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洛怀
9月前
讲到“讨好型人格”我真的很有感触,以前我还经常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但我现在觉得这个概括实属很粗暴,虽然是心理学上的来的但也被滥用到太多地方了!很多看起来都是“讨好”的行为,本质上都很不一样,诱因也大不相同,并不能都概括成同一件事。

比如最常见的是讨好父母,事事都想让他们满意,我觉得是源自东亚教育和儒家传统,是文化导致的,里面有很多代代相传的孝道,核心的是“传统观念”。

另外一种是讨好有权威的人,这种的核心其实是“慕强”,觉得自己在有权势的人面前比较卑微,或者做低伏小能获得一些帮助之类的。这种大部份人年轻时候都会经历过,实在太正常了!

还有就是讨好朋友之类的,这种核心其实是“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不对别人好就会被抛弃,即使朋友关系很好了,还是会有这种担心,想靠自己不断对别人好来维系关系。缺乏安全感导致的还有很多行为,这是很复杂的一个事情。
但是这种我觉得只要交对了朋友,这些行为都不是问题,朋友还会觉得你超级温暖,也会想对你好!

以上任何一种单独出现我觉得都不是讨好型人格,甚至三种同时出现也很正常,但凡生活在我们这个环境里多少都会被影响到。从定义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到理解自己看似是“讨好”行为背后真正产生影响的是什么,是传统文化的束缚,是在慕强,还是缺乏安全感,知道了之后再根据需要去调整就行了。

我有时候会挺难受的就是一些已经受到精神困扰的人再被扣上某个帽子,被定性为一种“不好的人格”,“需要改变的人格”。已经不自信了还要被一直说“你不自信,你必须自信!”,已经难以自抑的在乎他人看法了还要被说“你太在意别人了你这样不行”,这种反向的规劝只会让人更受伤,只言片语的指责谁都会说,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庞大复杂的,需要环环相扣地去解决。

重要是理解自己的处境,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知道了之后你就不会再对自己那么残忍了。不改也无所谓的,谁说一定要改。坚持不自信难道不是另一种自信吗,谁又能来定义自信呢。
1836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即友日记本

321260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