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观点“字节DS最大问题是人和人的能力雷达过于相似,用人但不培养人,更像在用数据能力表达业务,美团商分用理解能力表达业务”,越想越觉得说太对了。
我当时所在的ds组,在字节以人才密度高著称,那文档fancy程度,看了让人望而生畏。
但大家能力画像确实挺相似的,在逻辑推理、思辨能力、结构化思考、数理能力上,个顶个的牛逼。
可在“站在业务的角度用数据讲故事”的能力上,又普遍没有我在快手时,所感受到的那般“生动”。
整体被一种“作为DS你要有自己的视角,要很系统地、有逻辑、有框架地表达数据”的价值观主导着。
但我现在的公司很不一样,没有这种“ds政治正确”的氛围,反而很强调“共情业务的能力”。
开会时经常能听到的话语是“假如我是用户or商家,我会看到xxx,从而产生xxx的体验”,而不是一上来就站在数据的视角,使劲强调“我们作为ds应该如何系统地拆解这个业务”。
虽然它确实能很好地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结构化思考,但有时候过于理性的思考,会让我缺少一种对用户、对业务的共情力。
不是所有的业务问题,都能通过冷冰冰的数据解决的,或者解决之前,得设身处地了解分析对象的痛点到底是什么,再通过数据手段解决。
对低职级的螺丝钉ds来说,会因为看似“结构、系统的框架”而受到ds内部的好评,但对于有志于创业的人来说,这个共情力的缺失,是致命的。
在快手的时候,我做过一个项目,帮头部电商主播设计一套大而全的数据运营解决方案,作用类似于个内容app的创作中心,只不过做得更加系统化,全方面地披露各种数据,给商家提供运营决策。
当时这个项目在ds内部反馈不错,可直到我自己开始做自媒体,我成为了这类数据产品的用户后,才发现其实虽然我拆解的很清楚、很系统、很有逻辑,可是只有其中一部分真正切中了创作者的痛点,剩下的只是“作为ds的自嗨”。
跳出打工人思维后,我对「数据分析/数据科学」这个职业的质疑,越来越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