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对东南亚历史和富豪发家感兴趣的看一下《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新马泰、印、菲及中国香港的超级富家们短短几十年间建立起了强大的商业帝国的过程----就是一整部特许经营权或许可证(橡胶/糖/赌博等)的套现史
很喜欢看一些伟光正背后的故事——
1.出身优越但自我包装成草根
他指出"教父”们最热衷标榜的“出身草根,童年过非人穷困日子",说法失实——邵爵士为上海纺织富商之后,李兆基的先辈是顺德成功的银庄主人,霍英东确是无产阶级出身,但他获英国政府奖学金入名校(皇仁书院,因“二战”而辍学)就读--在殖民时代,入读名校学得英语,等于跳出草根阶层;迈出事(职)业成功第一步
2.缺乏身份认同,所以热衷title;缺乏安全感,所以信教
他们对名誉学位及皇室、土皇帝或政府的赏赐,不惜多方钻营、千方百计争取,一旦到手便到处炫耀。为投其所好,各地政府都巧设勋衔,各大专院校每年颁授名誉学位必以“工商巨子"为主要对象,荣誉纷至沓来
近年另类“身份认同”的潮流是信耶稣,他们不惜高价将办公大厦辟室改装成教堂,出钱出力,办“主日崇拜”及种种“属灵”活动。当他们精神缺乏寄托并感前路多变而政府又不能信赖时,“信教”便是平衡他们“极富”带来内心不安的精神食粮。
3.教父的工作日常
在一个关系政治势力和许可证 比 企业的内在办事效率和国际竞争能力更为重要的商业运行环境中,教父们与他们的相关后勤人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确保大亨与占支配地位的政治领导人的合影挂在他们办公室的墙上(并把失势的领导人的照片拿下来),组织打高尔夫,把大亨的家,游艇、酒店供他们要讨好的人任意使用,决领导人任性的孩子的问题,到处送礼。
打高尔夫也成了工作的部分,就像参加与生意伙伴和政客们的婚礼或葬礼,无休止地举办晚宴和聚会,这些也全都是工作。
4.“奴隶头目”与鬼佬随从
把一切都算为工作的话,李嘉诚和其他教父可以说一天工作16小时。但是他们公司的实际管理以及落实打高尔夫或吃午饭时谈成的生意的任务,都落到了经理身上。这样的经理有很多,但是在大多数大亨帝国里有一个明确的人担当此任,他可以被称为“奴隶头目”。
“奴隶头目”是一个在艰难中度日的人。他们有优厚的报酬。坎宁·福克也许是除美国境外报酬最高的管理人员,一年能赚约1500万美元-而他们每天除了伺候和听从他们的主人外,什么都不做。坎宁,福克很少在凌晨2:00之前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