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杨昌
1年前
AI 发展到现在,终于轮到「行业专家」扬眉吐气了。

1、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陈怡然教授,在微博上聊了下有关大模型创业的想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

“我现在看到大模型成功创业的例子,护城河都是团队自身对于「垂直领域」的深入积累和理解。

大模型本身带来的机会我见到的不多(或没有或看不清楚)。”[1]

2、不少AI领域专家和一线Agent创业者认为,诸多AI 在「垂直领域」无法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模型对垂直场景的理解差,尤其是训练语料中严重缺乏垂直领域know-how 的数据。

在2B业务领域,绝大多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不大可能被公开分享出来。前者多为创造价值的商业机密,而后者则很少会被主动分享,即使公开,也有很多美化及偏离事实的可能性,这可能会带来大模型的错误归因。

即使在公司的“私有数据”中,关于过程的数据,也依然很少。大量的所谓“经验”,只存在在相应岗位专家的大脑里,并未以任何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因此,要做好垂直领域的AI创业,必须和行业专家、岗位专家一道,收集、萃取和整理领域知识及私有数据,拆解具体业务的工作流。[2]

3、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行业专家和岗位专家,其实并没有那么了解AI,更别说会欢迎 AI 或者参与垂直领域 AI 的共创了。

5 月中旬的时候,我曾成功给一位行业天花板级别的专家安利过 ChatGPT。

我把安利过程发出来之后,上过「即刻镇小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m.okjike.com

此后的几个月,我一直在密集地跟行业专家和岗位专家合作。过程中发现,大模型本身的理解能力、泛化能力,如果能加上行业专家的know-how,真的是如虎添翼的。

当然,如果行业专家本身足够懂业务/生意,那项目的成功率就非常之高了。

4、现阶段,作为非技术 AI 从业者,要么本身是行业专家、岗位专家,要么得非常擅长跟行业专家、岗位专家打交道。

个人算属于第二类,从找 AI 在垂直领域的高价值场景,再到跟高价值场景中一线人员沟通需求、萃取 know-how,然后到形成行业专家、岗位专家认可的AI demo 以便产研同事工程化落地,最后到垂类 AI 产品的应用推广,大大小小的坑踩了不少。

如果你对这一块儿感兴趣,欢迎一起多多交流。那啥,别套我公司方面的内容,问就是以财报为准。

———

[1]weibo.com

[2]mp.weixin.qq.com
214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AI探索站

79863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