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杨昌
9月前
Minimax 闫俊杰的这期访谈稿,读完后劲还蛮大的。为了更好理解稿子里的意思,我还专门下载了“海螺AI”App 来体验。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句:“目前的产品方法还是技术 driven,而非产品 driven。”

1、

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做移动互联网产品,大家特别在意有没有挖到一个用户痛点。

但去年 DAU 超百万的六七个 AI 原生产品,都不是针对痛点设计的,是把一个突破性技术释放,慢慢变成了产品。

反而是后面【针对性设计功能时,都不太成功】,比如 ChatGPT Plugins GPTs。如果技术进步速度慢下来,又会变成产品推动的方式。”

2、

所以,针对“用户有很多需求,满足什么,不满足什么”的问题,他们的取舍,到后面变得简单:

“看这个需求是否符合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否能对这类用户的体验带来 10 倍以上的变化。”

更甚者,“用户需求和你提供的能力是相互发生的,一个远超大家预期的模型放在这,慢慢会引起很多人的需求。

比如 ChatGPT 没有语音通话前,没人会说自己的需求是语音通话,但放上去之后,很多人会用语音通话。

我们做的语音对话产品——海螺AI的通话功能也很受欢迎。我阿公 80 岁,第一次用这个产品就和它讨论了四五十分钟的历史人物,我之前想不到有人会这么来用它。”

3、

今晚我也试了下海螺AI的通话功能,聊了不下 10 分钟。想到去年跟人聊多模态的时候,自己还非常不以为然。

还想到了另一款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 AI 产品:秘塔AI。

在没用它之前,我自己会花很长时间写“论文级”的提示词,定好框架。但无论换哪款AI,如何优化提示词,最终的结果,都很难特别满意。

尝试它的“研究”类搜索功能,发现因为可以尽可能扒全网信息,而不只是局限于我自己的研究框架,反而能拓宽我的视野,带来更多惊喜。

4、

由此想到,作为非技术的 AI 应用者,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确实过于关注“用户痛点”和“转化效果”了。

这就造成了,我像个木匠一样:“工作是将这些材料塑造成最终产品,以符合你的最初计划。你可以通过查看完成的产品来评估你所做的工作有多好。

这是门吗?这把椅子牢固吗?混乱和变异是木匠的敌人,精确和控制力是他的盟友。你要精心测量、果断下手。”

于是,对更多技术的发展,关注得不够;对技术带来的更多新的可能性,探索得不够。

5、

或许接下来,我更应该像个园丁一样:“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

和一把好椅子不一样的是,一座好的花园会不断变化,因为它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天气和季节环境。”

在持续探索各类开源的和闭源的先进模型的同时,学着把 AI 的决策权放到跟自己一样高的位置。

跟《园丁与木工》里的好家长不把孩子框进某个模子里类似,在跟 AI 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更多发挥好 AI 本身的优势。

6、

之前在“AI炼金术”公众号看到个案例,可能比较符合这个思路:

“做PPT,如果你已经有了一整套的思考,然后你让 AI 帮你完善,帮你做,你会发现它想的总归没有你想的好,因为 PPT 这种做事的方法就是人类的工作流,你把 AI 套进来就不合适。

但是如果告诉 AI 说:你设计 PPT 的目的是什么?让它去生成 20 条故事线,来证明「明年我们应该打下沉市场」。

让它去设计 20 个故事线,再在网上根据这 20 个故事线去找材料支撑,找那些漂亮的数字图,麦肯锡的报告,它可能发现中间有 15 条故事线找不到资料走不通。还有 5 条故事线走得通,又把这 5 条走得通的故事线,帮你塞了一堆资料,最后将这些给你看,让你挑一个。

这就不是说你已经想出来一个故事线,让它做一个类似的,或者做一个比你更好的,而是它会去探索更多,用它速度快、搜索广的优势来覆盖它。

可能在第一步思考时没有你想的好这个优势上,就把做 PPT 这个任务的工作流改掉了,改造成更加适合 AI 来做,很有可能你会发现其实应该以 AI 为主,以我们为辅……”

对话 MiniMax 闫俊杰:AGI 不是大杀器,是普通人每天用的产品

点击阅读原文
130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AI探索站

80429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