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简冬阳
9月前
「湿货」和干货一样有价值

有时,读者会吐槽某些作者,
明明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道理,
却偏要写一本书,
真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他们没有看到
细节、案例、论证过程、情绪传达的重要性,
这无异于买椟还珠。

我先后读过《微习惯》、《掌控习惯》和《福格行为模型》三本书,
它们的核心观念是相似的,就是「微习惯」。

但唯一真正改变我行为的,只有第三本书。
托它的福,我做到了每天慢跑,每天读书,每天吃健康的食物,每天冥想……
最重要的是,我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了很多,
心理健康状况也因此改善了不少。

为什么这本书能产生如此大的能量?
尽管作为斯坦福的教授,作者的理论能力比畅销书作者强得多,
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对我)最有价值的部分,
还是在于大量的非常细节的实践福格行为模型的案例。

这里简单列举一下:
1、作者为了养成用牙线的习惯,每天只用牙线清洁一颗牙齿
2、学员莫莉为了养成每天自己做健康减脂餐的习惯,购买了切片器
3、学员萨里卡从在坐垫上深呼吸三次、在厨房打开煤气灶和做30s拉伸运动开始,养成了冥想、做早餐和做康复运动的习惯
(强烈推荐看原文,微信读书有哦)

这些案例不仅细,而且很有感染力,
所以我每读一次,都会更加相信,
这样坚持下去是有意义的,
我也会从每一个案例中习得,
可以迁移到自己生活中的那些思路。
这些远比孤零零的几句大道理,有价值得多。

转换视角,代入作者的身份,我们会发现
能把文章写细、写长,甚至写成一本书,
是很强的本事,需要非常多的积累。

最近在读脱不花的《干得漂亮》,
我思考了一下,
如果我把每个章节都捋出大纲(也就是常说的干货),
然后我尝试去写一个类似的文章,写不写得出来?

我发现不行,因为我不具备写「湿货」的能力。
我无法写出那么多复杂的场景,
然后再写,在这种场景下,
A会说什么做什么,这样是错的,为什么
正确的做法是要说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我更写不出来那么多的具体的话术,
让读者拿来就用。

总结一下,「湿货」和干货一样有价值 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1、为了让自己能成为一名「作者」,
应该珍视自己日常的实践经验,
和观察到的他人的实践经验,
并且及时记录下来,
多写细节和自己的感受,
以备需要输出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
这样一来,你的实践就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可以复用的

2、作为一名读者,在阅读的时候,
应该细读作者罗列的那些案例,
而不是觉得没有干货,好啰嗦,就跳过了

细读的时候琢磨什么?
(1)先不看作者写的,思考一下
如果你在那个场景中,会怎么做,
再和作者写的对比一下
这个思考的过程很重要

(2)读完作者写的,思考一下,
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具体去应用这个知识的场景,
如果有的话,你预备怎么做;
如果没有的话,能不能迁移一下再用。
比如你不是一名老师,但你读了一本班级管理的书,
你就可以思考,书里提到的那些激励孩子的策略,
能不能用到你的下属和同事身上。
虽然这个例子好像有点扯,
但阅读的时候,保持充分的灵活性,不要拘泥,
时常可以带来意外之喜。
44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笔记交流站

7375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