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耗子学长
8月前
💡扩展影响力的两种路径与我的故事

影响力是一种无形的势能,却给我们搭建起一个场域,积累资源、汇聚人才、创造机会、带来收获…

有些500强公司在搭建自己的人才画像时也会有影响力模型,足见其重要性。

经过几年的探索,找到两个比较通用的路径,其中第二种会更亲民❤️一些,做个分享。

1️⃣打造自己的代表作
这里对代表作的定义是,任意一个非行业内的陌生人,当接触到你的代表作产出成果后,都能对你心生敬意。

与此同时,行业内的人也不会觉得你这个代表作是唬人的水货,而是有点真本事。

比如少楠做出的flomo百万用户
比如最近很火的飞书知识库《Way to AGI》
……

有了代表作,就大大降低了别人认识你、需要你的成本,影响力在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

打造代表作需要专业度、执行力与时间的沉淀,当然也需要运气。

有些时候,你泡在实验室二十年、创业融资无数,都未必抵得过一个小透明的闪念和一个天赐的机会,只不过从概率角度前者更高。

2⃣️养成系记录与表达
代表作不会所有人都(能够)有,但影响力的建设是可以持续的。

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当今这个时代仍有表达者的红利,尽管平台形式和策略千变万化,只要表达习惯不变,就不会影响本质。

没有代表作不代表没有思考,换个角度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思考,才有可能一步步促成最后的代表作。(也可能完全相反,好处是你可以听到不同观众的声音来迭代自己的思考)

所以不妨在做出真正的代表作之前(未必真的有,可以做假设),就把自己当做一个养成系,一点一点成长,也曝光成长路上的行思坐想。

我想到曾经的采访经历。一开始,我打算网罗身边一些优秀的朋友,采访他们。结果最后呈现的稿件更像是个人简历文章版,读者的反馈是:他很优秀,但和我有什么关系?

后来在复盘的时候,我发现:对读者真正重要的,不是这个人拿到的结果有多么厉害,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典型阵痛期,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是如何一步一步从平常状态成长为现在这个样子的,这个过程中展露的真诚与真实,往往最动人。

养成系也类似,区别在于这不是一篇文章的体量,而是一生的践行。

读者因你的真诚相遇,慢慢地把你当做连续剧来追。有些幸运的,能够和你成为朋友,可能通过表达的载体彼此紧密链接,一起走过数年。他会了解你的故事,你也可能因此了解他的故事。你在成长,他也在踽踽前行。

这就是四年前我选择的起点。

✍🏻刚毕业一年多,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打造出代表作,也不知道哪个领域会是未来深耕的方向,于是我拿起了笔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意外地收获了第一批读者。

四年来,互联网帮我突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让我如今去到绝大部分城市都能很快组成饭局,去见见读者们的另外一面。

我和很多读者后来都成为了朋友,我见证了他们的婚礼,看到了他们学了画画,了解了他们在职场叱咤风云的故事,也全程经历了他们难以言说的至暗时刻。

做到10w粉丝后,我失去了对数据增长的动力。对于表达者来说,一个很难跨越的坎是数据焦虑。它无休无止,一篇爆款也欲壑难填。

记得曾经在四千粉丝左右的时候,一个校友打电话和我说:“你知道4000意味着什么”,当时我的回答是“远远不够”,而他的回答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4000意味着我们一个学年本科生的数量,操场都放不下”

我突然发觉,的确。在网络上,4000这个数字真的不值一提。但在线下,这个人数已经非常夸张了。有多少场地能支撑得起4000人在场?

如果他们和我一起陪伴下去,如果每一年我们都是全新的自己,那十年后,我们是不是就遇到了40000个人生样本?

所以从那开始,我开始聚焦数字背后一个个真实的人,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很多读者比我优秀太多,但我们依然因为文字有了链接🔗,很感慨。

去年在上海,我达成了一个小小的记录。就是在参与的每一个线下活动,都被读者认了出来。虽然我有脸盲症,但只要他说出自己的昵称,我就能想起他的点滴故事,这一点让每一个读者朋友都惊讶到了,答案很简单,别人在乎我,我也在乎别人。

所以,养成系的门槛远比代表作要低,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用你倾向于的方式记录:写作、直播、短视频、播客甚至画画等艺术表达,太多的方式可以呈现。

但同样的,门槛低不代表简单。你需要对记录足够忠实,并且坚持去表达。这个世界有太多要素在抢夺每个人的注意力,你表达的真诚、频率、质量、技巧等等,都是竞争力的体现。

这些都做好之后,时间会给你到你意想不到的复利,它不会是做出一个爆款之后还会担心做不做得出第二个,而是经年累月的沉淀带来的心安与幸福。
23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即友日记本

321527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