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蒲苇__
11月前
小时候读了很多像《羊脂球》、《贵妇还乡》一类的文学作品,我对人性一向是不怎么抱有期待的,也能认识到自己也是平庸的一员,会有恶念,会犯错,能有偶尔的觉察能自我引导完全是一种命运的眷顾。

但认知归认知,被恶意曲解,被断章取义,被咒骂当然是会不舒服的,每个人都会。幸好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及有自己构建的具体的幸福生活,足以抵御无关的人的恶意。

想到自己身边很多公众人物朋友被网暴到抑郁,周末好奇的把他们的账号拉出来的看了一遍。

看完以后一身冷汗,直视发生在身边的朋友身上的暴力,和看文学作品时的隔岸观火的完全不同。

总得来说,现在在网络,说自己普通要被骂几千条,说自己精英要被骂几千条。大师们的作品也逃不过被审查挖坟,有骂苏童阴骘的,骂王小波流氓,骂贾平凹不洁,骂莫言文笔下流的......看了哑然失笑,也很快释怀。

这就是人性本来的样子,真正的善良和同理,从来都是自我抵御后的一种结果,不是与生俱来。

也在朋友圈全程目睹了全嘻嘻从起号、表达观点到被全民群嘲到网暴的过程。一开始她和eric松弛的分享睡前聊天,分享婚育观念,寥寥几个赞。不一定认同她的观点,也不喜欢她视频里所弥漫出来的焦虑,逐利,但就事论事,到今天我也真心觉得他们夫妻这种坦诚讨论是稀缺的,成熟的。

上野千鹤子事件爆发,网友们不满她对女权的个人主义的讨论,批判她浪费了一次珍贵的对话机会,这个层面的舆论还是良性的。后来随着事件发酵,在一层又一层扒皮般的戏谑、解构、断章取义之后,这场舆论最终展现出了全民网暴残忍的一面。

全网嘲讽谩骂人身攻击,用“子宫”、“娇妻”羞辱她对现实的讨论,造谣她家人的私生活,人肉、威胁、挖坟铺天盖地,每一个跟着扔石头的人都自觉无辜。站出来说她“罪不至此”的博主也跟着挨骂。

她的经历像文学作品照进现实:人一旦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不被约束,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承担责任,每个人都有可能暴露自己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的一面。

你也可以说这是玩流量的代价,我只是觉得那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eric带着孩子接她下班,接住她的创伤和情绪很难得,她的身边人好过90%落井下石的网友。

爱具体的人、构建具体的生活非常重要。一个好的爱人给的具体的爱,能消解万千恶意。

周末看了她的朋友圈,看她写自己从被网暴的那一天起就不来月经了,断了好几个月。鼓励自己来自农村的婆婆画画,给她办非正式画展,帮农民工女性卖作品。

一边承认自己在认知上视野上的偏狭,一边一一起诉,参与官方制定网暴法规的调研举证,公开说:我的追求并非胜诉,而是「让网暴者在生活里出现一点麻烦」,名誉侵权的赔偿金非常低,最高裁量范围也不及我的司法费用的1/10,我已经做好了我要承受代价的准备,也准备好跟网暴者在公共舆论场对峙,我接受我因此遭受的任何后果。

和她不熟,忍不住点了几个赞。人是什么主义都可以自由标榜,自我闭环,但这份对抗暴力,直视深渊的勇气是珍贵而罕见的。真心希望在这样的推动下,针对网暴有更好的法律法规出现,相对脆弱无辜的人不必被陌生人的石头砸死。

周末一边带娃,一边研究了这些材料,也从群体暴力中看到了自己。发现过去在面对比自己更高能量、更强大的人时,也会有害怕和恐惧,认真的检视了这份恐惧,虽然它没有外化成嫉妒攻击,但也多少有些构成逃避,逃避去承认他人的炫目与优秀,故步自封。

感谢这个觉察,觉察到了,就可以慢慢实践、打破,将更多美好的人和事,邀请进自己的生活里来。

可能责备他人与愤怒和仇恨一样,都会给人带来痛快的感觉。发泄愤怒能让人一吐为快,责备他人能让人舒服,仇恨则让人过瘾。它们就像其他使人快乐的活动一样,容易让人上瘾甚至会迷上它,并养成习惯,无法自拔。

所以正因为如此,能够抵抗这份下坠的快乐不落井下石的人更可爱;因为淋过雨所以乐意给他人撑伞的人更可贵;一无所有但善良正直的人更稀缺。是更珍惜了人间美好,也是自省❤️
94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浴室沉思

100万+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