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认可这位母亲的做法?
要幸福生活,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可以面对最差的情况,如果能面对最糟糕的情况没有逃避,很多忧虑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宁静和欢欣。
所以对家长而言,一个重要的成长就是,能否接受自己的孩子一事无成?
当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一事无成,然后为这种最坏的情况做好兜底,在此之上让孩子自由生长、探索,在此期间提供必要的资源,这样反而孩子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孩子就像幼苗,要给他自由生长的空间,才能生长的好。
这也是我认同的教育,包括交流的一个理念:提供、分享、不强迫。
同时要想幸福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不过分估计自己的能力。
所以教育中重要的一点是是父母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另外父母眼中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孩子的生活的幸福。
父母不要对孩子有那么强的掌控欲,父母给孩子规划的人生,孩子能过得幸福,要想实现这样的目的,对父母要求极高,首先父母必须非常有耐心去倾听、了解孩子,比孩子自己还了解他,另一方面要求父母能力极其优秀,知识非常渊博,同时对未来的洞悉绝对精准,从而为孩子安排合适的人生。
这样的父母整个中国有多少个呢?
这里有两个可以借鉴参考的例子:
m.okjike.comm.okjike.com(现在这位在行业排名世界第一)
现在很多人依旧对教育存在幻想,认为教育可以带来阶级上升的机会。
他们没有意识到,阶级流动渠道一直都是少数人的事情,
多数人那叫社会进步,当教育成为现代大多数人的事的时候,就已经带来不了阶级上升的机会了,和其他领域一样,你只有在这个领域做到极致才可能实现阶级上升。
那如何成为少数人呢?其实最好的答案就是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不要跟随。
走远路,入窄门。
当你能接受这个现实的时候,反而可以回归教育的本质,不为工作、谋生学习,只学习自己想学的。
就像《天道》中芮小丹以后想从事文化创作的工作,丁元英给芮小丹的建议,他建议芮小丹要学位意义不大,因为她不以求职应聘谋生。
而是应该什么有用学什么,不影响创作经营,学个十年八年的,就为有个学习环境。
之前看到有人分享的一个日本的调查视频,最后的结论是无论中产阶级的父母无论怎么努力最后大多数孩子成长后都会变得很平庸。
这几位日本中产家庭的孩子,有的孩子从小就上各类兴趣班,就像现在中国的中产家庭父母一样,小时候有的孩子的志向非常远大,但绝大多数人都是按部就班地读书然后工作,成为一个普通的打工人。
但是里面却有少数一两个孩子最后过得很幸福,其中一个孩子反抗了父母给他安排的路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行业,去咖啡厅做咖啡师,他把营业额做到了所在地的第一,所以幸福感很高。
最后视频给出的结论是,刚开始的时候家庭是可以给孩子提供一定的资源,但关于如何获得幸福,是要靠孩子自己的,是孩子自己需要学习的,相比于让孩子变得优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发现生活的乐趣、有上进的动力。
另外,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现在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是极其失败的,也是落后时代发展的。
就像许倬云所说:
今天的教育,教育的是凡人,过日子的人。所以今天的大学教育是令人失望的,尤其美国式大学教育,最大的缺陷是零碎,它是吃自助餐一样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基本都是源于现代教育仍是一种以“传授既有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起源可追溯到十八世纪的普鲁士教育。
虽然普鲁士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批量培养易于管理和服从权威的国民,但这套模式的其他方面极好地契合了前两次工业革命中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工人并不需要创造新知识,只需要继承一些既有知识,就能在后半生靠这些知识来维持生计。
而快速变化的今天,早已不能适应时代。
如今教育的一个严重失败的地方,就是在一个如此需要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让大部分孩子经历教育后,居然讨厌学习、讨厌读书。
教育本应是启蒙,最后却变成了教条。
之前也聊过,从事教育的人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把教育视为教授自己已经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这是很合理的逻辑。
不过,人们还可以有更好的逻辑:鼓励探索、发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不知道的东西。
最后聊一下关于这位母亲的做法,有没有可能,大家说的什么水硕、计算机、职高、医护,是人家最差的做法,是兜底方案。
最好的情况当然是进国外名校,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做出一番事业。
而且这位母亲,我觉得非常好的一点是卷自己,不卷孩子,而且按照人家的家庭实力,孩子真的一事无成,继承家业也能过不错的生活。
还有关于计算机,在我看来如果以程序员为职业,未来可能真的不太好,因为现在已经可以用自然语言设计程序了,随着AI时代的到来,程序设计的门槛不断降低,程序员可能就会向以前的打字员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计算机学习没用,它是一种思考方式,学习后你就可以比其他人更清晰、准确、高效地让AI完成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