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类产品的先发优势,绝不仅体现在“模型表现好,角色品类多,用户规模大”这样的数据指标上,更体现在对用户的行为洞察以及TPF(工程+模型)的实操和踩坑上。
如果到了今天,你还在问“到底男性用户还是女性用户更喜欢擦边、IP角色是不是会更受欢迎、设定更严格,幻觉更少的角色是否更受用户喜欢、长留和付费渗透到什么水平算是完成了初步验证”这样的问题,你的动作大概率已经慢了。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高呼:没事,我模型强!
首先,如果你在国内,目前的百模大战里还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贴合c.ai场景且断档领先的模型。其次,c.ai的实践已经证明,至少在当下,你仍然需要通过“工程能+大模型”的方式,才有可能走通PMF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前端更前端,后端更后端”,否则你做出来的可能就是model as a product。
举一个最近在和我们开发团队实操case:角色回复的内容除了基于system prompts、上下文窗口以及sft以外,你也可以抽象出用户在聊天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向量(例如关系,情绪,事件、称谓),作为internal prompts挂在当前用户和角色对话的窗口下,给出更贴合的回复。
聊更好,绝不仅是模型的事情。
先发,也绝没有你想的那么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