外遇情人的滤镜,当一身艺术气息的摄影师回归到凡体肉胎的生活,神秘感和优雅顷刻消失殆尽;

《拜年》打破的是对高知家庭体面光鲜的滤镜,看似高不可攀的艺术世家家庭,也在试图掩饰败絮其中的部分;

《春之盐》打破的是女性对婚姻和育儿的滤镜,平心而论故事中的丈夫算不上穷凶极恶,甚至物质条件属于不错,即便这样,女性在面对生育时内心的困扰和恐慌并不会减少丝毫......

有一刹那,我诞生一种错觉,仿佛女性想要更舒坦地生活,最好降低对外界的滤镜,包括对异性的、对人性的、对职场的、对环境的。

接受成人的世界总有残缺,但是不乏与之对抗的勇气,好比《泳客》里不姑息性骚扰的王沥沥、《春之盐》里对宾客大声疾呼的俪俪。

📖《洋盘》四川话里洋盘是形容一个人很洋气,正适合形容一个外国人。
可是一个外国人在近二十年前来到中国,他眼中的中国可能和四川话里的“洋盘”二字挨不上一点关系。

上海话里洋盘大概是形容憨傻(我的上海朋友告诉我意通戆度),这似乎更像是对作者自己的形容:毫无计划独身来到上海的闷头青,一头扎了进来,做厨师、写文章、测量小笼包、探寻锅匠、骑着挎斗摩托车环游中国。

在这过程之中,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家族和中国早已有了难以切割的关联。
这真的很戆度。

这是第一本我看到外国人,只是写「自己」在中国的家长里短,吃饭、恋爱、工作、工作以外的娱乐、社交,不管这些是难还是不难。

但不可避免的他逃离不了作为一个外国人的局限-他活在移民和外籍人士的“泡泡圈”里,而这个泡泡圈根据你的国籍、财富、来中国的时间、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也分出了三六九等,这很人类。

这也是我熟悉的外国人,外企高管,西装革履,带着妻子孩子过着和在本国一样的生活,与中国同事没有任何私交,拿着外派的工资和补贴来中国刷新管理大区的经验,在几年后带着成功的履历回国或去往下一个大区。而Chris一脚在圈内,一脚试图踏入圈外。

借着写作来为他的好奇心打上冠冕堂皇的掩饰,横冲直撞地闯入这个他不了解的国度,来了解这里和他不同肤色、不同历史、不同背景的人。

和其他外国人写自己在中国的书籍一样,他也让我看到了过去的那个中国,对外国人更多的是好奇而不是排斥,展现了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的非凡的活力。他们可以在中国当老师、可以当学生,可以走街串巷深入每一条小巷,可以走到中国的乡下和别人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感受真实的这个国家。

用Chris的话来说,“只要你走出去看看,这座城市(国家)就总会给你带来惊喜。”

👀最后祝大家五一假期愉快。
826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读书会

100万+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