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广交会以后中国工厂开始有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建议所有的生产型传统工厂现在要开始向“贸易型”进行过渡,还有后半句,如果有能力的工厂甚至要开始向“品牌型”过渡。
首先有一点,我们需要知道现在的“品牌”定义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不是有了明星代言、央妈广告、高铁电梯广告等就是品牌了,因为消费者购买和接触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改变。
如今在“抖快红”等平台,哪怕是工厂注册的一个“白牌”只要它的销量破圈,在用户的心中,它就成为了“品牌”,比比赞就是这样的案例,有可能比比赞的初衷并不是想要成为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同样,有些“品牌”充其量只能算商标,虽然都按照“4P”理论布局了,但已经和用户背道而驰,你在火车站的巨幅广告“驰名商标”“高xin技术企业”“国强老师代言”“全国门店500+”等貌似十分“标准化”,但是全部没有触达到现在消费力的主力军。
如今一个素人拍摄的超过一百万+播放量的短视频产生的效果可能比一个“明星”一百万的代言费都值,某红薯的一篇收藏1w+的种草好文,也超越“高xin技术企业”影响力,一条销量10w+的爆品链接,可能比“500+门店”更有说服力,这是如今零售市场的现状。
如今消费者在哪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也决定了流量在哪里,流量在哪决定了销量机会在哪里!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什么是品牌?
没有销量和曝光的“品牌”还是“品牌”吗
有了销量和曝光的“商标”不是“品牌”了吗?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中国工厂的“白牌”开始按照品牌打法布局海外TikTok?
举个例子,西门子大家都知道这个品牌,一百多年的历史,1872年就进入中国了,彼时的新中国尚未成立,如今这个品牌家喻户晓,但是远在欧洲还有一个百年老品牌,因其“可靠的品质”成为欧洲很多高端家电的代名词,但是2015年才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到现在在国内的销量还没有西门子的零头,这个品牌叫Blomberg (中文名:博伦博格)。
我在其他社媒的老粉丝知道,我曾多次提到过“中国品牌”出海难的问题!因为“放不下身段”,能够理解但是市场不接受,通俗的来说,即使是做到国内品类第一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头部品牌”,在海外可能无人问津,很多中国品牌的老板和我探讨过这个问题,想要打造海外品牌,该布局的地方,该投入的费用,本土化,海外仓,海外达人营销,多矩阵品牌植入,异业合作等等可能一样都省不了。 把“国内优势和影响力”想平移到海外是几乎没有可能的了。
所以有一些“中国工厂品牌”觉醒了,既然同样是“0起步”,先做一些布局是不是就获得了先机?这里透露一个消息,一些中国工厂白牌,在TikTok的矩阵总粉丝数已经有了几十万,假以时日,可能这个量级就是百万千万,届时大家觉得“西门子和博伦博格”的案例会不会重新发生?
用户是更加认可已经在TikTok等平台有几百万粉丝,做了几年内容沉淀的“工厂品牌”,还是会认自己强调自己是“中国类目第一”但是海外没有人知道的知名品牌?
所以,届时,什么是品牌?不言而喻。